第313章
《黄海》不错,但远没到经典,棒国真正意义上的犯罪电影佳作,除了《杀人回忆》,再找不到第二部。 《杀人回忆》是根据棒国三大疑案之一改编的片子,虽然没有获得国际上的大奖,但看完后却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奉导演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其执导的影片通常含有大量的信息可供解读,因此观众对影片的评价也呈两极分化的态势,喜欢的观众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作品,不喜欢的观众会认为他人在过度解读。 电影藏着很多细节,比如“破烂车”有何作用?男孩为何把装有蚂蚱的瓶子藏在身后? 电影故事不复杂,讲的是棒国一个小镇上,发生了一系列的连环杀人案,小镇上的朴警官和从汉城来的徐警官共同办案的故事。 影片开头,一个小男孩躲在麦地里抓蚂蚱,朴警官的车抛锚了,他不得不坐拖拉机去案发现场。 一群小孩子追在朴警官后面喊“破烂车,破烂车”,这时拖拉机路过抓蚂蚱的小男孩,男孩把装蚂蚱的瓶子藏在了身后。 首先,小孩喊出的“破烂车”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一个重要的伏笔,这一细节为徐警官对案件态度的转变,剧情走向高潮做铺垫。 车子抛锚的情节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影片开头,朴警官和曹警官驱车赶往案发现场,车子抛锚了,朴警官只能坐着拖拉机去现场。 第二次,犯罪科查找到了证据,是两滴精子,但韩国当时并不具备通过精子检测DNA的技术,要拿到丑国去检测。 画面切换到局长,曹警官,徐警官推车的场景,车又抛锚了。 第三次,在监视嫌疑人朴兴圭时,徐警官打了个盹。 朴兴圭上了公交车,徐警官准备开车继续跟踪嫌疑人,这时车子又抛锚了。 就在朴兴圭消失的两个小时内,凶案再次发生。 车子抛锚,局长、徐警官和曹警官推车 其次,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小男孩抓蚂蚱本来无可厚非,但当有人经过时,他为什么要把装有蚂蚱的瓶子藏到身后呢?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读男孩看似不合理的行为。 第一,小男孩觉得抓蚱蜢是错的,但是又喜欢,所以害怕别人发现,暗示人性中的罪恶,每个人曾经可能都做过一些错事。 第二,男孩抓蚂蚱的行为,不禁引发出一个人对待事物上所持执念的思考。 喜欢就要拥有吗?喜欢就可以囚禁他人,决定他人的生死吗? 男孩抓蚂蚱,凶手杀妇女,有什么两样? 男孩把装有蚂蚱的瓶子藏在身后 嫌疑人荒诞近乎可笑的认罪行为,是对警方的莫大讽刺 第一位嫌疑人,是白家烤肉店老板的儿子,叫白光昊,是个智障人士。 案发现场的脚印明明已经被破坏,但是朴警官却拿着光昊的运动鞋,去案发地点按了个脚印,还拍了下来作为证据。 在询问室里,光昊遭到了曹警官的暴力执法,朴警官还诱导光昊,让他承认自己是凶手,就算这样,光昊也没有承认是自己杀的人。 光昊这个角色看起来很荒诞可笑,他童年被坏人扔进了火里,导致身体大面积烧伤,从此精神状态也不太好了,但是他是好孩子,没有做过坏事。 朴警官和曹警官带着光昊来到野外,朴警官再次诱导光昊说杀人经过,他以为是光昊做的,但是,很明显光昊只是在陈述自己看到的事实。 第二位嫌疑人,是工地上的一名工人,叫乔秉淳,为人善良,他有一个身患重病的妻子,还有两个孩子,经济压力非常大。 乔秉淳被抓是因为他夜里偷偷跑去案发现场,拿出不知从哪里来的白色内衣和内裤放在地上,对着这些东西YY。 更BT的是,他自己还穿了一条红色的QQ内裤,囧事被发现后逃跑,然后被三个警官给抓了回去。 在审讯室里,乔秉淳也免不了挨打的环节,曹警官用绳子把他倒掉起来,承受不住的乔秉淳被屈打成招。 他对案情的细节一概不知,为了不被打,他自己编了点杀人的情节。 看起来荒诞搞笑,跟光昊在野外否认自己杀人时的情景如同一辙。 幸存者向徐警官描述了罪犯的特征,是一双柔软精致的手。 徐警官回到审讯室查看了乔秉淳的手,发现凶手并不是他。 更荒诞的是,徐警官问乔秉淳,你是凶手吗?乔秉淳说,是的长官,我想我是。 嫌疑人荒诞近乎可笑的认罪行为,是对警方的莫大讽刺。 暴力执法,伪造证据,想早日破案的强烈欲望,推动着以朴警官为代表的警方走进错误的轨道。 无处不在的隐喻与伏笔,暗示凶手并非只有一人 当朴警官弯腰查看水沟里的尸体时,抓蚂蚱的小男孩也跟着低头看,这个行为本没有特别之处,令人意外的是,男孩不仅模仿朴警官的行为,还一直学朴警官说话。 其实,这个情节也暗藏深意,暗示凶手可能并不是只有一人,事件存在模仿作案的嫌疑。 在真实事件中,自1986年至1991年间,一共有10名女性相继被杀害,除第8起案件外,没有任何一个案件的罪犯被捕。 因此,到底是罪犯的一个人行为还是多数人的行为,还是每个案件只是个别事件并无关联,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结论。 但从作案手法上来看,也体现了案件并不是同一凶手所为。 第一起,韩素锦,32岁,浑身光秃秃的尸体被扔在水沟里,被绑住的身体上爬满了虫子。 第二起,李香淑,被先尖后杀并抛尸在麦田边上,行凶之后,凶手还把被害人的内裤罩在了她的头上。 第三起,董和苏,27岁,脖子上缠着被害人的长筒袜,脸上盖着被害人的内裤。 第四起,家庭主妇,凶手把一块石头放进被害人的袜子里,然后又塞进她的嘴里。 第五起,安米宣,28岁,在被害人的生命通道里,发现了9块桃子。 第六起,中学生,凶手用被害人的圆珠笔和勺子插进了她的生命通道。 这些案件的相同点,都发生在雨夜,都用被害者的物品捆住了她们,先被侵害后勒死。 第二起和第三起的被害人在遇害当天都穿了红衣服。 不同点是,第四五六起案件,被害人都没有穿红衣服。 只有第五起和第六起的被害人被塞了东西,这些证据都指向了一个事实——凶手并非只有一人,存在模仿作案的嫌疑。 非要说共同点,那就是每一次推动案情发展的,都是由女性提供的线索。 第一个嫌疑人,是由朴警官的女朋友,护士郭苏英提供的线索。 在给朴警官掏耳朵的时候,苏英提起白家烤肉店的智障儿子白光昊,他常常整天跟着被害人李香淑。 在李香淑被害的当晚,有人看见光昊跟着香淑。 第二个线索,是在女警官唐圭玉雨夜“引蛇出洞”时,恰巧碰见两个中学女生,就叫她们进来避雨,然后无意间听到了关于厕所的事。 第三个线索,徐警官去学校厕所一探究竟,一个女老师指出了后山上的神秘女人,这个女人就是在整个事件中唯一的幸存者,她为警方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凶手是一个手长得柔软精致的人。 第四个线索,女警官圭玉根据广播的规律,发现每次凶手杀人都是在雨夜,并且当天晚上电台都会播放同一首歌曲。 根据点歌明信片上的地址,警方找到了嫌疑人朴兴圭。 影片中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细节,比如,小镇上已经发生了多起妇女被杀的案件,但朴警官的女友郭苏英还坚持在晚上出诊。 而三位警察,三种不同的做事态度,是三种立场的代表。 朴警官:工作认真负责,喜欢靠直觉办案,他的形象代表了多数小镇警察的形象,他工作认真负责,为人正直善良,文化不高,甚至有点迷信,他做事缺少章法,喜欢靠直觉办案。 朴警官是个很认真负责的警察,吃饭的时候还在看嫌疑人的照片和资料。 他自称双眼可以读懂人,局长让他看看对面哪个是犯人,哪个是被害人的哥哥。 当朴警官把白光昊带去审讯室,让光昊看着他的眼睛,质问他,你真的是无辜的吗? l从汉城来的徐警官想向一个女的问路,女的以为他是坏人,不慎跌倒了,朴警官上去就给徐警官一顿胖揍。 朴警官的行为看似正义,实则体现出了他的鲁莽,揭示了他靠直觉办案的弊端。 l嫌疑人乔秉淳跑进工厂,工人们都穿着一样的制服在工作,很难分辨出嫌疑人。 在混乱中,朴警官看见了嫌疑人的红内裤,但他却让嫌疑人看着他的眼睛,他要通过眼神来确定嫌疑人。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因是他想向从城市来的徐警官炫耀自己的抓捕技巧。 l愤怒的徐警官去抓嫌疑人朴兴圭,拿起枪要杀了他,朴警官拦住了徐警官,并让朴兴圭看着他的眼睛,结果朴警官看不出他的内心。 事实上,直觉并不能帮他破案,很多时候还会阻碍他正确看待案情。 比如,朴警官在案发现场没有发现有利的证据,他坚持说凶手没有毛,要去查没有毛的人。 局长不同意,他就自费去公共浴室查找没有毛的人。 在排除了光昊的嫌疑后,朴警官给光昊买了一双冒牌运动鞋,光昊很喜欢,说明朴警官本人并不坏。 光昊的死对朴警官的打击很大,加上曹警官的腿感染了破伤风,需要截肢,他更颓废了,与影片前半段意气风发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见这个连环杀人案不仅对受害者及其家属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警察的影响同样深刻。 曹警官:暴力执法的代表,影片中多次出现了曹警官踹人的行为和他的鞋套: 在审讯光昊时,曹警官进屋就把光昊踹倒在地,后来还带了鞋套踹人。 街上发生武装冲突,曹警官揪住一个女的爆踹。 在审讯乔秉淳时,曹警官又穿上了他的鞋套,通过暴力让嫌疑人屈打成招。 在审讯朴兴圭时,局长一再强调不让拷打嫌疑人,但是曹警官不听,猛踹了朴兴圭几脚。 事后局长揍了曹警官一顿,被揍的曹警官一蹶不振,跑去白家烤肉店喝酒。 曹警官因为感染了破伤风而截肢,画面转到警署办公室,镜头晃过了曹警官的警靴和鞋套。 其实,曹警官为人并不坏,他只是习惯了用暴力对抗世界。 比如,当光昊解除了嫌疑,几个警官去白家烤肉店吃饭,曹警官对光昊说,我打你是因为我关心你,所以下次在街上看到我,千万不要跑。 曹警官的形象代表了棒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军政强权,奉导演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动不动就出现的演习警报,家家户户的灯火管制,凶手正是钻了空子,才一再逞凶。 曹警官被截肢意味着军政强权的毁灭。 徐警官则是高学历,办案讲究证据的新一代警察代表。 新局长来案发现场勘查,问了几个死者的共同点,朴警官和曹警官说不出来,这时徐警官说了一些疑点,案件都发生在雨天,死者都穿着红色衣服。 他甚至联想到了最近发生的一起女性失踪案。 失踪女性,董和苏,27岁,失踪时穿着红衣服。 徐警官爱说一句话:“档案从不骗人。” 他是从档案中查找到这些蛛丝马迹的,体现了徐警官行事的专业。 在排除了三个主要嫌疑人后,奸杀案件还在发生。 没有目击者,没有一点证据,朴警官和徐警官已经被折磨的有气无力。 朴警官说,我们需要目击证人。 这时,徐警官说,我们不需要目击证人,只要有口供就行了。 此时的徐警官特别像刚开始的朴警官,为了尽快破案,不惜做伪证。 在和徐警官相识的女中学生被残忍杀害后,徐警官的内心崩溃了,他把朴兴圭抓起来暴揍,拿枪指着他扬言要杀了他。 这时,朴警官带来了丑国的DNA检测结果,结果显示样本不匹配,不能断定嫌疑人是凶手,徐警官看到这个消息再次崩溃。 在影片中,徐警官的形象和朴警官完全相反,前者相信证据,后者相信直觉。 但是,越到后面,两个人的心理变化越大。 光昊的死,让朴警官开始反思,自己一直坚持奉行的原则是否正确? 女中学生被残忍杀害,给徐警官的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他开始自我怀疑,讲证据真的有用吗? 还不如一枪打死朴兴圭来的痛快,他要是早杀了朴兴圭,或许女学生就不会死。 朴徐二人的遭遇和情感变化,从侧面影射了棒国当时两派势力的斗争。 他们都坚信自己可以让国家变得更和谐繁荣,而在斗争的过程中,他们又都变得很迷茫,不再坚持初衷,最后对现实妥协。 影片还是进行了改编,跟真实案件有出入。 华城位于棒国西部,只是一个人口不到两万的小城镇,其中的台安邑更是一片乡村风景,到处都是农田与山野。 进入80年代,台安邑广袤的农田上,稀稀拉拉地出现了几座工厂,流动人口也多了起来。 每年,这里总会发生几起针对女性的恶劣案件。 1986年9月19日,一个平凡的下午。 正值秋收时节,牧草金黄,一位村民正在草丛中割饲料草喂牛,忽然间,一具没穿衣服的尸体映入他的眼帘——那是案件的第一位受害者,71岁的女性李某。 数日前,李某带着自家种的蔬菜到水原市售卖,顺便到台安邑看望已经出嫁的女儿。 休息一晚后,由于挂念着家中秋收期间繁重的农活,李某连早饭都没吃,清晨六点便急急忙忙地赶回家中。 在人迹罕至的清晨小路上,凶手突袭了她,并把她拖至草丛中,胶鞋与袜子散落在周围。 经过尸检,确认死因是扼死,尸体没有遭受侵害的迹象,不过警方在死者的袜子里检测出了遗传物质,经推测,凶手可能对死者进行了萎泄。 当时因为秋天的露水,犯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调查也陷入瓶颈。 仅仅一个月后,又出现了第二名受害者。 常常被村民念叨“真漂亮”的25岁女孩贤淑,被人发现时,一丝不挂地躺在田边的水渠里。 据调查,死者是被凶手用丝袜勒死的。 此外,死者的胸口还被螺丝刀之类的东西刺伤,也有遭受暴力的痕迹。 警方在现场还发现了空牛奶盒、烟头、毛发等物证,由此推断犯人是B型血。 同年12月21日,警方发现了第三具尸体,那是22岁的桂淑,死因与前者相似,同样是被丝袜绞杀,双手被反绑到身后,紧身短裤套在头上,并遭到侵害。 死者遇害当晚下着大雨,凶手还为尸体穿上了外衣。 但桂淑并非是第三位受害者。 四个月后,警方在田埂边里发现了25岁的权某,尸体已严重腐烂,难以辨认。 由于权某是在12月12日失踪的,由此推断是在桂淑之前遇害的。 短短三个月内,就有四名女性遇害,而且事发地点相距不远,行凶手法也极其相似。 此时,警方才意识到,这不是巧合,而是一起“连环杀人案”。 此案的调查组组长河昇均,正是从第四起案件开始参与到调查之中。 看到死者凄惨地死去,河昇均感到非常愤慨,“(看到那种场面)不生气的人简直不是人。” 调查期间,他没有睡过一天好觉,曾经连续38天没有回家洗澡,“这是对凶手有仇恨才可能做到的。” 可惜的是,在没有电脑、没有手机,也没有闭路电视的80年代,由于调查条件有限,又缺乏处理大型犯罪案件的经验,警察的破案手法相当粗暴原始。 正如《杀人回忆》中所说,是“用脚调查”。 为此,警方派出了大量人手,分散到各个村庄里,对该村的居民进行逐一排查,并向村民打听有没有可疑的人或事。 只要是可疑的男性,或者是有前科的,就不分皂白地抓回去审问,或严刑拷打。 像一群四处碰壁的盲头苍蝇,警方耗尽人力物力,却毫无进展。 华城郡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即便真的用脚跑遍了,也觉人海茫茫,难有头绪。 接下来又发生了第五起、第六起命案,凶手没有停下杀戮的脚步。 转机出现在第七起案件。 那是1988年9月7日,52岁的主妇安某给经营饭店的儿子送泡菜,在归家的途中遇害。 她被自己的上衣勒死,双手被内衣反绑到身后,通道里还被塞进六、七块桃子碎块,警方推测,凶手可能在杀人后,在尸体旁边吃起了桃子。 不同以往的是,这次案件有了目击证人。 事发当晚,一辆开往水原市的公交车正疾驰在乡间小路上,突然,从路边冲出一名年轻男子,截停了公交车后,一边骂脏话一边上了车。 尽管当晚没有下雨,男子的衣衫却湿透了,路上,该男子还向司机借火点烟,期间司机注意到他的手上沾上了一点桃子汁。 一直隐身于黑暗之中的凶手,终于有人目睹了他的真面目。 根据司机姜某和售票员严某的回忆,一点点拼凑出了嫌疑人的长相特征: “年龄24~27岁,身高165~170cm,体型偏瘦,单眼皮,眼神锐利,有一点驼背……” 除此之外,警方还发现了一名幸存者。 原来在第二、三起案件之间,有一位曾受到凶手侵害,却幸运地逃脱的受害者金女士。 事发当晚,金女士在去教会的路上,被一名男性扑倒。 然后,男子威胁金女士交出钱财,她示意掉落在地的包里有钱,并一脚将包踢到远处。 趁着凶手去捡包,金女士看准机会,拔腿就跑,才得以逃脱魔掌。 在警方的盘问中,她与公交车司机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细节:凶手有一双柔软的手,不像是做粗活的农夫。 而正是这双柔软的手,亲手夺去了这些无辜女性的生命。 既然有了目击证人,河昇均便带着司机姜某,进行了整整一个月的嫌疑人大规模筛查。 警方调取了水原市超过15万名25~30岁男性居民的资料,并让姜某对着身份证照片逐一进行辨认。 可想而知,这种人海筛查战术,疏漏在所难免。 最后,司机只辨认出一人符合条件,而那人经调查也不是凶手。 案件再次走入死胡同。 一连串悬而未决的命案,引起了国民的愤怒,对警方无能的指责汹涌而来,不安的情绪也笼罩在每个人的头顶。 “下雨天不要穿红衣出门”、“有杀人魔在外游荡”等恐怖想象占据了人们的脑海,一时人心惶惶,家家门户紧闭。 “那时村子里谁敢出门啊,太可怕了。” 1990年的台安邑,因接连发生杀人案件,村里居民都陆续搬走了。 发生在1990年11月15日的第九起案件最为骇人听闻。 当时凶手时隔两年再次犯案,遇害的是一名14岁初中女学生金某。 回忆起受害者的惨状,河昇均至今咬牙切齿,怒不可遏。 金某被发现时同样没穿,手脚被绑在身后,被上衣和袜子勒死。 胸口还被凶手用小刀划出格子花纹,一共划了38道。 最残忍的是,通道里被塞进圆珠笔、钢勺、叉子等物件,而且,死者胃里还有未消化的食物,这意味着她在死前两小时内进食过。 在死者的书包里,确实有作为午饭的便当,但是到了放学时间,午饭应该早已消化完毕。 因此警方推测,凶手可能在书包里发现了吃剩的便当,然后强逼死者吃下去。 在警局服务了半辈子的河昇均,一共处理过292起杀人案件,大部分杀人犯在犯案后都会急忙逃离,只有华城案的凶手“在杀人之后,把断气的小孩弄得伤痕累累,真是超越常识的恶魔。” 河昇均更是毫不掩饰地直言,“如果被我抓到了,那么不用上法庭了,我会亲手解决他。” 可他没有想到,到了1991年,这起骇人听闻的连环杀人案却戛然而止。 共计10名女受害者遇害,除了第八起案件后来被证实是模仿作案之外,其余九起命案,据警方判断,应为同一人所为。 虽然手法不相同,凶手有一套特定的作案模式。 他一般潜伏在乡村小路边或稻田里,捕猎独身路过的女性。 凶手从不用另外的武器,而是使用受害者的丝袜、内衣、皮包带等将其手脚捆绑在身后,并实施犯罪,最后将其勒死。 至于凶手为何突然停止杀戮,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凶手可能已经死了,或者被抓进去了,当然,也有可能只是潜伏了起来。 但河昇均认为,只要凶手还活着,就不会停止杀人。他甚至隔空向凶手喊话:“我一定要见你一面,所以先不要死。” 随着时间的流逝,警方始终没能找到真凶,这起轰动全国的案件也就此不了了之,陷入时间的混沌之中。 除了个别当年的刑警,偶尔会翻开那浩繁的案件卷宗,念念不忘那未了的怨恨。 2006年,追诉期即将到期,刑警正在翻看当年的记录簿。 怀着当年的愤恨,河昇均一直没有放弃过追查此案。 至今,河昇均仍清清楚楚地记得受害者的姓名、年龄、遇害地点、周围环境以及遇害当天的天气情况。 只要一听说韩国某地发生了暴力事件,河昇均就会详细询问嫌疑犯的年龄、身高以及相貌特征。 但这些努力似乎都只是徒劳,真凶就如人间蒸发了一般,了无痕迹。 2006年,华城案追诉期限到期的同年,河昇均带着挫败感与愧疚感退休。 “虽然别人都认为我是忠实的刑警,但我觉得自己是失败的,刑警的任务不就是抓住犯人吗?” 自此以后,这起一直悬而未决的连环杀人案件,逐渐被人们淡忘,淹没在现代化建设的轰隆声中。 而当年第二次案发地点现状,田地上建起了高架桥,桥边也在进行土地开发。 而对于受害者家属以及警察来说,此案始终是心中隐隐作痛的一根刺。 2003年,电影《杀人回忆》上映,河昇均从片名开始就感到不满: “对于10条无辜的生命和他们的家属,以及在案发现场日以继夜地辛勤调查的数万名警察来说,那是无法回忆的噩梦。” 然而,看着电影,当年关于命案的记忆又一件一件地唤醒,河昇均禁不住流下热泪。 一直以来,奉导演都坚信凶手终有一日会来看这部电影,他甚至随身携带着一张问题清单,以防有一天真的见到凶手了,却想不起要问什么。 整整三分之一个世纪过去了,借助日益先进的科技,案情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 棒国警方通过DNA比对,发现正在釜山监狱中服刑的犯人李某,与华城连环杀人案中其中第5、7、9起案件现场搜集的DNA一致。 而且,李某在案件期间,即1986~1991年,一直居住在华城郡台安邑,距离事发地半径仅仅3公里,就在警察的眼皮子底下。 虽然曾被列入警方的嫌疑人名单之中,可是,李某的血型是O型,而不是警方认定的B型,因而得以逃脱抓捕。 专家分析,由于DNA一致的证据是强有力的,因此不排除当年案发现场没有得到恰当的保护,导致证物被污染的可能性,这方面还需要进行更详尽的调查。 李某于1991年娶妻生子,这可能就是他停止杀戮的原因,1993年移居清州,并于1994年杀了妻子的妹妹并抛尸,手法与华城连环杀人案如出一辙。 然后,李某被判处无期徒刑,锒铛入狱。 据当时抓捕李某的刑警回忆,李某的妻子曾经哭诉,丈夫有BT倾向,并且常常无来由地殴打她,还把儿子关在房间里拳打脚踢。 尽管两起案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清州警方未能将眼前的杀人犯,与华城郡的连环杀人案联系起来。 如今,虽然已经找到了有力的真凶嫌疑人,无力感也并没有消失—— 15年的追诉期限早已过去,嫌犯不会再因此案件而受到任何惩罚了。 河昇均愤懑地说,“这不是只保护凶手的人权,而不保护受害者的人权吗?” 甚至,由于追诉期已过,如果李某拒绝警方的审问的话,警方也无权强制审讯。 但是目前为止,李某三次都配合了警方的长时间审询,然而,他明确地否认了华城案的犯罪指控。 有专家认为,李某否认指控可能是出于自保。 虽然被判处无期徒刑,但李某在狱中已服刑超过20年,且表现良好,是一级模范犯,有机会获得假释。 据称,李某在狱中过着相当平静的生活,连听到跟自己有关的新闻也毫无波动。 同时,他还迷上了陶艺,在2011、2012年的囚犯陶瓷展示会上展出了他亲手制作的陶瓷作品——用那双柔软的手。 另外,萦绕在观众心中的另一大疑问是,嫌疑人李某有可能看过《杀人回忆》吗? 釜山监狱里是有电视的,平时会播放教育宣传片,只有在节假日会放电影。 据知情人士称,狱中共播放过三次《杀人回忆》,但李某到底有没有看过电影,就不得而知了。 “为什么到现在才抓住凶手呢?” 这是大部分人看到新闻后的第一反应。 在等待真相的漫长时间里,许多与案件相关的人都承受了莫大的痛苦。 第七起案件的受害者的丈夫,在妻子死后从此酗酒度日,不久也去世了。 另一名受害者的母亲,看着发现女儿尸体的地点以泪洗面,最终于三年前含恨而终,未能看到真相大白这一天。 在第四起案件现场,竖起了一个稻草人,上面写着:如果你不去自首的话,(就会)四肢腐烂并死去。 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的,除了受害者的家属,还有许多无辜的人。 1990年3月,受到警方高压审讯的嫌疑人A某跳进火车轨道自杀了; 1991年4月,被指定为第10起案件嫌疑人的B某,从4层公寓楼顶跳下而死; 第7次案件的嫌疑人C某,因证据不足被释放后,到父亲的坟墓前自杀了。 还有一名嫌疑人金某,被人举报为第4、5起案件的凶手。 该举报者称,“我梦见金某就是凶手,这分明是神的启示。” 在警方的暴力拷问之下,金某被迫承认了罪行,最后因证据不足而被释放,然而他于1993年自杀未遂后,又于1997年因后遗症而死亡。 悲剧也接连发生在警察身上。 调查华城案的其中4名警察,在退下一线后,因压力过大而去世;也有刑警在调查中受伤,导致下半身瘫痪…… 那么多逝去的生命,那么多无法承受的苦难,一切都已无法改变与挽回。 李某是否真凶,仍难以下定论,除非李某亲口承认罪行,否则警方要进行的调查仍茫茫无涯。 抛开真实案件,单说电影,想起结尾再回到10多年后的金黄色稻田,还是湛蓝的晴空,还是那条水沟。 朴探员和小女孩对话后,镜头对着他顿有所悟却茫然的脸。 黑幕,音乐,阴晴幻化的天空。 这些都是近乎完美的镜头语言。 奉导演拍摄这部影片本意也并非指出谁是凶手,更不会为了制造结局打自己一记耳光。 错综复杂的巧合意外,警方一再错失侦察线索;动荡不安的社会时局,影片前后承载着无言的伤痛。 如果现实社会真如电影一样每每都能历经险阻、最后一刻侦破悬案,估计铤而走险的罪犯得要销声匿迹。 试想如果影片最后揭示凶手,来个大快人心,那《杀人回忆》仅是一部模仿好莱坞惊悚犯罪片比较到位的电影。 而因为充足的社会现实和信息元素,例如80年代动荡的棒国时局以及真实案件的受关注程度,《杀人回忆》最终摆脱惊悚类型片的束缚并且上升到国民集体记忆层次,足够资格被列在棒国电影百佳榜首。 并不是每一部电影都要在最后揭晓答案,即使你百般追问、寻思闪回也不得其解。 正如《杀人回忆》没有把更多细节投入在高智商罪犯如何与几个警察较量上,因为罪犯的作案手段早早就被说是完美无暇了。 故事进展是如此从容不迫,甚至最后几次警察们都能预见命案发生,但是造化弄人,凶手始终逍遥法外。 无助的疼痛,真实的无力。 个体命运的悲剧和动荡不安的时局完整结合在一起,《杀人回忆》更像是沉重的阴影。 在冰冷的雨夜,每个人能亲眼目睹悲剧的发生,又伸手不可触及。 当最后所有矛头都指向一个人时,希望又瞬间破灭,沮丧之至,连探员都几近崩溃。 棒国80年代农田的景色风貌,骚动不安的县城近郊,一切历历在目。 晴空,大朵浮云。 象征着丰收与希望的金黄色稻田竟然掩藏着惊人的罪恶,甚至惊讶于如此温暖的开场竟然直接过渡到了触目惊心的凶杀现场,突然得令人反胃。 影片最揪心的一幕是朴探员的妻子和年轻女学生在夜色里的小道上擦肩而过。 罪犯的视线一直在两个无辜柔弱的女人间来回游走,显然他也在权衡对谁下手更合适。 可,可这是多么残酷的事实。 终于,他选好了猎物,迅速跟上,……,当勺子、小刀、圆珠笔一样样被翻出来,轻放在地上,手电光下慌恐又绝望的眼神,让人心碎……。 影片首尾呈现发黄的暖色调,前后呼应,其他部分色调灰冷凝重。 游离在剧情之外的配乐也非常之少,相当符合情境。 这种配乐和色调造成了阴冷压抑的氛围,尤其是夜幕下附近的田间小道以及离凶杀现场不远的工厂,都有种令人发寒的阴深恐怖。 人不可貌相,这句话用在宋康昊身上实在再合适不过。 这位长着一张韩国大叔脸的中年男子并没有因为形象限制难以发挥,影片中他的真实表演简直就是一个生活在上世纪80年代棒国县城的小探员,没有任何做作姿态。 尤其是和苏探员不打不相识那段,话音未落、飞身踹人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了,他和金相庆两人都可以用敬业来形容。 而熬过前面二三十分钟,案情发展让人欲罢不能。 奉导演在商业和艺术上表现出了莫大野心,两者之间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协调。 影片既能划分到惊悚侦探片吸引观众获取票房,又能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穿透时空的厚重感令人回味再三。 《杀人回忆》没有类型片里警匪的针锋相对、斗勇斗志却依然有着清晰合理的脉络主线和跌宕起伏的内心波动。 除紧凑的剧情推进之外有着为数不少的黑色幽默,尤其是朴探员和曹探员屈打成招的逼供作风还有第六感推断,既粗暴可笑又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探员们的尽心尽力(曹探员还失去了一条腿)并没有换来案件的最后告破,作为合作伙伴的朴探员和苏探员也经历了互相对照的心路。 朴探员最后阻止了苏探员趋于崩溃的报复举动,而这和伊始两人作风完全相反。 依然有不少忠实的观众们反复观碟,寻找谁是凶手,乐此不疲,影片里的蛛丝马迹都不想错过。 而一部分人则思索为什么案情的突破口非要寄托在大洋彼岸的DNA化验上,探员们究竟错过了什么又得到什么。 当然以导演的本意来说,他也不知道答案,真实的悬案依然没有破解。 罪犯被隐藏在了小镇附近形形色色的普通人中,虽然这会让热衷于侦探悬疑片的观众失望不少。 而结局的一幕才会被人反复回忆,依然湛蓝的晴空,还有那条水沟。 当年稻田附近是骇人的恐慌,时空混乱的记忆。 不过和开头一无所知、只会学舌的小男孩不同,可爱的小女孩对这位中年大叔的举动相当好奇。 她告诉他不久前也有个人和他一样在那找什么东西,朴探员马上意识到是罪犯多年后重返现场。 朴探员问:他长什么模样? 小女孩:没什么特别的。 朴探员问:不特别? 小女孩:普普通通呐。 镜头对着朴探员顿有所悟却茫然的脸,主题音乐结尾响起时,惆怅之外更多是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