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无面者杜如晦(九)
近一百名藏映族精英士兵以一种分散布置的扇形战阵,发动了一场向心攻击,这一次攻击却不是强大的火力攻击。而是一种诡异的近身搏杀。稳稳当当站立在训练场中心位置的《神龙一号》可变形机甲中的人类机甲战士并没有实施远程火力打击,这一次承受十五分钟,由一百名藏藏映族精英士兵凶猛的火力攥射,也是为了测量出藏映族士兵在实际作战中的火力输出强度。这是为了对藏映族军队长期作战所必须的作战参数的收集。藏映族人精英士兵的远距离火力打击数据收集到了。可是近距离贴身攻击的数据还要进一步收集,这一台《神龙一号》可变形机甲在实战中能否抵御住近百名藏映族精英士兵的近身攻击,还不得而知。如果现在就施展出《神龙一号》可变形机甲强大的攻击能力,很有可能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将近百名藏映族精英士兵分割成为依旧保持完整状态,由被分割成一块块肢体部件堆叠而成的整体,但是,这样的处置。就无法测试出藏映族精英士兵的攻击能力和施放的狠毒招式。 任何急于求成的情绪,都不被允许存在于黑狐特种突击集团军中,被精心挑选出来的入微级刀手的心中。这些黑狐特种突击集团军中的入微级高手心中都很明白,自己在对敌搏杀的过程中也必须保持心平气和的从容淡定。对敌搏杀也是一种对自己心境非常重要的修炼。《黑狐特种突击集团军》副军长兼参谋长的徐杰中将,当初也曾经请来一些是否普通的茅山道长,来为自己的《黑狐特种突击集团军》中的机甲战士讲授道家心法,这些不显山不露水的茅山道士似乎都是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普通人,可是实际上就在平凡无奇的外表下,这些茅山道士大都拥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精湛的内家功夫。 茅山道士在过去在江南一带的名声并不是非常好,一般人们提及茅山道士,大都会联想到装神弄鬼的捉鬼术和穿墙术。科学发展到今天,大多数人都已经认识到世上并无鬼神,真正的鬼神其实仅仅存在于某些人的心里。由于在江南一带,经常有一些江湖人士打着茅山道士的旗号,到处去装神弄鬼骗吃蹭喝。所以给众人留下的口碑很差。然而真正的茅山上清派道士却并不去理会这些。都是些不值一提的虚名而已,又何苦为了一点点虚名,去为难那些愚昧无知,混口饭吃的凡夫俗子?有些人说茅山道士大都是一些徒有虚名的捉鬼道士,其实那些被传颂的神乎其神的穿墙术,捉鬼技法也只不过都是些骗人的江湖把戏。但是这一切根本与茅山上清派道士无关。道家修炼的心法又岂是那些装神弄鬼的江湖人士所能知晓的?江湖中人为了混口饭吃。便宜些小钱钱用度,就会为自己的这些子虚乌有的鬼神之说找一个光明正大的来头,时常保持沉默的茅山上清派道士,自然就成为大小何时个头正好的最佳选择。那些江湖术士大都是一些为了混口饭吃的,搞些名头也只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可信度。而实际上这些江湖术士根本就不是茅山上清派中之人。 茅山派也称上清派。在东晋时期,茅山附近的丹阳、晋陵等郡县,居住着一些著名的士族家族,如丹阳、句容的葛氏(葛洪家族)、许氏(许迈家族)、秣陵县陶氏(陶弘景家族)、晋陵郡的华氏(华侨家族)等等。这些家族彼此世代通婚,并且基本上都信奉道教。其中许迈这一族的道法,主要传自天师道女祭酒魏夫人。魏夫人名华存,山东任城人,西晋司徒魏舒之女。早年志慕仙道,常服药行气。及长,嫁与南阳刘幼彦,生有二子。但因心期幽灵,二子稍长,便与丈夫分居,斋于别寝。据说某夜忽有神仙王褒及诸真人降临其室,以《上清真经》授之,从此便一心修习道术。西晋末,魏夫人因避中原战乱渡江南下,卒于东晋咸和九年,传说她成仙上天,被授以“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夫人”之职,主管训导下界奉道应仙之人。 魏夫人弟子杨羲,本吴郡人,后至句容。他与许迈之弟许谧、许谧之子许朔交好,因许氏推荐而任琅琊王司徒公府舍人。他们三人因伙同造作道教经典。于东晋兴宁二年,杨羲谎称魏夫人及众神降临,授以《上清真经》,由杨羲先用隶书誊写出来,再传给许谧、许翔父子,后由二许另行誊抄。二许誊抄经书的地点,就在茅山上的许氏别墅。到了东晋末年,杨羲、二许均已故去。许期之子许黄民因避乱携《上清真经》至浙江剡县,自此《上清经》始在社会上广为传播,江东众多道士都曾参与传抄经典,在众多道士争相传抄的过程中,又多有许多伪造增益,使《上清经》增加到一百多卷。 到了南朝齐、梁时期,秣陵县陶氏家族的道士陶弘景在茅山筑馆修道,在此搜集、勘误、整理了世上流行的《上清经》各种版本,并将其整修归一。《上清经》的问世与传播,在道教中形成了一个新的派别:上清派。该派信奉元始天王(后改称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为尊者。主尊三茅真君为祖师,并以魏夫人或杨羲为开派祖师。茅山原名原名句曲山,始于汉朝时期,有咸阳人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渡江来此修炼,后得道成仙于此。后人为纪念他们兄弟三人,故将原名句曲山改称为茅山。南朝齐梁时期道士陶弘景在此开创茅山道派。茅山派(上清派)主要传习《上清大洞真经》、《黄庭经》等经典。此派主张思神、通经、修功德,兼修辟谷、导引和斋醮。在修行方术上特别重视诵经、思神,服气、咽液等,也兼习金丹、符篆等方术,但反对天师道的房中术,并不重视大型斋醮祀神活动,反而强调个人修道成仙。该派代表人物除陶弘景外,有隋唐时期的: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茅山派高道辈出,隐若道教正宗。到了北宋时期,茅山道派与龙虎山、阁皂山同为道教三大符箓派,号称三山符箓。元代以后归并于正一道。 与茅山派起源于汉朝时期的三茅真人不同,武当道派因起源于湖北武当山而得名。武当山古称「太和山」,为道教敬奉「玄天真武大帝」的发源之地。武当山道教曾经先後分属正一、全真两大道派。宋真宗时期,正一派首先传入武当山,并于宋元之际发展成为武当山道教的主体。全真教传入武当山则晚于正一教近两百年。明洪武时期,由龙门派四代邱元清来到到武当主持玉龙宫,明成祖永乐时期,全真系道士张三丰门下形成了与全真道**、教制及宗风都不相同的武当道派,张三丰门下的武当派与陈抟一派有些渊源关系,因此官方将其归于全真道。武当派崇祀「真武大帝」,修习武当内家拳,主张三教合一。重视修炼内丹,特别强调性功的修炼。所谓正统道脉,无论南宗还是北派,都强调性命双修;“修性”与“修命”只有先后顺序的不同,不存在偏废的问题。北派先性后命,南宗则先命后性。《道德经》中说,“致虚极,守静笃”,又说“虚其心,实其腹”,而紫阳真人进一步指出,虚心要先识“心”,也就是要认出自己的“心”,要先“明心”。“修性”与“修命”是有相互关系的不同的两件事。二者可以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但不能互相替代。 武当派为元明间新产生的全真支派。据《诸真宗派总簿》载,武当道派有自然派、三丰派、日新派、蓬莱派等传衍近代,支脉门派多达八支。与茅山派相比武当山起源于宋元时期,比起源于汉朝,发展于南**齐梁时期的茅山派要晚了许多。而且两个门派虽然同属道家教派,但各自修行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武当习武。茅山重符篆,所以并无可比性可言。 《黑狐特种突击集团军》的副军长舰参谋长徐杰中将的祖籍,正是位于茅山脚下的常州市金坛区直溪镇。实际上在徐杰上小学的时候,就经常伙同一些不求上进的同学死党旷课逃学。为的就是可以去茅山道观中,寻觅一位能够腾云驾雾,法力无边的道长,跟随学艺成仙。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那一只泼猴,不也是乔装打扮,混迹于一群求学者之中,来到隐藏在深山老林中的道观,拜菩提老祖为师最终成为了可以由七十二种变化,法力无边的大能力者的吗。实际上少年叛逆期的徐杰并没有太高的期许,因为菩提老祖早已不在人世,留在茅山上大都是一些并无多少能耐的普通道人。这种道人也许并无多少道家的法术,整天拉着香客想要替人家算命,坑骗一些小钱钱也只是为了下山去那些花天酒地的去处胡混。反正抱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的想法上山,却又不肯好好的拜祭三清祖师。徐杰早就做足了准备。几种上清派茅山道人主要传习的《上清大洞真经》、《黄庭经》等经典,倒也是下了苦功,背的是滚瓜烂熟。茅山派主张的:思神、通经、修功德,兼修辟谷、导引和斋醮的道家术语,也能胡诌个一、二、三、四。 小小年纪却有着超强记忆力的徐杰在一次次上山挑衅茅山道人的不端行为,终于引起了茅山元符万宁宫掌教道长陶渊景的重视。在一次被预先设定好的“偶遇”中,年仅十岁的徐杰终于遇上了传说中的得道高人。一番刀枪剑戟、针锋相对的论道结束后,已经是三个小时过去了。虽然年纪幼小的徐杰嘴上并不肯认输,可是在自己的心中已经认定,这一位奸猾的白胡子老头肯定不是什么普通路见不平的香客。要说是什么掌教道长还不能确定,最起码也是茅山道派中非常重要的人物。一位修道习法几十年的糟老头子,竟然不惜自降身份,假装成一个普通的香客,来为难一个十岁的幼童,有意思吗? 嘴上的不服并不代表徐杰不承认这一位老道长的博学达闻。老道长也从这一场论道辨识中,真正认识到这一个小屁孩对道家学术的深刻认知和理解。虽然徐杰在强词夺理的辩论中有许多只是死记硬背得到的东西,但这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与道家有缘,并且能够在学道中可以将茅山道派发扬光大的好苗子。白发飘飘、仙风道骨的糟老头子一把拉住臭小子徐杰,硬要赖在他的身边。说什么小朋友应该尊老。老头子现在跟你费了老半天口舌,仅仅喝了一点道观提供的茶水,肚子早就饿了。非要徐杰小朋友请客,去道观正殿旁披舍做成的膳房中吃一碗素面才行。徐杰身边倒是有两个零花钱。可是这都是徐杰每天起早贪黑帮父母上街卖菜,抠抠索索、日积月累攥下来的。凭什么要自己请客? 死活不肯请客的徐杰最后终于拗不过固执的白胡子糟老头子,只能将这一位为老不尊的老坏蛋带回家,想让自己膀大腰圆的父亲好好地收拾他一顿。谁承想这一位道貌岸然仙风道骨的老家伙一到徐杰的家中,立刻就换了一副嘴脸。死活要让徐杰的母亲同意自己收徐杰为徒,让他一边读书,一边跟着自己修习道家经典。可是任凭他口若悬河、舌灿莲花。徐杰这一位死脑筋的母亲死活不肯答应。虽然茅山上清派并不禁止道士娶妻生子,但是说出去总归是不好听的。万一人家姑娘听说自己要嫁的对象是一位在家修行的道士,恐怕立刻就会悔婚。这可是关系到老徐家传宗接代的大事情。这种事万万不可含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