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第344节 复杂的李家

   觐见完万历帝并跟万历帝商谈了很长时间后,夏华于次日又去拜会了兵部的石尚书和右侍郎宋应昌,这两位接下来都是他的顶头上司,特别是宋侍郎,已被万历帝加封为“备倭总经略”一职,也就是开赴高丽抗击倭军的明军的总指挥。简单地说,石尚书是国防-部长,不去前线,负责在后方运筹帷幄、总揽全局,宋侍郎是前线主帅,负责调兵遣将、统领战务,已被万历帝加封为“备倭总兵官”的李如松是前线主将,负责冲锋陷阵、征战杀伐。宋侍郎跟李如松一样,都是要去高丽的。    夏华和石尚书、宋侍郎谈得很顺利,因为这两位大人都是主战派成员,在“出兵抗倭援高”这件大事上是态度坚定的——不坚定的话早就被万历帝换人了——虽然夏华只是一个正五品的辽东兵备道,但石尚书和宋侍郎都没有轻视他,因为两人知道夏华背后站着万历帝,从某种意义上讲,夏华就代表着万历帝本人。    夏华告诉石尚书和宋侍郎:攘外需先安内,西北的哱拜已经被平定,但西南的杨应龙正在很不安分,对这种内患,铲除肯定是要铲除的,但不是眼下,朝廷眼下腾不出手,不过,一味地顺着他、惯着他也不行,必须跟他打一场,打痛他、打怕他,让他接下来几年内安分守己不敢再生事,如此,朝廷才能集中力量收拾倭奴。    石尚书和宋侍郎都表示赞成。    夏华又告诉石尚书和宋侍郎:此次大明王师出兵抗倭援高,第一任务并非帮助高丽人收复国土失地,而是最大限度地消灭倭军的有生力量,不要太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要想方设法地对倭军实施大型的聚歼战,比起光复高丽半岛,让踏上高丽半岛的十几万甚至更多的倭兵有来无回更重要,反正高丽又不是大明自家国土,打得稀烂粉碎、遍地焦土也无需心疼。    对此,石尚书和宋侍郎有点疑惑,在他们看来,这么打的成本和风险无疑会更高一些,并非最佳,逻辑很简单:就比如平壤城,此时被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占据着,明军想要夺回平壤城,如果围三缺一,倭军撑不住了就会从明军故意放开的那面通道弃城逃跑,明军就能更轻松地拿下平壤城,如果明军一上来就把全城四面包围、断绝倭军逃跑道路,这不是逼着倭军据城死守拼到底吗?别处的倭军也会赶来增援,战事的规模、强度、烈度都会大大增加。    按照石尚书、宋侍郎等人的设想:倭军入侵高丽是由南向北一路平推的,明军在进入高丽后应由北向南一路平推,不断地跟倭军发生遭遇战、城市攻防战,不断地把倭军往南赶,一路把他们赶到他们的出发地即高丽海峡边的釜山、蔚山一带,最后把他们赶回海峡对岸的倭国本土,如此,这场高丽战争就赢了。    俗话说狗急跳墙,恶狗来袭,把它赶走的成本和风险肯定要小于把它逼到墙角里打死,恶狗眼见自己被逼上绝路、无处可逃,肯定会拼死抵抗,人如果被咬上一口,那就不划算了。    “这是皇上的意思,”夏华拉大旗作虎皮,“皇上认为,夺回高丽还不够,还要让倭奴为之付出尸山血海的代价,只有这样,我大明才能让倭奴永世畏服,再也不敢生出狼子野心。”    石尚书和宋侍郎只得满脸心悦诚服地道:“皇上圣明!”    这场明倭高丽战争只是“明倭全面战争”的一部分、前期战事,明军在全歼消灭高丽境内的倭军后还会全面反攻倭国本土,展开“明倭大决战”以彻底地征服倭国。目前,这个绝密战争计划只有万历帝和夏华知道,石尚书、宋侍郎等人即便是军方高层,也被蒙在鼓里。万历帝之所以不公布,一是避免打草惊蛇,万一被丰臣秀吉等倭国高层知道,那还得了:啥?明国准备在打完高丽战争后还要全面反攻我们的本土、彻底地征服我们?没办法,只能竭尽全力地跟明国拼了!二是避免朝堂上那帮老臣的反对,万历帝决定出兵抗倭援高已经被他们喷了很多口水了,要是他们知道万历帝在打完高丽后还要打倭国本土,朝堂上还不炸开锅?很多事,先搞得木已成舟了再说更有效果。    会谈中,夏华借助他的“超越历史的智慧”对石尚书和宋侍郎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比如倭军的主要打法和战术、倭军的弱点和短板、倭国内政情况、明军的缺点和不足、明军如何扬长避短、大明必须趁机彻底地永久控制住高丽…等等,听得石尚书和宋侍郎频频点头,心里暗忖:这个夏驸马能深得皇上宠信和器重,确实不完全靠裙带关系,真才实学还是有的。    辞别了石尚书和宋侍郎后,夏华回到他离开近三年的驸马府,已经有人等着他了并且对方身份不出他的预料。    “建业兄!”夏华热情地打招呼道。    过来拜访夏华的李建业也高兴无比:“公玉兄,咱们接下来要在高丽并肩作战了,对此,我是渴盼已久啊!”    夏华笑道:“我也是,我也是,令尊、令兄他们已经回辽东了吧?”    李建业点头:“早就去了,抓紧时间厉兵秣马、枕戈待旦,就等着麻贵将军、杨文将军他们的部队到了后一起以雷霆万钧之势进入高丽作战。家父说了,首战要么不打,要么就要打得痛快淋漓!赢得干脆利索!起码要吃掉倭寇一个军团!”    夏华爽然笑道:“好!要的就是这股豪气!”    李建业又道:“我滞留京城,表面上是服侍爷爷以尽孝道,其实就专等公玉兄你回来呢!”    夏华顿时心头了然。    李建业的爷爷就是其父李如松的父亲李成梁。    此时的辽东-明军以李家集团为核心,李家正是辽东-明军第一军事家族。李家的开创者便是李成梁,李家现在的辉煌是李成梁和他的九个儿子一刀一枪打拼出来的,并非世袭继承来的,因为李成梁虽然出身于辽东铁岭卫一个军官家庭,但家道早就中落了,到了他这一代,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投身辽东边军后,他作战有勇有谋、战功赫赫,因功逐渐升为辽东边军一把-手,坐镇辽东三十余年之久,这期间,他统领以李家私兵家丁为主力的辽东铁骑屡屡大破境外各族胡虏并建立著名的宽甸六堡、聚民六万四千多户、开疆拓土近千里,使得清人在编修《明史》时也不得不承认“然边帅(李成梁)武功之盛,(明)两百年来所未有”。    在明朝武功日益松弛没落的后期,东北的李成梁和东南的戚继光可谓“大明帝国双雄”。    然而,李成梁跟戚继光是不同的人,戚继光是个纯粹的爱国军人,他率领戚家军南征北战都只是为了国家,没有任何私心,李成梁却是一个有私心甚至是野心的人,随着地位和权势的日益增长,他变得越来越骄横跋扈、我行我素,他在个人生活上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在边防军事上有谎报战功、养寇自重、杀良冒功的劣迹。    从李成梁到李如松再到李建业,经过李家三代经营,辽东李家在实质上已经成了一个对朝廷“听调不听宣”的军阀,拥兵自重、威福自用。在辽东,李家跟西南杨应龙没有区别,都是地头蛇、土皇帝。    话说朱元璋当年建立明朝后创造了卫所制,就是给军人们分发田地,平时当农民种田,战时转为军人上战场,这套制度起初挺有成效,但时间长了就变了,久而久之,这些种田的军人就真的成了农民,只会种田不会打仗,军官们则普遍以权谋私,大肆侵吞军户们的田地,他们自己成了地主,把手下的士兵们变成了佃农,加上天下太平太久了,人口数量嗖嗖嗖地往上涨,土地却没怎么增长,人多地少又土地兼并严重,军户们不撂挑子才怪,这样的军队有战斗力才怪。    李成梁在辽东搞的要高明得多,他统领以李家私兵家丁为主力的辽东铁骑到处打胡虏并在打仗过程中开疆拓土,攻下的本是大明新领土的地盘被他私人占有,再被他分发给他的家丁亲信们,得了这么大的实惠,他的家丁亲信们岂不对他死忠效命?打仗时又岂不玩命?况且,辽东的经济、商贸等也几乎被李家垄断,李家有足够的钱给家丁亲信们发“额外补贴”。    地盘是自己的,财源是自己的,军队是自己的,这不是军阀又是什么?    李成梁这种将军正是皇帝最忌惮、最头疼的那种:打仗很厉害,边疆离不开他,有他坐镇,境外胡虏被打得抱头鼠窜,边境太平安宁,但在这同时,他又会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把边疆变成他的私人小王国,最终成为割据一方、自立为王的军阀。    于是,在去年底,万历帝趁着有御史言官弹劾李成梁的机会,罢免了他在辽东的职务,让他以宁远伯的身份回京朝见,实际上就是让他“提前退休”了,不过,万历帝没动李家的其他人,还继续重用,比如李成梁长子李如松,被委任为这次明倭高丽战争的“备倭总兵官”,原因不难推测:第一,李家确实人才济济,能打仗,国家离不开他们,眼下又正是用人之际,第二,真“全面”动李家的话,后果是很严重的,万历帝心里也很忌惮。    李建业这次来见夏华,带了一个人,那是一个年近三旬、模样粗犷、鹰睃狼顾、浑身上下洋溢着一股彪悍骁勇气息的年轻男子,此人对李建业毕恭毕敬,在夏华看来,此人就像…李建业牵着的一头藏獒。就是这种感觉,李建业牵着一头藏獒来见夏华,虽然那头藏獒对他十分恭敬和温顺,李建业也表示“我家的狗绝不咬人”,但夏华还是感到一种天然的危险性。    “舒尔哈齐见过夏大人!”那年轻男子在李建业示意后上前一步,向夏华行了一个大礼,说的是很流利的汉语。    夏华嘴角抽了抽。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