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第521节 论功行赏(3)

   敲定夏华封爵和封什么爵后,万历帝跟朝堂上的“那帮老家伙”又为给夏华升什么官而再度吵成了乌眼鸡。    去高丽前,夏华是正五品的兵备佥事,立了那么大的功,不升肯定不行,但升成几品?这就很有意味了。只升一级?显然对不起他的功劳。连升四级,一步直达正三品?这是很多地方官的仕途顶峰,顺天府尹即首都燕京市-长、应天府尹即陪都南京市-长、按察使即提刑按察使司一号领导…都是正三品,还有,很多京师的实权高官也都是正三品,比如六部左右侍郎、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太常寺卿、詹事府詹事…表面上看,夏华升为正三品很合适,实权大、地位高,但是,众所周知,越是往上,升官难度越大,从九品升到八品是小菜一碟,从二品升到一品就难如登天了。夏华如果从正五品一下子升为正三品,就相当于从副省级——其实正四品的兵备副使才算得上副省级,按察司佥事还差点意思——直接升到正部级甚至副国级,这跨度别说坐直升飞机了,坐火箭都没这么快的,显然不可能。    正三品是肯定没希望的,退而求次,从三品如何?这个品级的官职主要有光禄、太仆、苑马寺卿、左右参政、都转运使、卫指挥同知、宣慰使…夏华宁可去当知县也不想当,因为这些官基本上是朝廷安置“老同-志”的养老单位,肥缺单位也不是没有,都转运使,只是,这个官职跟军务扯不上关系,因为明朝中后期有关粮饷、屯田的事基本上被各道的兵备副使、兵备佥事管去了,夏华志在文武**,当这个官没啥用。    至于左右参政,也是鸡肋。随着明朝巡抚制度的日渐成熟完善,各布政司的权力职能严重萎缩,布政司纯粹是清水衙门,还要被巡抚管控,谁想去?除此还有另一条路,分守道,问题是它跟分巡道一样偏向于民务,兵备道才是。    正三品和从三品都没有适合夏华的官,只能看正四品了。从四品不行,夏华从正五品升为从四品,就升一级,太少。正四品的官主要有左右佥都御史,太仆、太常、苑马寺少卿、左右通政、少詹事、京府丞、鸿胪寺卿、知府、按察使司副使、卫指挥佥事、宣慰同知等等。    安排正四品的官也是大有说法的。明朝的巡抚虽在地方上当官,但在理论上属于京官,他们“代皇帝出京巡抚各地”,一般都会带都察院都御史衔,有监察司法之权,都察院左右佥都御史可以担任巡抚。    巡抚,这个官有多著名是不用多说的,在明朝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尤其在嘉靖朝以后,几乎所有的巡抚都会加有提督、赞理或参赞军务等头衔,地位高于总兵,受总督节制,但又并非从属关系,巡抚有直属的标兵,“巡抚兼军务者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事重者加总督”,这一点十分重要,意思是巡抚可以直辖一支一定规模的亲卫部队,还能在战时节制总兵,反观兵备副使,撑死了也只能管一地的分守参将,上面的副将、总兵不一定搭理。    巡抚,便是夏华的新官职。    那么,是哪一地的巡抚呢?夏华眼下主要负责的大事就是明倭战争大局,本土的两京十三省也轮不到他,所以,万历帝只能新设一地的巡抚。这也是有先例的,明朝巡抚的辖区跟明朝各布政使司的辖区并不完全一致,除了大部分人耳熟能详的广东、浙江、福建、河南等地,是名副其实的一省之长,还有一些特殊地区的常设巡抚,比如南赣巡抚、松潘巡抚等,辖区多位于多民族或数省交界地带,因为“当地局势复杂事多”所以手握兵权,大名鼎鼎的王阳明在平定宁王之乱前的官职就是南赣巡抚,这很正常,手里如果没兵权,怎么平乱立功?    既是新设,又为明倭战争大局服务,因此,万历帝便新设了“东洋巡抚”这个新官职,全称“巡抚东洋等处地方赞理军务”,东洋即倭国、高丽、琉球的统称,东瀛就单独指倭国,明倭大战,倭国是敌国,高丽必然会被卷入,琉球也有可能会,“东洋巡抚”就这么产生了。    东洋巡抚跟辽东、宣府等地巡抚类似,都是边疆战区的设置,夏华既当上这东洋巡抚,麾下肯定要有几个总兵,这给他的嫡系部下比如杨文安排上是板上钉钉、方便至极的,无需再加提督衔,以免被喷,反正加衔这事很灵活。    万历帝在给夏华授予都察院职务时,鉴于夏华实在太年轻,只能暂且当个右佥都御史,接下来攻打倭国本土之战,夏华再立大功就可以堵住很多人的嘴了。先前,夏华以辽东兵备佥事职务去高丽其实多少有点名不正言不顺,成为很多人的“喷点”,此时见万历帝只授予夏华右佥都御史,心里多少平衡一点,毕竟这是巡抚一方的最低要求,万历帝就算偏袒夏华,也要稍微顾及一下这些人的感受的。    二品以下的勋级、散阶其实摆不上台面,加上夏华的驸马、伯爵身份已经非常荣耀了,所以万历帝就不需要再给他授勋了。    太平伯,是夏华的爵位,东洋巡抚,是夏华的新官职,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是顺便挂的。    万历帝对征服倭国是铁了心的,夏华是他干成这件大事的最佳实际执行人,东洋巡抚就是万历帝为这件大事、为夏华量身打造的新官职。关于这“东洋”的辖区,是临时设一个都指挥使司实行军管?还是新设行省?一般情况下会是前者,因为这跟安南情况不同,中原王朝从未在此区域设立行政区划,没有先例,就不太好办了,明朝的事向来是有先例才好办,不过,这也给了万历帝和夏华操作的空间,因为朝中文官集团对海外情况普遍一知半解,“容易糊弄”。万历帝新设东洋巡抚一职并让夏华当这个官,就是要在草创期间先把架子搭起来,将东洋巡抚的管辖范围扩大到整个东北亚包括东北、外东北、倭国、高丽、琉球…尽为东洋都指挥使司。这个区域目前没有一个汉家儿郎,蛮荒至极,但又是块充满机遇、潜力巨大的处-女地。东洋巡抚初期开拓经营之地在未来或可作为安东大都护府的华夏内地直辖区所在。    因为夏华这个东洋巡抚,所以李化龙的新官职里有个“节制东洋巡抚”,虽然两人都是正四品,但李化龙接下来就是夏华的顶头上司,夏华和李化龙的关系相当于辽东巡抚和蓟辽总督的关系。    万历帝这次的封赏特别大方大气,下了一场结结实实的官帽雨,一是宋应昌、李如松、李化龙、夏华等人在高丽打得实在太好,二是高丽战争的胜利为他的梦想迈出了坚实无比的第一步,龙颜大悦之下,什么都好说。    麻贵被加封为镇西将军、镇守延绥总兵官、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太子少保、定襄伯;    骆尚志被加封为神机营右副将、护军、署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杨文被加封为征东前将军、上护军、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义乌伯。    这三位将军都是实至名归,麻贵勇猛有战功,骆尚志不但勇猛有战功,在京师官场上还有后台,杨文虽然“出身不太好”,但他的战功是实打实的,没法被某些存心的人做文章,再者,在军功官爵方面,明朝对武将远比对文官客气,全国总兵也就几十个,总兵挂印能称将军的不超过十个,杨文的征东前将军印即便是特设的也是很珍贵的,护军、上护军是勋阶,虽然不至于活人拿不到,但同样很珍贵。    陈璘被加封为征夷将军、前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太子少傅、南安伯;    邓子龙被加封为征夷副将军、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太子少保。    如果陈璘和邓子龙在高丽战争结束后被调回国内,那他们肯定会回广东、云南任总兵,比如“镇守广东总兵官”“镇守云南总兵官”,但高丽战争后还有攻打倭国本土之战,水军的作用是无需多言的,攻打倭国仍需他们为国奋战,所以他们的“征夷将军”和“征夷副将军”都是总兵官级别的,全权指挥明国水军对倭作战。    万历帝下的官帽雨可谓人人不空、个个不落,比如舒尔哈齐,他也有份。高丽战争中,舒尔哈齐立功颇多,加上他已跟努尔哈赤分家、自立门户,所以被加封为署都督同知、骠骑将军、建州左卫都指挥使,这几个官职头衔跟努尔哈赤的都督佥事、龙虎将军适当地错开了,他统治下的建州左卫也从新宾东迁回图们江地区。原先的建州左卫就在咸镜北道地区,朱棣将高丽铁岭卫内迁回国后,建州卫也不断地向西南迁徙,高丽人和建州女真百年争斗形成了如今的咸镜道,夏华既已租借了咸镜北道,舒尔哈齐正好跟他做邻居。    袁可立被加封为署指挥同知、广海卫游击将军、新安军步兵营营将,孙承宗被加封为署指挥同知、新安卫游击将军、新安军中军官,此二君都是投笔从戎的书生武官,根据他们在高丽战场上的功劳,都可以成为一营主将了,每人掌兵两千七百左右。杨文部在去高丽时拥有约六千兵力,包括两个步兵营、一个炮兵千总、一个骑兵把总以及夜不收若干,在参加进攻倭国本土之战前既可、也应扩编到一万兵力左右,增加两个步兵营,骑兵把总扩为骑兵千总。在李家军里毕业的袁可立和孙承宗回归新安军,恰能满足杨文部的扩编需求,袁可立担任新设步兵营营将,孙承宗担任杨文的中军官,可代主将发号施令、管理军中日常事务等。    李建业升为骑都尉、指挥同知、辽东镇游击将军;    曲阳升为昭信校尉、百户、辽东镇骑兵把总;    张云升为飞骑尉、武略将军、千户、新安军千总;    刘峰岭升为飞骑尉、千户、新安军火器把总;    杨江升为骁骑尉、武德将军、署指挥佥事、新安卫守备加游击将军衔、水兵营营官;    欧阳四海升为承信校尉、署千户、新安军水兵营哨官。    杨江和欧阳四海都属于水军,水军情况跟陆师不同,编制以战船为单位,一船通常有若干个甲,一甲十一人左右,设甲长,大型战船会有五个甲,另有船工杂役十数人,接下来以此类推,一船编一队官。水军一个“哨”辖有二大一中二小五艘战船,设哨长一人,全哨二百五十人左右,两个哨为一个营,五百人左右,设营官一名。水军的水兵营和陆师三千人的营是一个等级,由一游击将军级别统领。因此,杨江可以指挥一个水兵营,欧阳四海可以指挥一个哨。    一时间,东征军中高层成员们人人喜笑颜开、个个欢欣鼓舞。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