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节 必须趁机彻底控制高丽
“公驰兄,”夏华看向同在他身边的马鸣毂,“安顿并且照顾好这些已是我大明子民和延长县新居民的套蒙人口是件大事,接下来就交给你了。”夏华既已升为辽东兵备道,自然不干延长县知县兼摄宁夏兵备佥事了,下任延长县知县当然由马鸣毂这个县丞接任。 马鸣毂肃然无比:“大人放心,下官一定竭尽心力。” 夏华有条不紊地嘱咐道:“首先要解决生活物资问题,诚然,延长县本就缺粮,一下子增加这么多新居民,粮食供应问题愈发严峻,但你放心,有我在,延长县老百姓就不会挨饿,这一点不用你操心,你要做的就是平均分配,让延长县的汉人老百姓和套蒙老百姓都能吃饱穿暖,顺便给每户套蒙新居民发放五两银子的安家费,这钱也是我出;其次,这么多新居民,既是沉重的负担也是宝贵的劳动力,我们不是在大兴土木、大搞基建吗?新增了这么多劳工,延长县的建设和发展速度自然更上一层楼,也能给那些新居民提供很多的就业岗位、让他们获得工资报酬、解决收入来源问题。蒙古人擅长放牧,但延长县境内不适合放牧,恰恰相反,我们还要保护水土草木环境,没办法,只能让他们改行,从牧民变成农民和工人。比如种田,引进和推广土豆、番薯、玉米的事要加快,一直靠外购粮食是不行的,延长县的粮食自给率必须提升得越高越好,还有我们的油井和炼油厂,人手多了,产出的灯油就多,卖出更多钱,让延长县慢慢地富起来。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这些套蒙新居民,我们在将心比心、以诚待之同时也要做好相应的防备措施,老样子,十户一甲、十甲一保,要求居民们互相监督,甲长、保长要对其下辖出事负责。我们不歧视新居民,但也不刻意地偏袒他们,他们和老居民地位平等、一视同仁,如果犯错犯罪了,一样受到惩治。 妥善地处理好新老居民、汉蒙居民之间的关系也是工作重点。考虑到治安稳定,不把套蒙新居民和本县原居民混居,在县内无人居住地带设立若干个新居民点用于集中安顿这些新居民,但要注意,我们只是让新老居民分开来居住,并不是阻绝隔离他们,我们鼓励他们互相展开来往、贸易、交友、通婚,对彼此越来越熟悉,不再把彼此视为‘外人’,在那些新居民的住处,我们也要广建基础设施,特别是学堂,招纳新居民孩童读书识字,学习汉语、汉家文化、读四书五经。…” 夏华嘱咐得非常详细,马鸣毂连连称是,他对此感到心悦诚服并且踌躇满志,他觉得他的工作“毫无压力”,什么都被夏华规划好了,夏华又提供大笔资金和粮食物资,他要是还办不好这事,那就真是饭桶了。 夏华接纳这么多套蒙人口,还有一个主要目的就是组建骑兵部队。蒙古人自幼生长在马背上,骑术是完全没话说的,虽然他们在别的方面比不过汉家军人,但骑术是他们天生的优势,汉家骑兵的骑术很少有从小就练的,绝大部分是入伍后才学的,这是一个很难弥补的短板。四万套蒙人口,青中壮年男子万余,经过筛选,组建五千铁甲精骑不成问题。当然了,新安军骑兵部队的内营还是以原先的汉家骑兵为主,蒙古骑兵大部分进入外营,精锐可进入内营,因为不能让他们把散漫的风气带进内营继而影响到汉家骑兵。 骑兵是明军对战倭军的一大优势,岂能不将其发挥到顶点? 在夏华的心里,蒙古人就是华夏的哥萨克。俄罗斯的哥萨克和华夏的蒙古人十分类似,都是游牧民族,前者生活在东欧大草原上,也以骁勇善战和精湛的骑术著称,他们正是支撑俄罗斯帝国在十七世纪向南方和东方扩张的主要力量。 哥萨克能做得到的事,蒙古人肯定也做得到。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军横扫亚欧大陆的秘诀在于严格的纪律和严密的组织,如今的蒙古一盘散沙,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核心中枢团结他们,夏华当然不会当“成吉思汗第二”,但可以让他治下的这几万套蒙因为重新拥有纪律和组织而焕发出当年蒙古帝国军的勇武。 然而,这里存在一个大问题:夏华把四万套蒙人收入他治下安置在延长县,但延长县不能放牧,所以这四万套蒙人在延长县境内只能“改牧为农工”,时间一长,他们的游牧性肯定退化掉,变成跟汉民一样的农民、工人、商人、学子,就说这四万套蒙人里的少年孩童,都进学堂上学了,还怎么会像他们的父辈祖辈那样“精擅骑射”?因此,夏华现在能武装的蒙古骑兵就是这四万套蒙人里的成-年男子,就这么一批,一次性,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夏华想要拥有源源不断的蒙古骑兵,得等他控制整个蒙古高原再说,那肯定是很久之后的事。 紧锣密鼓地忙完了西北的事,夏华也该动身前往辽东了。 历史上明倭高丽战争期间,明朝派遣进入高丽参战的兵马不算特别多,第一次约四万,第二次约七万,考虑到很多明军将士两次都去高丽参战了,所以明朝出动的参加高丽战争的兵马也就十万人左右。参战的明军以辽东边军为主,以北方别处边军为辅,包括很多参加完宁夏之役的西北边军,也有不少南方内地、沿海地区的部队参战了,都是明国最能打的精锐。辽东边军目前约有九万兵力,肯定不能都调去高丽,并且辽东边军也不是每部都能打,所以需要麻贵部、杨文部等别地的能打的部队与之并肩作战,这年头,从西北调遣几万人到东北可不是简单和容易的事,加上这么多部队还需要携带大量的兵器军械、粮草物资等等,运输成本相当高,耗时漫长。历史上,战争是在四月份爆发的,七月中旬,辽东边军派遣祖承训率领几千兵马进入高丽协助高丽军抵御倭军,为什么只派出几千人呢?因为辽东边军一时间只能派出这么点兵力。九万辽东边军,一个萝卜一个坑,大部分是动不了的,能抽调出几千机动兵力已经很不错了。祖承训想要轻骑长途奔袭一举夺回平壤,结果遭伏战败,在这之后,明军收起草率轻敌之心,认真备战,直到十月份才准备得差不多,正式大规模出兵更是到了十二月份。 为什么拖了这么久?原因无它,这年头的交通运输水平让人想快也快不起来。 高丽战局可谓军情似火,李昖隔三差五就派使臣跑到燕京一把鼻涕一把泪地下跪磕头、苦苦哀求万历帝尽快出兵,所以参加完宁夏之役的麻贵部、杨文部等明军没时间好好地休整,稍微喘口气就得千里迢迢地转进向东准备参加高丽战争,夏华也一样。 燕京,紫禁城启祥宫内,万历帝正在看着夏华发给他的奏折。 奏折里,夏华除了请求万历帝批准他把那些投诚归顺的蒙古人安顿在延长县,还特别提到了一件大事:大明在打赢明倭高丽战争后,必须牢牢地控制住高丽,要在高丽境内享有永久的驻兵权。 夏华的这番进言完全出于华夏的国家利益:高丽半岛是华夏东北部的天然屏障,这个地方必须被华夏牢牢地控制住,虽然高丽王室和高丽朝廷对大明非常恭顺,高丽也是大明的铁杆藩属国,但这还远远不够,历史大势是会变的,人心也是会变的,高丽现在忠诚不代表它会一直忠诚、永远忠诚。大明不能因为高丽尊奉大明为宗主国就因此而满足了,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牢牢地控制住高丽,让高丽即便想变心也有心无力。 这场高丽战争就是一个绝好的机会。高丽被倭国打得近乎亡国,大明出兵帮高丽赶走倭军、收复国土,对高丽有着再造之恩,大明在这个时候向高丽提出“就算有点过分的要求”,高丽也不会不答应。大明为保高丽,耗费了那么多兵马钱粮,难道是当国际活雷锋的?索取报酬是天经地义的。实在不行,进入高丽的明军“来了就不走了”。 华夏王朝必须在高丽境内永久驻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牢牢地控制住高丽。 可这么做的话,华夏就会像经略辽东、西北那样,背上一个沉重的负担。在高丽境内永久驻兵是要花很多钱的,指望高丽承担是不切实际的,高丽本来就穷,又被倭国祸害一通,更是穷得惨不忍睹。 夏华向万历帝建议,可趁机对李昖和高丽朝廷提出四项要求: 第一,战后,大明必须获得在高丽境内汉城、平壤、义州、仁川、釜山、蔚山等重要地区的驻兵权,为期永久; 第二,战后,高丽必须把济州岛租借给大明,为期永久; 第三,战后,高丽必须全国普及汉语官话,高丽人除了写汉字,还要说汉语; 第四,战后,高丽必须全面使用大明货币,不得自行发行货币。 这四点看似简单,但却能让高丽永远地在军事、政治、文化、经济上被华夏彻底控制。 万历帝对此很感兴趣,可是,干这么大的事又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高丽掏不出,明政府和万历帝本人都不想承担,那只能还是夏华想办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