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节 辽东兵备道
杨文升任副将,秦良玉被加封为龙虎将军,至于夏华本人,当然也升官了,先前他是正六品的延长县知县兼摄宁夏兵备佥事,随着万历帝圣旨一下,他被升为正五品的辽东兵备佥事没有“摄”的前缀也就是辽东兵备道。——辽东地区有五个兵备道,以辽东兵备道为首。 兵备道负责分理辖区军务、缉捕盗贼、监督地方军队、管理地方兵马钱粮屯田、维持地方治安等,重要性很高,实权不轻。万历帝把夏华从代理宁夏兵备道升任和调为正式辽东兵备道,其用意是无需多言的。 今年是万历二十年,夏华二十岁,担任正五品的辽东兵备道,万历帝对夏华不算亏待。 除了自身升官外,夏华在这场宁夏之役中捞到的政-治方面的好处是十分丰厚的,比如,魏总督、叶巡抚、朱巡抚、梅御史等大-佬都跟他结下了很深厚的友谊甚至成为忘年交——梅御史虽然在历史上弹劾魏总督导致后者被撤职查办,但他这么做只是出于国事公心,绝非那种存心使坏的人,事后,意识到自己错怪魏总督的他曾上奏万历帝承认自己有些矫枉过正,多次为魏总督辩解和求情——麻贵、萧如薰等名将也因此战而与夏华“交情匪浅、关系不凡”,特别是萧如薰,此战让他一战成名,不但从参将跃升为总兵,还被封了伯爵,对此,萧如薰非常清楚,他的风光无限是完全离不开夏华的。萧如薰的名利双收正是夏华送给萧家的厚礼。 宁夏之役的战功就是问鼎军队权力中心的敲门砖,明朝的惯例是非社稷之功不得封爵,历史上自李成梁后直到明末都没有武将被封爵。萧如薰获得爵位相当于夏华的一项“政-治长期投资”,因为夏华有必要在五军都督府里有个长久的合作伙伴,萧家正合适,可让夏华在京师勋贵集团内部打下一颗“钉子”。 夏华麾下的新安军可分为三支:杨家军、卢家军、马家军。卢家军和马家军都是土司私兵部队,杨家军虽是正儿八经的官军,但却是戚家军的余脉,天生带着浓厚的戚家军烙印,而“戚家军”这三个字又天然地与张居正有着解不开的关系,别忘了,张居正到现在都没有被平-反,所以,包括杨家军在内,戚家军的各支余脉部队的现状已经是万历帝“手下留情”了,杨文能当上副将是很幸运的,想封爵?那就别想了。综上所述,夏华善待和重用戚家军余脉并不完全是好事,至少不利于他麾下的武将们合情合理地晋升、跻身京师武官勋贵阶层。 跟“政-治出身不好”的杨文相比,萧如薰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他是正牌的九边将门出身,与京师勋贵们天然有着共同语言,而对萧家来说,“前程不可限量”的夏华则是他们在文官体系里的大靠山,强如李成梁都要花大力气结交内阁诸臣,萧家以后想在京城官场上站稳脚跟,夏华正是最好的长久合作伙伴,双方因此而一拍即合,萧如薰也跟夏华意气相投。 继辽东李家后,西北萧家也成了夏华的“军政盟友”。 魏总督统制三边,萧如薰是新任宁夏总兵,加上叶、朱二巡抚,可想而知,夏华虽然没有直接控制西北,但他对西北无疑已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万历帝和明政府在这场宁夏之役中没捞到任何经济方面的好处,没办法,西北太穷了,除了军费开支,战后重建又要砸进去很多钱,明朝在陕甘宁的上百年经营基本上都是净支出,从未指望过赚钱,同时,西北既是华夏挺向中亚的前哨,又是中原内地的屏障,更是华夏的形胜之地,万万不能丢,一旦丢了,华夏内地从此永无宁日,所以,西北虽然穷,还很烧钱,却必须一直烧下去。 夏华也考虑过想办法改变西北的贫穷和落后、扭亏为盈,靠屯田的话,就算引入玉米、番薯、土豆,三五年内也别想着产生“彻底改变现状”的结果,气候一天比一天恶劣,种田越来越难,西北军民能实现糊口就很不错了;靠抢?抢谁?蒙古人?夏华是不会干这种事的,一来,汉蒙一家,二来,蒙古人比汉人更穷,蒙古的贵族们多多少少有钱,底层则穷得抠脚,根本没油水,游牧民族又没有固定居所,不是人人都有霍去病的运气每次出征都能以战养战。 这是很正常的事,西北跟辽东一样,难以为国家创造财富,反而需要国家不停地砸钱进去,古往今来,不是每场胜仗都能大赚一笔的,尤其是在内亚打仗,血本无归的情况比比皆是,不妨参考汉匈之战,汉朝砸了多少钱进去?须知,经营国家光算经济账是万万不行的,还要考虑到战略、政-治等方面的利益。 夏华在宁夏之役中获得的最大的一笔财富,是那些愿意投顺归化的蒙古人,总数将近四万,一半来自庄秃赖的鄂尔多斯部,另一半来自被打垮的多罗土蛮部、土默特部等十多个套蒙其他部落。在发给万历帝的奏折中,夏华请求万历帝批准他把这些蒙古人安顿在延长县,接纳他们成为大明朝的子民,一可改善西北边防局势,对套蒙势力进行釜底抽薪,二可将其纳为己用,组建大明军蒙古人骑兵部队“为大明朝征战”。 看在夏华立下大功和他从来没有让人失望的份上,万历帝没有否决夏华的请求,但他有言在先,他可以批准夏华的请求,不过,夏华必须做到两件事:第一,万万不能养虎为患,出什么事全由他负责,第二,所有开销全由夏华自己掏腰包,他和朝廷是不会掏一个子儿的。 夏华对此满口答应,他有足够的把握不会养虎为患,至于钱…他就没指望万历帝或朝廷来出。话说夏华自踏入官场后,他在为国为民做事时,万历帝和明政府什么时候掏过钱给他? “夫君,”延长县的一处黄土高坡上,朱尧姬打量着蜿蜒长龙般扶老携幼、拖儿带女地进入延长县的套蒙移民,神色间掩抑不住一丝忧色,“接纳了这么多,会不会…出什么事啊?” 夏华看着朱尧姬:“夫人,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他叹口气,“此次宁夏之役,梅大人在呈给朝廷的奏折里将此役的根源分析得十分透彻,自隆庆议和后,朝廷开始逐步削减边镇军费以节省开支,并且边镇的主要财力都用于贡市,导致广大边军官兵获得的粮饷一减再减,生活日益困苦,加上战事频率下降,官兵们缺乏立功机会,升迁无望,又过得苦又没有盼头,自然人心思变。长城这边的汉人过得苦,长城那边的蒙古人其实过得更苦,冬天里冰天雪地,不知道多少蒙古人凄惨无比地冻饿死在了草原荒野上,没办法,只得南下打劫。不管是汉家老百姓还是蒙古老百姓,其实啊,他们的要求都一样,都很低,只是想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仅此而已,打仗是要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如果吃得饱穿得暖、生活太平,谁喜欢干这事?我们接纳和善待这些蒙古百姓,让他们成为大明的子民、过上比以前好的生活,他们怎么会不安分守己?怎么会想要亲手破坏他们好不容易过上的好日子?怎么会不把自己当成大明子民继而拥护、认可、保卫大明?你、很多老百姓,看他们就像恶狼,心里充满了害怕甚至恐惧,实际上呢,他们也都是苦命人。” 朱尧姬虽然不是很理解夏华的这个超越时代的观点,毕竟这年头的“华夷有别”思想还是非常浓厚的,但她仍然消释了心头的疑虑:“嗯,夫君你说的对。”她对夏华充满了信心,在她心里,她的夫君几乎是无所不能的。 夏华接纳这些套蒙移民确实是阻力重重,延长县百姓大多对此感到慌张、忧虑、排斥,觉得夏华这是“引狼入室”,毕竟断断续续打了二百多年,陕西三边民众和套蒙可以说已经积下血海深仇,这种尖锐的民族-矛盾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抚平的。说起来,这还是朱棣当年埋下的隐患。明朝众皇帝里,打蒙古人打得最凶的就是朱元璋和朱棣,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先后发动了十三次北伐,朱棣也先后发动了五次北伐,但他就知道打打杀杀,不注重对边塞进行扎根经营、文明同化,特别是他在迁都燕京后为加强燕京周围的防卫,竟把塞外漠南的军队全部迁到关内,把西部的卫所集体向东收缩,导致河套地区的东胜卫、开平卫守备空虚,最终荒废放弃,让蒙古人趁机南下又占领了河套。要是东胜卫、开平卫还在,瓦剌都进不了漠南,直接被堵在漠北。在这件大事上,明朝大不如汉唐,汉唐就把边塞经营的很好,并且汉唐后期就算国力衰败也没有主动放弃河套,明朝倒好,短短百年就主动放弃了,搞得陕西三边成了全靠内地输血的重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