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第100节 考举人(1)

   “看好自己的东西!”胡世赏沉声提醒众人,“千万不要让不认识的人碰到自己的东西!”    众人齐齐点头,个个搂紧自己的考试箱,看附近不认识的人都像看贼。    “不是我的!这根蜡烛根本不是我的!”搜检处忽然传来一个考生撕心裂肺、绝望惊恐至极的哭嚎声,“我明明只带了三根蜡烛,这多出来的第四根不是我的!我对天发誓!求求你们了!我是清白无辜的!我是被人陷害的!不要…不要拖我出去…啊…”他发出长声惨叫。    夏华等人一起顺声看去,看到两个如狼似虎的衙役用水火棍毫不客气地夹着一个考生向外拖去,那考生犹如被两只老鹰抓住的小鸡般毫无还手之力,只有两条腿在地上乱蹬乱踢,他嚎啕大哭着,发出悲恨欲狂、绝望无力的凄厉尖叫,看起来惨不忍睹,令人看得阵阵心悸。    一个同考官脸色铁青地从搜检处走出,手里举着一根蜡烛,蜡烛被扭断了,露出里面中空的内腔,内腔里卷塞着一本指甲盖大的小抄,很显然,这就是从被叉出去的那个考生的考试箱里搜查出来的作弊证物。    通过科举考试特别是淘汰率最高的乡试,就意味着可以当官了,好处既这么大,自然就有人想要使用作弊手段通过科考,就算一旦被发现将会遭到非常严厉的惩罚,但照样有人铤而走险。古往今来,科考作弊手段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很多手段让后世人都看得忍不住惊叹称奇。比如那种只有指甲盖大的小抄,堪称华夏古代缩写技术的巅峰,一本能写上万字,在上面写字用的笔是用老鼠胡须做成的“鼠毫”,为什么要用老鼠胡须呢?一是笔尖足够小,二是老鼠胡须比较坚韧、适合写很小的字,不像人的头发、动物的毛那么柔软不便用于写字。    “公玉兄,你说刚才那个考生是被抓个现行还是真的被人陷害了?”卢泰低声问夏华。    夏华摇头:“我哪知道。”    “应该是被人陷害的。”秦民屏低声道,“我认得那个考生,是广元县榜首,学问很好,没必要干这么糊涂的事,八成是被不知哪个视他为竞争对手、卑鄙无耻的小人设计陷害了。”    “真惨!”胡世赏摇头叹气,“一辈子就这么毁了。”    根据《大明律》,科举作弊一旦被发现,会先被施以杖责,然后流放三千里,流放时间长达九年,流放地都是非常偏远荒凉、贫瘠穷苦的穷山恶水,很多被流放的人都死在了当地,就算熬了下来了、回到老家,也会被终身剥夺参加科举的资格,一辈子都没资格再参加科举,不仅如此,在挨棍子后被流放前,还会披枷带锁、游街示众,从此一辈子没办法再抬头做人。    众人一边心有戚戚地议论一边赶紧检查自己带的东西,看看有没有莫名其妙多出来的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在等待搜检的这两三个小时里,夏华大开眼界了一把,陆陆续续有十几个或怀有侥幸心理者或被人陷害者被衙役拖了出去,有的是在吃食或别的东西里夹带了小抄、纸条,有的是用醋或橘子汁水在衣服上写字,这种酸性液体写字后很快会消失,但用火比如蜡烛烤一烤,上面的字就会显示出来,有经验的衙役闻到考生衣服上有醋酸或果酸味,就知其中的猫腻了,有的是用浓盐水在衣服上写字,字迹在水分蒸发干后会消失,留下细小的盐晶颗粒,到时候用墨灰或尘土一抹,上面的字就会显示出来,有经验的衙役舔一舔考生的衣服,尝到了咸味,就知其中的猫腻了…    这些都是没钱人的作弊手段,有钱人的作弊手段则要高级得多,最常见的是贿赂考官或花重金请人代考,其中一招是双方事先约定考生在答题时在某段最后以某句话或某几个字开头或结尾,这样,考官阅卷时看到就知道这份考卷的考生身份了。当然了,一旦东窗事发,这种监守自盗的考官铁定是要掉脑袋的。    大概等到九点半时,终于有衙役出来高声道:“夔州府考生过来接受搜检!”    夏华拉起他的考试箱和于悦等人走向搜检处,卢泰、杨江、刘时俊、胡世赏、喻思恂、秦民屏等人属于重庆府或别府学子,不会跟夏华一起。    “公玉兄,加油啊!”卢泰等人一起道。    夏华微笑着看向这些自己的朋友:“彼此彼此!一起加油!”    顺利地通过搜检进入考场后,夏华领取到自己考棚编号并根据编号找到了自己的考棚,只见一排排的考棚犹如胡同,通道宽不到两米,但却很长,三步一岗、五步一哨,随处可见衙役官差、军士兵卒在如临大敌地站岗把守,另有不少装满水的大缸,是用来灭火和供考生饮用的,但夏华不会喝那生水的,他只喝自带的凉白开。    进入考棚里,夏华仔细一看,顿时无语,只见考棚里遍地是厚厚的灰尘,顶部和角落到处都是蜘蛛网,原来打扫的人只打扫了外面,考棚里的个人卫生还得自己动手,那个陈年粪桶更是陈旧得让夏华担心会不会一坐就碎。    “官差大哥,”夏华钻出考棚问附近一个站岗的衙役,“请问,那便桶是每日清理的吗?”    那衙役一脸同情地道:“怎么可能,这三天里,你们不允许出考棚,我们也不能进考棚,如何清理便桶?”    不会吧?我要跟我累积三天的排泄物共处一室?夏华在心里仰天呐喊:这乡试就不能设计得人性化一点吗?    放下考试箱后,夏华换上短袖轻纱衣裤,开始打扫卫生,花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才搞好,正好听得外面响起振聋发聩的鼓声,同时传来大门关上的轰隆声,看来,所有考生都入场了。    科举道路上最难过的乡试开始了。    在深深地吸了好几口气后,夏华稳住心神,打开分发到手的纸袋,取出里面的考题卷、答题卷以及几张草稿纸。    第一道题的题目是: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看到这个题目,夏华心头一块千钧大石轰然落地:不出所料!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句话出自《论语》第十二篇《颜渊》,原文是“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思是:子贡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粮食物资充足、军事力量强大、民众信任统治者。孔子认为,治理好一个国家,最基本的三大要素是:让老百姓吃饱饭、有强大的军队保卫国家、统治者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毫无疑问,就算以后世的角度来看,孔子的这个结论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三者皆备,一个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不过,这句话还有下文,下文是——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贡问:“三者之中,如果不得不要去掉一项,应该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队。”子贡又问:“剩下两者之中,如果不得不要再去掉一项,应该再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但如果民众没有统一的信仰、信念,国家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解读者会因为主观倾向而产生不同的侧重点。仔细审读这道题,夏华隐隐地意识到了某种误导性:如果仍然认为当今万历帝是个打算划水摸鱼、“无为而治”的皇帝,那么,这句话的侧重点就可以被解读成:孔圣人说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统治者必须得到民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因此,为此而牺牲军队和粮食都是值得的;反之,如果已知当今万历帝是个正在摩拳擦掌、磨刀霍霍、打算干出一番宏图大业的皇帝,那么,这句话的侧重点就可以被解读成:根据孔圣人的说法,军队是治理好国家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万万不能忽略轻视,在确保民众信任统治者和老百姓吃饱饭的前提下,保持强大的军队是必须的。    采取哪个侧重点?这就要知道万历帝的心思了。成都贡院的这五千多名考生乃至全国五万多名考生里,知道万历帝的心思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还真没多少。绝大部分考生只知万历帝从前年年底开始就不上朝了,只能因此而推测:当今皇帝只想维持现状和稳定,不大有意搞出大动静包括对外征伐开战。于是,这些考生必然会在答题时把侧重点定为“孔圣人说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统治者必须得到民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因此,为此而牺牲军队和粮食都是值得的”,继而洋洋洒洒地道:陛下啊,您现在做的对,啥也不干,甚至还要裁军,因为您这么做正符合孔圣人的治国之道。    可想而知,万历帝看到这种劝他继续“划水摸鱼”的文章后,心情就是无需多言的了:尔母婢也!老子正打算大展雄风、大显身手、大展宏图、大杀四方呢,你竟说我的这个想法不符合孔圣人的治国之道?滚!给朕马不停蹄地滚!    第二道题的题目是: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第二章,意思是:残害本国民众过于厉害的国君,将会落得自己被杀、国家被灭的下场;即使不太厉害,也会让自己陷入危险、国家被削弱的处境。    这句话的本意是劝诫国君善待百姓并且带有反战思想,但这句话也可被解读出不同的侧重点,或者是:皇上啊,您可不能折腾老百姓,不能对外发动战争,这样,您的江山社稷才会长久稳固;又或者是:皇上,您看邻国的国君,残害本国民众那么厉害,他注定该落得自己被杀、国家被灭的下场,这可是孔圣人说的哟,所以啊,您指挥我国仁义之师吊民伐罪、前去揍他是天经地义的正义之举。    喏,同样的一句话,却能被解读出正好相反的意思。至于哪种意思是正确的,这就是领导说了算的了,因为最终解释权在领导的手里。把话说进领导的心坎里,这话就是正确的。第一场试考《四书》要义三道和《五经》要义四道,一共需要作七篇八股文,七篇里,足有五篇的题目跟战争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