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第230节 票券

   夏华记得后世有一部关于明朝的电视剧,里面有一段就是“改稻为桑”,表面上是当时在位的嘉靖帝为增加国库收入,下令浙江全省改稻为桑,不种水稻改种桑树,从而加大江南地区丝绸产业的规模,出口海外赚取更多的钱,实际上是严嵩奸党和清流派文官集团的争权夺利,双方斗来斗去,搞得浙江全省民不聊生、险些大乱,不了解历史的观众看到这里肯定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改稻为桑”就是一项伤天害理的政策。    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真实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呢?真实的历史是:嘉靖帝在位期间从未搞过大规模的改稻为桑,更别说下令浙江整整一个省都改稻为桑了。电视剧里这一段是为“剧情需要”而故意夸大的。    再说改稻为桑这项政策,真的是祸国殃民的坏事或弊大于利吗?不尽然。真实的历史上,根据《明史》记载,早在朱元璋在位期间,明政府为稳固国家农业经济基础,就已经实施了有限改稻为桑的战略部署,规定农户家中田地若在五亩至十亩间,必须用一半的土地种桑树,田地超过十亩的,种桑树的面积要随之增加甚至翻倍。这项政策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对广大农民的生活基本上没有造成负面影响,一方面种的庄稼收获的粮食是可以自给自足的,另一方面种的桑树采摘的桑叶是可以卖给丝绸商换钱的。必须承认,明政府的这项政策是合理的,符合农业和国家经济发展需求,根本没有搞得天怒人怨。整个明朝,明政府的改稻为桑政策就是这样的,从未大规模地改稻为桑。    电视剧的那一段是不能套在现实中的。就说说眼下的广东吧,广东因为地处岭南,开发时间比北方、中部、东部的省份晚得多,所以眼下经济整体上不发达,只有珠三角一带还行。新安市舶司的成立,不亚于后世某位老人家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新安县异军突起并且发展势头极猛——这是离不开夏华的,他一来拥有超越历史的见识和头脑,二来拥有大量的私人财富用于新安的建设,换成别人来干,肯定达不到他现在的成就——新安俨然会在不久之后取代广州成为引领广东全省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按理,广州也是一个对外通商口岸,为什么却竞争不过新安、没有发挥出新安此时发挥着的经济领头羊作用呢?原因很简单:宁波是什么样子,广州就是什么样子。那些结为既得利益集团的豪强大户宁可自己赚不到钱也不让朝廷赚到钱,他们的逻辑是:朝廷一旦赚到钱,他们就赚不到钱了,只有朝廷赚不到钱,他们才有机会赚钱。连皇帝都抢不到他们的口中食,更何况广大普通老百姓?新安不一样,新安是带动所有人一起赚钱,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春天,让所有人都受益,除了那些豪强大户。    华夏第一大丝绸产地是江南,第二大是四川,第三大就是湖广、珠三角一带。毫无疑问,珠三角一带的丝绸产业是很有发展潜力的,以前之所以萎靡不振,主要是因为广东没有新安市舶司这种让大部分人赚到钱的对外通商口岸。如今有了,广东人还有心思继续种田耕地?    于是,不需要皇帝降旨,不需要朝廷下令,不需要广东地方官府号召呼吁,越来越多的广东人自发地、争先恐后地投入了这场经济发展的浪潮,有人搞丝绸,推掉庄稼种桑树养蚕,买地招人投资开办丝绸场、纺织工场、刺绣作坊,有人搞瓷器,到处找高岭土请师傅,开办烧制瓷器的窑厂,有人搞茶叶,推掉庄稼种茶树,有人搞漆器、家具,有人搞铁锅铁器等等…正如夏华在饭店里碰到的那个年轻人说的:“新安市舶司属于我们广东,我们广东人不抓紧这个机会发财,岂能眼看着外省人通过我们广东的市舶司大赚特赚?我们广东人要自己种桑养蚕、烧瓷器、种茶树,挤掉外省的丝绸、瓷器、茶叶。”    从表面上看,广东境内掀起的这场“改稻为桑”和“弃农从商”浪潮并没有问题,还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赚钱发财的机会摆在眼前,谁不心动?同样的一块地,种桑树的经济效益是种水稻的好几倍,谁还傻乎乎地种水稻?如此,广东的经济肯定能得到提振,广东民众的生活水平会越来越高。    然而,夏华心里就是隐隐有点不安。    怀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思,夏华吃完午饭,带着赵炎和十几个隐藏的便衣护卫出了饭店前往码头,走着走着,他眼角余光无意中瞥见路边一家占地面积不小、装潢十分气派的商店,店名让他一愣:赖氏老婆饼面包店。    这名字可真是不折不扣的“中西合璧”“华洋一体”,又卖老婆饼又卖面包,真正让夏华感到惊奇的是:这年头的华夏已经有面包卖了?    夏华看到,这家店的生意确实不错,前去买老婆饼或面包的顾客络绎不绝,但他注意到两个细节:有的顾客掏了钱,却没有带走老婆饼或面包,而是带走了几张硬纸卡,有的顾客过来买老婆饼或面包,但没有掏钱,而是拿出几张硬纸卡就换到了老婆饼或面包。    “奇怪,那是什么东西?”夏华有点好奇,他上前步入店里,立刻有店小二笑容可掬地迎上来:“这位客人要买什么?公婆饼十文一张,西洋面包二十文一个,除了这两样,本店还有很多别的糕饼和点心,大明的、西洋的、东洋的、南洋的,都有,种类繁多,包您满意。”他示意墙上的一张大图。    夏华看向那张大图,忍不住哑然失笑,他挺佩服这家店的老板的,真有经商头脑,只见那张大图上是近百种各色糕饼和点心的图案,都是用欧洲油画那种风格画出来的,水平很高、色彩鲜艳,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就像…就像后世方便面包装袋上的“仅供参考”的示意图。    夏华掏出一两银子买了几张公婆饼、几个西洋面包和几张那种硬纸卡,他打量着手里的硬纸卡,巴掌大小,是用质量上佳、堪比明政府发行的大明宝钞的藤纸做成的,正中醒目地写着“凭此票可在赖氏商店兑换价值一百文的糕饼或点心”一排工工整整的楷体字,左上角印着“赖氏商店”四个字,右下角写着“赖峦虎”三个字并盖上了私人印章,反面则是一个大大的“券”字和一串汉字数字的编号,同样盖上了“赖峦虎”的私人印章。    这种硬纸卡有好几种,上面的面值最少是五十文,最多是五百文,面值越大,就印制得越精致、越复杂。    “小哥,你能跟我说说你们家老板的事和他的这个券吗?”夏华问那店小二。    那店小二显然不大愿意:“这个…客人,我还有事要忙呢…”    夏华笑了笑,掏出半两碎银子塞过去。    那店小二立刻喜笑颜开、连连致谢,接过银子后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匣子。    这赖氏糕点店的老板赖峦虎是个头脑精明的商人,早些年,他开店制作、售卖老婆饼等糕饼,老婆饼是广东潮汕的特色糕点,据说是马皇后在元末明初发明的,赖峦虎做的老婆饼包装精美、用料考究并且分量很足,做法也很独特,脆而不碎、甜而不腻、香酥可口,所以深受顾客喜爱,去年,他把店铺转移到了新安县,偶然发现欧洲人吃的面包,对其大感好奇,继而敏锐地意识到这种华夏人从没吃过的西式食品在华夏必然会大有市场,所以潜心学习和研究,从而学会了如何制作面包等很多西式糕点。    华夏人和欧洲人都吃小麦,但华夏人将其蒸成馒头吃,欧洲人将其烤成面包吃,方向和吃法完全不同。华夏人是什么时候知道面包的呢?就是在明朝后期,第一批欧洲人来到华夏,让华夏人知道了面包,称其为“西洋馒头”或“黄馒头”。    赖峦虎既是个出色的糕点师,也是个出色的商人,他把他的赖氏糕点店经营得十分红火,因为红火,所以他的糕点店制作出的糕点非常抢手、供不应求,店里开足马力制作糕点也有很多客人根本买不到,情急之下,为了不让客人们白跑一趟,也为了多赚点钱,他就发售了这种票券。    “这东西据说是江南的商家们先搞出来的,具体是谁第一个搞出来的就不清楚了,反正在江南地区非常普遍,慢慢地又传到了别地包括我们广东。”店小二眉飞色舞地道,“发明出这东西的人真是一个天才!因为这东西的好处实在太多了!客人你知道为什么吗?就说我们赖氏糕点店的糕点吧,很多人买了我们店的糕点后其实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作为礼品送人,而收礼的人也不一定吃,可能转手也拿出去送人,只是,糕点放的时间长了,就会发霉变质,怎么办呢?那就不直接买我们店的糕点了,而是买我们店的票券,这样,送人也好,放家里也好,都不怕发霉变质了,什么时候想吃了,就来我们店兑换新鲜出炉的糕点。”    赵炎忍不住点头称赞:“确实是个不错的发明。”    店小二露出一个神秘的微笑,大概是夏华给他的打赏太慷慨,所以他决定多透露一点“内幕”给夏华,他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这种票券最大的好处其实并不是这个,而是空手套白狼!什么意思呢?这么说吧,我们店一天哪怕白天黑夜不停工地制作糕点,做出的糕点总价值也不过十两,扣除成本费、人工费什么的,老板也就净赚五两左右,但老板卖出去的票券总面值却有几十两,是实际糕点总价值的好几倍!糕点是结结实实的东西,需要做出来,票卷是什么?就是纸!成本能有几个钱?老板一边卖糕点一边卖票券,赚的钱是只卖糕点的差不多十倍!卖票券就是用纸换别人手里的钱,天底下还有比这个更划算的买卖吗?客人你看我们这家店,就在大明港附近,这里的地价贵得吓人,老板开这家店买地皮花了一千多两,他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现钱,大半的钱都是卖票券得到的。”    夏华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这种票券很普遍吗?”    店小二点头:“非常普遍,做生意的,哪个不是人精?虽然他们嘴上都不明说,但他们心里都意识到发售票券可以空手套白狼,所以只要是规模大一点的店,十家有八家都发售。”    夏华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他意识到这其中存在一个很严重甚至很危险的隐患。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