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节 论功行赏(1)
因为在高丽战场上大破倭军,班师凯旋回朝的宋应昌、李如松、夏华等人都迎来了“人生高光时刻”。万历帝率领群臣在太庙举行完祭祀仪式后回到宫中大摆庆贺宴席,每个阁臣、每个从高丽战场上回来的有功之臣都被赏赐了酒食,君臣觥筹交错、举杯痛饮时,京师百姓也在狂欢庆祝,西市摆放倭军首级京观和明军战利品的地方处处观者如云,被无数民众围堵拥挤得水泄不通,大街小巷上、酒楼茶馆里,兴奋激动的民众聚成一群群热烈无比地谈论着这件盛事,跟宋应昌、李如松、夏华等人回来的官兵们在庆典结束后轮休放假,放假的官兵在城内受到明星般的欢迎,百姓们一遇到他们,立刻众星捧月地把他们拥入商铺饭店,抢着请客为他们买单,但要他们好好地说说前线的战事,说说大明将士是如何痛击那东瀛倭奴的。 盛情难却的官兵们纷纷化身说书先生,绘声绘色地讲起高丽战场上的事,团团包围着他们的百姓们个个瞪大眼睛、竖直耳朵、屏住呼吸,生怕错过一个字,听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不断地爆发出一阵阵惊叹声、叫好声、喝彩声、欢呼声。 进城的官兵们在城内尽情地放松着、享受着属于他们的荣耀,留守城外营地的官兵们同样荣光无比,因为前来犒军慰问的京中各界人士、乡绅贤达、普通百姓一批批的源源不断。 “呜哦…”在不知道第多少次又吐了后,夏华总算从晕晕乎乎的宿醉昏沉中恢复了一点神智,他平时很少喝酒,酒量很小,但在万历帝举办的庆功宴席上岂能不喝?你来我往也不知道被灌进了多少酒水,反正夏华最后是竖着进皇宫、横着被抬出来的。 说起来,夏华在新安县、广州府、福建、延长县、西北、高丽等地都有势力和深厚的人脉,唯独在京师这个权力核心之地没什么关系网,主要原因是他当初进京赶考成为状元后虽当了一段时间的京官,但级别不高,又因为站队原因而被京师文官集团排斥,自然没机会结识京师官场上的大人物,随后他就被下放地方了,一直跟京师官场保持着距离,尽管如此,在万历帝举办的庆功宴席上主动对他举杯的人还是接连不断。傻子都看出来,这位状元驸马在地方上给万历帝干成了那么多件大事,又在高丽战场上赚足了资本,加上深受万历帝宠信,以后必然是飞黄腾达、前途无量,就算不能拉他入伙,也要跟他尽量亲近亲近,做不了朋友也没必要做敌人。 一双温软柔和的纤纤玉手拿起一块浸过热水的毛巾,先给夏华擦了擦脸,又给他擦了擦嘴,完全不嫌弃他满嘴的酒气和吐出的秽物。 夏华睁开沉重的眼皮,发现他已身在他的驸马府里,肯定是醉倒后被送回来的,映入眼帘的是他的妻子、灵犀公主朱尧姬的那张眉目如画的俏脸。 看到夏华醒来,朱尧姬喜悦莞尔,眼中柔情无限:“你…啊!”她正要说话却发出惊呼声,因为夏华已经化身狼人了。 两天后,圣旨到了,内容毫无意外是加官进爵。 宋应昌、李如松、李化龙、夏华等人在高丽战场上打得那么漂亮,获得一场堪称圆满完美的大胜,万历帝岂能不好好地、重重地封赏他们?一来,这是这些有功之臣应得的东西,不封官许愿,如何服众?他们的战果功绩都是结结实实的,分量十足,含金量也十足,二来,在高丽战场上打败倭国只是一个开始,万历帝下一步还要发兵打倭国本土,他要是对宋应昌、李如松、李化龙、夏华等人扣扣索索,接下来谁还会尽心尽力? 明朝封赏功臣向来是战事全面结束了才会论功行赏,所以,在平壤之战、汉城之战等高丽战场上的多场重大战役结束后,万历帝和朝廷这边都没有封赏宋应昌、李如松、李化龙、夏华等人,就是要等高丽战争全面结束了才给他们加官进爵,当然,中基层将兵的封赏早就下去了,游击级别以上的官将才有资格获得圣旨颁布封赏。 明朝的封爵跟历朝一样,分为宗室即皇亲国戚自家人、异姓即“外人”两大类,单说异姓封爵,共有三等,公爵、侯爵、伯爵,因为子爵和男爵被朱元璋废止了,爵位又分两种,一种是不世袭的,另一种是可世袭的,世不世袭以功劳大小而定。整体上,明朝是十分讲究上下尊卑的,像汉朝那种低级士兵封侯是不存在的,只可能是总兵级别的封爵,而且一开始就获得侯爵是不可能的,只可能是伯爵起步。明朝对爵位控制得十分严格,不会滥封,只有少数外戚一步封侯。 随着万历帝的圣旨—— 主帅宋应昌被加封为太子少师、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 宋经略在整场明倭高丽战争中犹如一根定海神针,先与石尚书、夏华等人一起制定了稳妥完善正确的战略方针,后负责督造兵器军械盔甲火器弹药、运输粮草物资、在高丽境内开辟军屯区、整合管理后方海路运输补给线、促进了明高两国间的海运发展、保障前线大军后勤充足有力、沟通高丽王室和明朝中枢…贡献极大,虽未亲自上阵杀敌,但有萧何之能和萧何之功。在高丽战争结束前,宋经略职务有二:兵部右侍郎、经略备倭军务。兵部右侍郎不必多说,正三品的官阶,需要注意的是,六部尚书和左右侍郎之间并非单纯的上下级关系,侍郎可以越过尚书、单独向皇帝汇报工作,有一定的独立性。身为中-央-部级官员,宋经略要升只能是二品官阶。 二品官阶有啥呢?从二品包括左或右布政使、都指挥同知、副留守,正二品包括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六部尚书、都御史、都督佥事、正留守、都指挥使。在这其中,正副留守是任职中都凤阳的官员,基本上跟坐冷板凳没啥区别,可以忽略不计,布政使又是清水衙门,剩下的也只有六部都察院的正职了,不过,兵部尚书的位置是挪不开来的,因为现任石尚书同样有大功,户部和工部也一样,对战争进程有重大贡献,剩下的礼部没啥权力,吏部挤不进去,只有都察院都御史可以选任。 明朝地方督抚往往同时挂着兵部或都察院衔,在京师中-央各部没法挪出空位并且不能撵去南京养老的情况下,下放地方是比较合适的,宋经略在升任兵部右侍郎前当过山东巡抚、副都御史,正三品,原先历史上,他从山东巡抚到明倭高丽战争前为兵部右侍郎加右都御史。 综上所述,宋经略升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就是合情合理的了。其实,经略的职能本身就是与总督平级的,不同的是经略乃特设,事毕即撤。历史上宋经略回国后,本应是顾养谦任蓟辽总督兼理高丽事,宋经略因不耐政争索性选择退隐,如今,因为历史被改变了,宋经略继续主持北方边防,可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至于爵位嘛,很不幸,宋经略没有直接军功,毕竟他一直在后方,很难捞到一个伯爵,王阳明那种情况实属罕见,而且,宋经略本就已是正三品文官,即将进入正二品副国级行列,再封爵,是要让他乞骸骨回老家养老吗?于情于理都不得封。明朝一代,文官虽是实际上的话事人,但不代表什么都可以做,文官集团内部也有一套规矩,张居正当年是何等权势滔天,都没有封爵,更何况宋经略? 不封爵完全不影响宋经略的远大前程,再等几年,等六部有空缺了,万历帝很有可能直接召回他,加封为大学士,问鼎文官巅峰是大有希望的,就像嘉靖朝的杨博,虽从未入阁,但深得两代皇帝器重,兵事无不问之,更曾为吏部尚书。 主帅宋应昌之后,便是主将李如松了,他得到的敕封是:特进荣禄大夫、征虏前将军、提督镇守辽东总兵官、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广宁伯。 李如松的功劳无疑是高丽战场上最重大、最显眼的——夏华的很多功劳毕竟是在幕后——率军进入高丽前,他的官职是“提督蓟州辽东等处防海御倭总兵官”,历史上,他凯旋归国后被加封的官职是: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还有殉国后刻为墓志铭的一串称号:特进荣禄大夫、征虏前将军、提督镇守辽东总兵官、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赠少保宁远伯李忠烈公。眼下,因为历史被改变了,李如松没有参加宁夏之役,所以他在率军进入高丽前的官职还是中军都督府佥书,类似于都督佥事,正二品,如果按照原先历史上的战绩,他显然没法连跳两级升到左都督,但明军在高丽战场上取得的战绩远超过原先历史上,让他得以连升两级官居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正一品,荣登明朝武将巅峰。 得知李如松被升为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夏华有些唏嘘,因为攻打倭国本土的战争没有李如松的事了。 身为一个臣子,功劳大到位极人臣、升无可升、皇帝封无可封的地步,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接下来不会再得到较大的立功机会了,搞不好还要被雪藏,逻辑很简单:你都仅次于皇帝了,继续立功的话,皇帝怎么封赏你?把龙椅给你么?有功劳岂能不封赏?但继续封赏都要超过皇帝了,没办法,皇帝只能让你退下来。李如松就是这个情况,他已经登上人臣的顶峰了,九边贵重如宣府总兵——镇朔将军做过了,如今是中军都督府一号,再立大功的话,再往上升就只能是大将军或恢复大都督,但这一点是文官集团绝对不会答应的。大将军权力极大,可杀三品官,按照这个标准,全国所有巡抚和中-央副部级高官都在他可杀的范围内,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见到大将军就要磕头,他们能答应?所以,李如松不会参加攻打倭国本土的战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