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第234节 火枪(1)

   “啪!啪!啪!…”    清脆轰鸣的枪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火光闪耀间烟雾袅袅腾腾,只见百步之外一个个靶子上弹丸和木屑一起迸溅乱舞,被打得坑坑洼洼、弹孔如麻。    夏华这是在兵工厂的火枪检验靶场上,观看着一队老兵试枪员打靶检测手中火枪的质量以及射程、弹丸威力等,旁边有火器专家、研究人员认真地记录着数据和结果。    最初级的火器就是火枪,也叫火铳,此时的火枪是从最原始的火门枪的基础上发展出的火绳枪,马上就会被下一代燧发枪取代,但燧发枪想要彻底地取代火绳枪,还需要很长时间,现代人印象中的那种撞击龙头式燧发枪在这个时代还远未普及开,此时欧洲流行的是转轮式燧石火枪,结构复杂、造价昂贵不说,性能还很不可靠。成熟的火绳枪的发火率至少有九成,至于比火绳枪更先进的燧发枪,在冶金技术得到重大突破前,发火率还不到二成,所以十七世纪初期法国国王直接下令军队禁用燧发枪,这并不是守旧倒退,而是审时度势的正确决定,当然了,到了十八世纪,冶金技术得到重大突破,燧发枪的优势彻底地体现出来,全面淘汰掉了火绳枪,欧洲军队广泛使用燧发枪,至于华夏军队,还在用火绳枪,乾隆帝用于打猎的私人军火库里放着一堆燧发枪,但他就是不给军队用,从而防止“大清军队丢掉骑射为本的看家本领”,没办法,训练一个合格的弓箭手起码需要三年,但训练一个合格的火枪手只需个把月,弓箭手需要力量过人,火枪手不需要太大的力气,体弱者甚至女人都能用火枪射击,这种质的变化不得不引起清朝统治者们的忧虑。    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曾跟缅甸爆发一场清缅战争,清军在战场上吃了很大的亏,原因之一就是清军的武器主要是火绳枪和弓箭,缅甸军则大量装备西式燧发枪,这场尴尬的战争可以说是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的清朝后来在近代被东西方列强用先进武器轮番蹂-躏的预演。    燧发枪的下一代是击发枪,比如鸦片战争中的英军,就普遍使用击发枪,但眼下谈这个肯定太早了。    因此,眼下东西方的主流火枪就是火绳枪,虽然不是最先进的,但技术最成熟。火绳枪、燧发枪之间还有一个簧轮枪,就是夏华用的那种防身手枪,但这玩意儿结构复杂、造价高昂、对零件所需的精密程度要求比较高,注定不会普及开。当初,夏华曾送一支簧轮枪给赵士祯,赵士祯初见时大感惊奇、眼前一亮,在仔细深入研究后,他对簧轮枪的评价就两个字:鸡肋。    火绳枪是西方人发明的,在几十年前被葡萄牙人带到了东方,先到了倭国,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战国时代,各大名诸侯都急需越强大越好的武器,一见西方人的火绳枪,自然是大喜过望、全面引进,并在原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大规模的实战运用,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的军队都非常擅长使用火枪作战,织田信长曾在长篠合战中运用火枪取得步兵第一次在野战中击败骑兵的胜利记录,毫不夸张地说,此时倭国军队的火枪运用战术是非常出色的,这都是在实战中打出来的,不仅如此,倭国的火绳枪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西方的火绳枪。    需要注意的是,火绳枪并不是倭国军队的制式武器,倭国军队的火绳枪普及率没那么高,丰臣秀吉统一倭国前,倭国各大名军队的火绳枪普及率基本上不超过25%,如今,丰臣秀吉已经统一倭国,他的军队的火绳枪普及率应该提升到30%多了,精锐部队可能达到50%左右。    差不多同期,火绳枪也传入了华夏,具体途径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来自葡萄牙人,有的说是来自倭人。跟倭人一样,华夏人对火绳枪也十分重视,因为当时华夏东南沿海倭寇肆虐,使得苦于外患的华夏跟内战中的倭国一样,被实战需求刺激得重视火绳枪。大明百万军队里,火绳枪最多最先进、运用得最好的自然是戚公的戚家军,但是,随着倭寇之乱被平定,戚公又因被政-治斗争波及而被打入冷宫,导致明军的火绳枪发展进度基本上陷入停顿甚至发生倒退。明军现在有多少支火绳枪?普及率有多高?明军火绳枪性能如何?这几个问题…最好别问,问了会让人心里“拔凉拔凉”。就明军现在的那个“烂样”,夏华都不需要调查就知道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这么说吧,明军现在还大批量地装备着两个世纪前的、最原始的火门枪。    火绳枪在倭国被称为“铁炮”,在华夏被称为“鸟铳”或鸟枪,一是因为它能射落飞鸟,二是因为它的点火结构在点火时犹如鸟嘴啄水。    “这两支一支是西班牙人的穆什克特火绳枪一支是倭人的‘铁炮’,分别代表着欧洲和东瀛技术最好的两种火绳枪。”赵士祯把两支火绳枪递给夏华,“西班牙人的穆什克特火绳枪口径约六又十之七七分(23毫米),全重约十七又十之五斤(10.5千克),弹丸约一又十之三四两(50克)重,最大射程超过一百五十步,有效射程超过六十步,每分钟可射击二次,此枪虽然比较笨重,大多时候只能用叉形支座支撑着发生,但所用铅制弹丸威力很大,能在六十步**穿欧洲骑士所穿的重型胸甲,是弓箭难以相比的。”    夏华看着手里的穆什克特火绳枪,忍不住想到大洋彼岸的美洲,区区几百人、几千人的西班牙军队就是靠这种武器对当地的印第安人实施“降维打击”,美洲原住民三大文明——玛雅文明、印加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就像遇到大火的野草一样尽皆被西班牙人轻轻松松消灭。    “倭人的铁炮也很出色,”赵士祯称赞感叹道,“实战中,弓箭的最大射程是二百五十步,杀伤距离是五十步,有效杀伤距离是二十五步,与之对比,铁炮的杀伤距离超过一百二十步,有效杀伤距离超过三十步。百步之内,铁炮弹丸能洞穿铁甲,未披甲者,一百五十步内必死,被铁炮弹丸击中者,非死即伤,立即就会丧失战斗力,伤者也近乎九死一生,因为铅制弹丸打入人体不但会打烂人体组织,还会渗透铅毒至人的血液骨髓、五脏六腑,医治难度相当大。”    夏华点头,这年头受枪伤的死亡率比在后世要高太多太多了。    对比铅制弹丸和箭矢,毫无疑问,铅弹的杀伤力完胜箭矢,火药武器的动能远高于弓弩,根据后世研究,火绳枪的初始动能往往突破2000焦耳,弓箭的初始动能不过100焦耳左右,即使弹丸飞行了 100 米,剩下的动能也有初始水平的一半,光靠动能都能轻易重创一个人,这就是火器破甲摧坚的奥秘所在:动能大。    另外,由于铅的材质比较软,铅弹击中目标后容易变形破碎,这就导致动能全部由目标承受,而且破碎的铅弹不具备穿透力,不会像后世子弹那样把人打穿后飞出,铅弹直接会把人体内部绞成肉酱造成空腔效应,对人造成的痛苦远超过后世的子弹,铅还是有毒的,如果医治时没有取出所有的铅弹碎片,极易造成中毒,因此,后世的海牙公约明令禁止使用铅弹,这个时代无所谓国际公约,能有效杀伤敌人就行。    对比命中四肢必截肢、命中躯干必死的铅弹,箭矢就差太多了,特别是装备铠甲盾牌的目标,杀伤力更是锐减,盾牌不是寻常弓箭可以对付的,但鸟铳在百步距离上就能破盾洞甲。当然了,在二十步以内的近距离上,强弓重箭也可能破甲,不过,这么近的距离更利于火铳,在二十步以内的近距离上,火铳能十发九中甚至百发百中,威力暴涨猛增,能把人打个对穿,弓箭手敢跟火枪手在这么近的距离上玩对射?    “所以,”赵士祯接着道,“戚公大赞鸟铳之利,‘诸器之中,鸟铳第一,火箭次之’、‘此与各色火器不同,利能洞甲,射能命中,弓矢弗及也,犹可中金钱眼,不独穿杨而已’、‘马上步下,惟鸟铳为利器’、‘快枪终不若鸟铳之准,毕近不能命中’、‘弓矢远不如火器,命中不如鸟铳,而敌以坚甲当之,每每射不能入’,虽然他的这些评价可能略失偏颇,但鸟铳之犀利确实前所未有,此物传入我华夏后,令我华夏原有的诸火器皆失其利,因为我华夏原有火铳都需一手持柄一手燃药,所以较难命中目标,鸟铳则不然,后有照门,前有准星,机发弹出,双手不动,对准毫厘命中方寸,兼之筒长气聚更能致远摧坚。夏大人,您说的太对了,我华夏绝不可夜郎自大、故步自封,西方人也好倭人也好,都有很多比我们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见贤思齐、虚心学习。”    “光是向他们看齐、追上他们还不够,我们还要超越他们。”夏华笑道,“我华夏人绝不逊于西方人,更绝不逊于倭人,倭人算什么?他们的文字、文化、文明基本上都源于我华夏,他们都能做到的事,我华夏人岂能做不到?”    赵士祯重重点头:“嗯,这是自然的。”    在研制火枪这件大事上,夏华因为外行和受后世网络小说的影响,曾有好几个“先进的想法”告诉给赵士祯等这个时代的火器专家,结果…赵士祯:“夏大人,您想多了,有时候,想法太超前不是高瞻远瞩,而是好高骛远。”    最典型的一个“先进的想法”就是:能在火枪上安装刺刀吗?    火枪配上刺刀,可谓热兵器和冷兵器的双剑合璧,后世太多的穿越重生小说主角都乐此不彼地给自己的军队装备上带有刺刀的火枪,然后以此争霸天下、横扫世界…对此,赵士祯这个专家只能耸耸肩:呵呵。首先,火绳枪是没法装备刺刀的,因为使用火绳枪的火枪手们装备繁杂,浑身上下挂着很多瓶瓶罐罐,里面装的都是危险的火药,为了伺候好手里的随时可能要了自己命的火绳枪,火枪手们必须全神贯注,在作战中小心地盯着火绳以防它熄灭或引燃火药,哪里还顾得上刺刀?只有下一代燧发枪具备安装刺刀的可能性,但那是很多年后的事;其次,强行给火绳枪安装刺刀,肯定会妨碍装弹和射击,就算是套口式刺刀,也不行。    不仅如此,刺刀也不是简单的东西,不是铁匠在铁匠铺里就能打造出来的。首先,刺刀必须用钢材制作,这年头哪来大量的钢材?其次,刺刀是讲究制造精度的,不可小看这一点,历史上直到民国时期,华夏的刺刀仍然是大规模地进口的,就是因为国内的制造标准和精度都不过关。枪和刺刀都必须标准化,靠工匠们手工打造,能打造出成千上万把尺寸精度一模一样的刺刀?想想就不可能。    自明朝建国后,明军长期的头号大敌就是北方草原上的蒙古人,众所周知,蒙古人自小是在马背上长大的,天生擅长骑射,中原汉家军人无法与之抗衡,就迫使明军大力发展火器弥补这个短处。不说火炮只说火枪,火枪射程虽然超过弓箭,但百步距离对全速冲锋的骑兵来说不过十几秒的事,两军对阵,明军火枪手们往往只来得及射出一发枪弹,敌军的骑兵群就已经风驰电掣冲杀到眼前了,怎么抵挡?无奈之下,明军的火枪手们就算有冷兵器手保护,自身也必须有一定的自卫手段,所以明军就给火铳顶部装上枪头并加长木柄,当成长枪使用,或加粗铳管和把手,当大棒使用,等等。眼下,明军北方边军用的多的冷热结合型火铳当属夹把铳,这是一种二管火铳,铳柄较长,头部安装有铁叉,可射击也可刺杀。    也许有人会说:哎,在火枪上安装冷兵器,明军这不是做到了嘛?既可安装枪头或铁叉,为何不能安装刺刀?问题的关键是:被安装冷兵器的明军火枪都是最原始、最落后的火门枪,这玩意儿的命中率本就跟闭着眼睛开火差不多,命中目标全靠运气,安装上冷兵器,命中率从0变成0,有区别嘛?夏华给他的军队装备的是火绳枪,是讲究命中率的枪,在枪上安装冷兵器纯属画蛇添足,连倭人都不干这傻事。倭国火枪手们如果在实战中发生不得不与敌军短兵相接的情况,都是直接抡起火绳枪将其当做木棍与敌军进行肉搏,从未在火绳枪上安装刺刀或别的冷兵器。    “来,让我看看你们研发出的用于大规模地装备我军的制式火枪吧?”夏华迫不及待地吩咐赵士祯。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