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武安侯的妻子已经亡故,可是国朝的长公主怎么可以下嫁给鳏夫呢。”郑珩又道。 “谁告诉你平阳要招武安侯为驸马?”郑太后问道。 “难道不是吗,朝野都已经传开了。”郑珩回道,“阿姊是太后,一定知道武安侯有没有真的夜宿昭阳殿。” 郑太后陷入了沉默,作为内宫之首,她当然知道各宫的情况,包括萧怀玉每夜入宫,又或是平阳公主出宫前往武安侯府。 见姐姐不说话,郑珩心中便有了答案,“阿姊,怎么能如此纵容长公主呢。” “她若真与那武安侯诞下子嗣,楚国的江山社稷岂不就要改姓萧了。”郑珩担忧道。 “你胡说些什么!”郑太后斥道。 “我是她的舅舅,她的所有密谋我都知道,她的野心,绝不只是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其让一个外姓臣子得了便宜,阿姊不如帮帮自己的侄儿,帮帮郑家。”郑珩似哀求的看着姐姐,“大郎已到了婚配的年纪…” “够了!”郑太后打断道,“平阳的事,我向来不干涉。” “可是长公主总归是要婚配的,难道就这样和一个外男不清不楚吗?外面的流言都传开了。”郑珩又道,“阿姊就当帮个忙,替我那不争气的儿子引荐入宫,成与不成,听天由命。” 郑太后思考了片刻,朝野对于平阳公主的非议,她是知道的,“过几天就是中秋,你让煦儿随你一同入宫赴宴吧。” “喏。”郑珩顿时大喜,连忙应道。 ※ ※ ※ ※ ※ ※ ※ ※ --- ——承明殿—— 文武百官卷班离去,平阳公主也将襁褓中的幼主交给了照看他的傅母。 偌大的承明殿内只剩下了君臣二人,平阳公主以君王之姿端坐朝堂,萧怀玉身穿公卿朝服,腰间配以赤绶,手持赤圭,昂首挺胸立于殿陛之下。 二人相视良久,最终由萧怀玉先行打破了宁静,持笏弓腰道:“公主…” “吾知道你想说什么。”平阳公主从御座上起身,缓缓走下殿阶,“论治国理政,我的经验,不少这朝堂上的任何一个人。” “对于功劳,例行赏赐,而过失,同样也会有惩治,无论是谁。” “如果连赏罚分明都做不到,之后还有谁愿意效忠于我呢。” “至于他们的言论,你以为他们言论的是你?”平阳公主摇了摇头,“不,他们实际上非议的是我,是你我。” “若此诏出自先帝之手,你觉得群臣,还会有如此言论吗。” 萧怀玉好似被点醒,因为与平阳公主过于密切的关系,那些眼红的大臣们便忘记了她的功绩。 “你不必在意他人的言论。”平阳公主又道,“他们也就只敢在背地里窃窃私语罢了。” 随后从袖口中拿出了一封密报,“燕国密报,燕君慕容昱囚禁了高都公主。” 作者有话说: 剑履上殿这个殊荣最早出自西汉的萧何(可以配剑穿鞋上朝) 《史记·萧相国世家》:“於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第331章 中秋夜宴 太康七年,八月十五,中秋,平阳公主以庆贺新君登基,大宴群臣。 中秋之夜,又召宗室、外戚于长乐宫设家宴。 ——长秋宫—— “皇太后殿下,郑小郎君到了。”宫中大宴时,大长秋成良轨便将郑珩之子郑煦带进了内廷长秋宫。 郑煦时年十七,虽为郑珩第三子,然长子与次子相继夭折,遂成为了独子,先帝时为防权重,便一直未让其入仕,也鲜为人知。 如今平阳公主掌权,郑珩便想让郑煦入朝,郑煦体胖,不喜弓马而擅诗文,而楚国的中枢机要,多为文官执掌,遂想让郑煦从文。 “姑母。”郑煦踏入殿内。 郑太后打量着侄子,心中不胜欢喜,“几年不见,煦儿都长这么高了。” “姑母,煦儿已经年满十七了。”郑煦说道,随后将父亲交代给自己的贺礼奉上,“中秋迎寒,神祗赐福,祝姑母且喜且乐,且以永日。” 郑煦的一番讨好,让郑太后喜笑颜开,“郑家子嗣凋零,好在有了你,宫中乏闷,看到你,就像看到了你父亲少时,不过三郎可比你那父亲懂事,也沉稳许多。” “姑母若是不嫌烦,三郎可以常来探望。”郑煦看出了郑太后心里的孤寂,于是说道。 “好好好。”郑太后笑道。 “母亲何事如此开心?”平阳公主听见殿内的笑声,便走入内问道,与之一起的还有皇太妃张氏。 “皇太后。”张氏向郑太后行礼道。 平阳公主走到母亲身侧,发现殿内竟还有个陌生男子,“母亲。” 郑太后遂拉着女儿解释道,“这是你舅舅的三子,郑煦,你见过的。” 郑煦看到多年未见的平阳公主,神色平静,然至皇太妃张氏时,那惊鸿一瞥,连双眼都瞪直了,直到姑母郑太后的提醒,“见过皇太妃,长公主。” 平阳公主打量了一眼突然出现在内廷的郑煦,“三郎吗,记得还在襁褓之时,我就曾抱过,已有六七年不曾见过了吧,都长这么大了,母亲不说,我都要认不出来了。” 郑煦摸了摸脑袋,“煦倒是一眼便认出了阿姊,多年不见,阿姊瑰姿,更胜从前。” “三郎还和从前一样善言。”平阳公主笑了笑,“母亲,永乐宫的家宴要开始了。” 郑太后起身,“好。” “三郎一同前去吧。”平阳公主又向郑煦说道。 “喏。”郑煦欣喜万分,然眼神的余光却是瞥向了平阳公主身侧的皇太妃张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