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幕后推手

第139章 要想富先修路

幕后推手 维斯特帕列 2286 2024-07-10 00:02
   大明的割裂既然是经济模式不同所造成的,那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也得从经济角度入手,光靠辩经是不够的,这点原理但凡上过中学的都清楚。   所以要想彻底根除理学对华夏的影响,固然要改革科举,逐渐加大王学的比例,最终彻底将理学从大明的官方教学中赶出去,更要让沿海区域的经济变化扩散到内陆省份,只有这些地方的经济结构发生彻底的改变,理学才会失去培育成长的土壤,最终消亡。   简而言之就是让内陆省份的经济活跃起来,改变当地百姓全靠土地吃饭的现状才行。   对此,自然离不开王守仁的支持,许长生和王守仁长谈一番,最终达成两项共识,首先削减商税,减轻商人的负担,重点是通过税。   古语有云: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这固然有柴火、稻米利润太薄,要是运费过高就无利可图的原因,同时也有通过税泛滥的缘故。   如今行商卖货,到处都是税卡,路过某个县城要收税,抵达某个府城也要收税,沿路的税关多得数不胜数,寻常商人很难把生意做得很远,唯有那些背景深厚的大商人,才能依靠身份上的便利通行无阻,大多数税关都不敢收他们的税。   就好比每逢会试年份,许多进京赶考的举人往往都会携带大量土产进京,因为他们身份特殊,不需要交税就能把土产运到京城,这些免税商品抵达京城,很容易就能出手换取大量钱财。   那些有官员勋贵撑腰的商人同样如此,他们只需要亮出名号,就能让税关不敢收他们的税,哪个税关要是不开眼,就能把他们的官皮给扒了。   如此一来,大明的商人想要发财就必须和官员勾结在一起,而那些普通商人根本没办法和他们竞争。   要是大幅度取消通过税,那些中小商人就能松一口气,不需要交太多通过税就能把商品卖到更远的地方,这肯定会激发他们扩大经营规模的欲望。   而大明朝廷也不会有太多损失,那些占大头的大商人原本就不交税,中小商人的业务暴涨,就算只收一次通过税,朝廷的收入还是比以前多。   甚至那些大商人也不会反对,因为他们之前也顶多只能影响到某几条固定商路的税关,只有这些地方支持他们的官员说话才算数,跑去别人家的地盘,他们的面子就不管用了。   如今朝廷减少通过税,那些原本只能在一省之地做生意的大商人,就能把自己生意扩张到好几个省,他们的总利润反而比以前更多。   朝廷需要防备的就是地方官员依旧无视朝廷律令,继续在本地设卡收税,以及那些大商人依旧贪心不足想要逃税。   这两件事都不好做,都会面临重重阻碍,但做了肯定比不做要好,为此王守仁特意让一位精通税收管理的官员担任户部右侍郎,专门负责此事,各省布政使司下面也有专人负责本省的税收情况,又罢了几名不开眼的地方官,才把政策推行下去。   另一个方法则是修路,为什么如今大明经济较为繁华的地方要么在江南沿海,要么在长江、运河沿线呢?   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交通便利、运输成本低,大宗物资走水运、海运成本可比陆路低多了,便捷的运输带来了大量成本较低的商品,这些地方自然繁华,临清、武昌都是因为这些原因才兴盛起来的。   但是大明不是所有城市都有便捷的水运条件,更多地方还是得靠陆路运输,而且还没有很好的道路为商业提供便利,这些地方的商品经济自然很难发展起来。   许长生在多年前就开始组织学院弟子对大明的道路情况进行考察研究,现在根据他们的调查结果拿出了一套提高大明交通效率的方案。   这套方案分为两个方向,水路和陆路,由朝廷出马募集资金来对大明的水路、陆路进行修整,从而提高这些道路的运输能力,为商业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水路主要有以下目标,继续在沿海各自然条件合适、具有商业发展前景的地方修建港口,让更多地方可以享受到海运的便利。   对长江、黄河、珠江等内陆河流进行疏浚,修筑堤坝,提高内陆河流的货物通过能力,以这些河流为动脉将更多商品运送到更远地方。   陆路则要先在大明建造起一横一竖两条交通主动脉,竖线由京城过河南、湖北到广东,横线由淮安府经开封到西安,这样南北东西就都有了较为便利的道路。   等这两条主动脉建好,再继续增加线路,最终在大明的土地上编织出一张巨大的交通网,通过水路和陆路将各座城市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道路可以带来人员和物资的流动,物资流动商业自然兴盛,人员流动有助于人们接触到更多信息,到那时候,理学再想把人禁锢在土地上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用一句许长生在后世听滥了的话来讲就是要想富先修路,有了路才有富裕的希望,连路都没有,想再多都是闲的。   以前的朝廷就算有想法也很难做到兴建如此大的工程,也只有秦始皇、隋炀帝等少数帝王敢干,隋炀帝还给玩砸了。   因为这样的大型工程需要的人力、物力、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实在是太多了,农业时代的朝廷很难承受这些巨大的支出。   而现在大明从海外筹集到了大量财富,许长生从几十年前撒下的种子也开始开花结果,学院研究出了更先进的机械材料、更科学的工程管理体系,而大明现在又是人多地少,只需要给很少的钱就能募集到大量劳力,可以说各方面都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条件,能启动这样的大型工程了。   王守仁很快就说服朱厚照和诸位阁臣通过了这一方案,许长生则返回江南,这么大的工程只靠朝廷可不行,还得有其他人的支持才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