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帝原本确实有易溶于水的毛病,朱厚照差点就这么挂了,幸好许长生出手,才把他救了回来,之后王阳明让大明的目光投向海外,朝堂上的文武官员、宗室勋贵纷纷停止了窝里斗,将在海外建国视为最大的目标,大明接下来两任皇帝因此得以善终。 延昌皇帝朱翊键原本也没有这方面的风险,朝堂上的事情有张居正等人照看,他只需要像他的父祖那样在宫中安心享受生活便是。 可这朱翊键实在是太会享受了,年纪轻轻就搞坏了身子,群臣劝说再三也不管用,如今大明蒸蒸日上,又彻底平定了倭国,朱翊键觉得自己定能名留青史,一时高兴便召来几位宠妃玩乐。 有道是“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朱翊键原本就身子虚,这天又玩得实在是太过癫狂,等宠妃们从横七竖八的床上醒来,惊恐地发现朱翊键已经彻底凉了。 宫中顿时乱成一团麻,皇太后、皇后见此悲痛欲绝,立刻将这些狐狸精押了下去,可这也无法挽救朱翊键的性命,只能召集朝中重臣商议后事。 皇帝纵欲而亡传出去太难听,众人商议一番,决定将那些妃子还有当日在宫中伺候的太监宫女尽数处死,对外宣称朱翊键是突发急病身亡,随即京城的宫观庙宇再次响起了钟声。 朱翊键已经死了,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扶立新君了,不幸中的万幸,朱翊键在身子被搞坏之前已经有了儿子,他的长子朱常灏六岁被册封为太子,今年已经九岁了。 太子之位早已定下,接下来只需要按流程走就行了,群臣便在灵前拥立朱常灏登基,年号咸嘉,取全部都美好和善之意,希望这个吉祥的年号能庇佑小皇帝茁壮成长。 由于皇帝年纪太小,无法处理朝政,于是就效仿当年朱祁镇八岁登基时的旧例,由张居正等内阁大臣辅政,太后在幕后施加影响,朱常灏眼下还是继续读书学习。 消息传开,各地都出现了一些不详的流言,有人说当年朱祁镇幼主继位,成年后便闹出了土木堡之变,大明自此由盛转衰,幸好其后有于谦、王阳明等名臣出力,方才让大明再次强盛。 如今又遇到一位幼主,这会不会是大明再次由盛转衰的征兆呢?别看大明如今好似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却也隐藏着许多矛盾,本土土地兼并愈发严重、流离失所的百姓越来越多,在海外多个封国势力越来越强,颇有尾大不掉之势,这要是再遇到个不靠谱的皇帝,大明怕是药丸啊! 这些流言有的是无聊之人自发传播的,还有的则是有心人故意为之,这些人背地里对朱翊键的死弹冠相庆,他们被王学门人压制地实在是太久了,近些年虽然认清了形势,开始让自家子弟学习王学,从而进入朝堂任职,可他们依旧怀念过去的好时候。 朱翊键的死让他们看到了机会,别看张居正如今风头一时无两,朝政大权尽数落入他的手中,可只要皇帝到了成年亲政的时候,他就只能选择致仕。 更要命的是张居正眼下的注意力都放到了新政上,没办法详细留意皇帝的教育问题,这些人通过运作,把一些自己人送到了朱常灏身边,充当讲官,教导朱常灏读书。 历朝历代,给太子、幼帝当老师都是一条青云大道,只要能培养出感情,等将来太子继位、幼帝亲政,那些和他们关系好的老师,就可以轻轻松松拿到关键职位,这就是所谓的潜邸旧人。 张居正也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朱常灏上课,可能是他太希望小皇帝能成为像朱厚照、朱载基一样的明君了,他在教导小皇帝的时候非常严格,这让朱常灏对他既敬又畏。 这一幕自然落在了有心人眼睛里,他们大喜过望,对待朱常灏的态度愈发和蔼,时间一长朱常灏对这些人便愈发亲近了。 许长生默默地看着这一切,他知道要是继续这么下去,等朱常灏亲政之后,张居正将来的下场恐怕不会很好,这些人也会推翻张居正的新政,试图把大明拉回到以前的老路上。 然而许长生并没有出手干涉,因为他很清楚,落后的利益集团是不会甘心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任何大变革都需要经过鲜血的洗礼,而大明或者说华夏,将会浴火重生,变得更加强大。 所以他只是冷眼看着这些人上蹿下跳,大明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新兴利益集团已经有了足够强大的实力,这种实力对比并不是皇帝下发几道旨意就能改变的。 他们要是想逆着历史发展大事做事,将来迟早会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而沾染了他们鲜血的车轮会跑得更稳、更快,将大明或者华夏带上新的巅峰。 许长生没有干涉朱常灏身边的人事变动,却不意味着他什么都没有做,他继续资助李贽、何心隐等人不断提出更新的学说;继续帮助各商业集团、各封国壮大自己...... 这些才是决定未来那场争斗胜负的关键,而不是区区皇帝的几封旨意,圣旨这东西,只有在当事人愿意接受或者不得不接受的时候才具备神圣性。 一旦当事人不愿意接受,朝廷又没有能力逼着他们接受,这东西不会比擦屁股纸好多少。 张居正暂时还没想到那么远,他现在只关心自己的新政,在他和手下得力干将的推动下,大明的工商业经营环境进一步好转,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的商号、工坊吸纳了大量失地的农民,创造出更多财富。 同时海贸愈发兴盛,沿海各处港口进进出出的海船络绎不绝,无数百姓也乘坐着这些海船抵达了蓬莱、瀛洲、方丈等地,他们在这些地方找到了更好的生活。 就在大明看起来蒸蒸日上的时候,朱常灏也慢慢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