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 45 章 母系氏族与女性力量11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女子地位是怎样被打压、然后弹性回升、再次被打压,再次回升的过程。】   这一期的视频直播已经接近尾声,荆咕开始总结和收尾。   天幕下的众人加快速度,把最后的总结一起写下来。   在大秦,一群新招聘进来的女医官、女笔吏、女弟子,齐刷刷埋着头,只看得到密密麻麻的黑色脑袋,听得到笔在丝帛上书写的声音;   偶尔有人写错了,心疼喊一声“哎呀丝帛浪费了”,立刻就有旁边的女孩递过身边新的丝帛。   在西汉,吕雉没去管史官如何写,她亲自动笔,还让自己的女儿也写。   当笔杆子掌握在男人手中,哪怕是同一件事情,也会有完全不同的说法。   在东汉,班昭撕碎了所有的《女诫》草稿,铺开新的纸张,为新书奋笔疾书;   班固还在一旁说什么“天幕不过一寻常女子,也不是史官说得也不一定对”,班昭淡淡道:“难道我们就是什么史官世家吗?”   班固哑口不言了。   别说世家,他家写史还不到三代,连有史书也仅仅是从父亲开始有。   在大唐,得到许可的长孙皇后亲自动笔,作为自己写女史书的灵感;   宫中的公主们一边写,一边私底下交谈着,她们被天幕启发着,有了许多新的想法。   在宋朝,刘娥光明正大穿上了她私藏了许久的龙袍,欣赏着年轻女史记下天幕的文字内容,顺便欣赏着官员气得怒发冲冠的表情。   权力果然是个好东西,瞧瞧文官,再生气也只能口头上谏,她不痛不痒,能有什么损失,以前真是没想开啊。   在明朝,徐皇后悠闲地一边写书,一边时不时欣赏一下被清朝众多才女刺激到的朱棣的表情,还火上浇油调侃:   “宋朝时期虽然造纸术印刷术发达,但是咱大明朝更发达。大明不但有了更白更好的竹纸,更好用的木活字、铜活字、锡活字,还有了套色印刷。有‘朱墨本'‘双印本’,还有‘四色本’‘五色本’。大清时期大家族和民间都涌现了不少才女,还得感谢我大明呢。”   朱棣的表情更臭了。   大明有这么多技术,自己没多少才女,全贡献给后世,还是一个夺走他大明朱家政权的草原政权,真是好气!   在清朝,孝庄太皇太后心情舒畅,连病了许久的脸色都看起来好了许多。   她拍拍玄烨的手强调:“咱大清切不可学大明,挑选妻子要重才华重教育,断不可出现什么木匠皇帝道士皇帝。”   玄烨恭敬而崇拜地看着祖母:“孙儿知道,孙儿一向以祖母为榜样。”   【在夏商时期,因为还存在母系氏族残留,女子的地位在奴隶主阶层还能基本平等】   【从周朝开始,女子地位一路往下走。在贵族阶层,王后公主的权力也被约束,能见朝臣但是再也没有了军权,再也没有出现过女将军女祭司之类的实权女性。】   【春秋战国的战乱时期,人命如草芥,女性地位再一步降低。】   【当时还有祈雨的巫女,但是从曾经的尊重到直接杀巫女求雨,巫女从掌握神权的祭司变成了牺牲品,贵族女性也好不到哪里去,生死婚姻不由自己做主。】   在夏商时期,当天下大旱,巫女打扮华丽,头上扎着五彩的羽毛,在准备好的祭坛上载歌载舞,以祈求神明降雨。   当时的人们认为,雨水属阴,女子也属阴,巫女就是神明的代言人,让巫女去祈雨,更能打动神明。   巫女站在高高的祭坛上,舞蹈祭祀祈雨;   在祭坛下,巫女焚烧龟壳祷告占卜,向君王传达神明的旨意。   走在人群中,巫女也是高高抬起头,庶民和奴隶都需要行礼让路。   到了周朝,国家设有专司祈雨的巫师,但是祈雨的权力转移到了周天子的手上,每年由周天子来祭天,祭祀时由众巫女组成舞蹈队,一边跳舞一边呼号,同时献上牺牲玉帛等贡品。   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一切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春秋时期,鲁僖公冷漠地坐在高台上,下面是群情激奋的庶民,对着祭坛上的巫女愤怒喝道:   “再不下雨就杀了她!()?()”   “晒死她!()?()”   “晒死她!()?()”   巫女被一件件脱下身上的衣服,在祭坛上鞭笞自己的身体,直到浑身是血。   她接近昏迷,但是庶民看到依然烈日炎炎,没有求来任何雨水,拿着石头向她砸去。   巫女只能继续一边舞动自己的身体,一边鞭笞自己,惩罚自己作为神明的使者却没法感动神明。   鲁僖公举起手示意,大臣和随军侍卫高声喝道:“烧死她!?()∞?.の.の?()?()”   庶民们仿佛得到了启示,纷纷去抱来柴木,架在祭坛下。   有的手里已经举起火把,朝着柴木点燃过去。   巫女吓得浑身颤抖,可是根本不敢反抗。   她更加疯狂地鞭笞自己,祈求天神降雨,让自己逃过这一劫。   但是天上依然没有下雨。   鲁僖公不耐烦了,他一声令下,侍卫亲自动手,把浑身是伤痕血迹的巫女从祭坛上抓住,仰面朝天绑在祭坛的木架上。   庶民们齐齐举起火把,把周围的木柴烧出熊熊大火。   年纪轻轻的巫女就这样被越来越旺盛的大火淹没其中,火焰烧红了半片天,直到里面的人影彻底看不清人形,热气流扭曲了这一片干燥的天空,一切依然什么都没有改变。   烈日依然高悬,温度依然干燥难耐,什么都没有发生。   庶民们茫然地看向他们的王:是他们错了吗?   鲁僖公一句话就把责任推给死人:   “巫女无德,天神不愿意降雨,是巫女失职。”.   “鲁僖公才是真正的无德,到鲁穆公时想曝巫都被大臣劝阻下来。把降雨寄托在一位妇人身上,这是无能昏君才会做的事。”嬴政冷漠地点评,对大秦昔日这些上不得台面的对手丝毫不看在眼里。   国君如此昏庸,难怪亡国。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刻,   “女祸论”的理论也是从这个时期诞生。开始有了贞.操观,认为女子是“淫.邪”,女子是红颜祸水。()?()   说得好像女人自己就能决定自己的人生似的,哪一位红颜祸水不是被男人送出去的牺牲品?不得不说,还是男人最懂男人。】()?()   【西汉初期,人口凋敝时允许女性参加社会劳动时,女子还能拥有自己的产业;()?()   到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被巩固后,“夫为妻纲”成为了家庭里的规则;东汉班固再次巩固“三纲六纪”,南宋朱熹倡导“三纲五常”,女性的地位一步步局限。】   ?西羚墨提醒您《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   夫妻之间的称呼转换,没有具体的朝代转变,是历史上的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也可以看出在家庭之中,夫妻之间的地位差异。   荆咕做了个一个小动画视频。   身穿曲裾深衣的男女,互相鞠躬,互相喊着对方“良人”。   “良人,我当差去了!”丈夫穿好差役官府,跟忙碌着的妻子挥手告别。   妻子直起腰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也跟丈夫挥手:   “良人,你去吧,待会我去店内卖酒,你下朝回来直接去我那吃饭。”   “好勒!”   两夫妻各司其职,各自都称呼对方是“良人”,就像是现代互相喊“亲爱的”。   到了唐朝,身穿齐胸襦裙的女子骑着马,看到心上人,快乐地招呼对方一声“郎君”;   穿着幞头袍衫的男子正跟朋友在买书,听到女子声音,自己还没回头,旁边的兄弟故意刺激他:“哟,那边有小娘子在叫你,你怎么不理人家~”   男子羞得脸都红了,女子大大咧咧策马过来,在他身边停下,探头去看:“你看得什么书啊,也给我看看嘛。”   兄弟们把男子往女子身边一推,嘻嘻哈哈笑道:“看,一起看,天天看,白天晚上一起看!”   两人羞红了脸,一起低头,恰好看到书本上的诗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   头顶上有桃花纷纷落下,盖在年轻男女的头上,转眼就变成了红盖头。   男子掀开女子的红盖头,看着面如桃花的妻子,深情地喊了一声:“娘子。”   女子娇羞地抬头,呼唤一声:“郎君。”   时光荏苒,彼此的称呼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了新的含义,但是两人的感情依然一如当年。.   荆咕特意在一旁用文字标注:   唐初,“娘子”单纯指年轻女性,“郎君”单纯指年轻男性,后来演变到后来成为夫妻称呼。   画面再一转换,颜色变得清淡秀雅起来。   身穿大红色帝王服饰的皇帝,被大臣和后妃们称为“官家”;   民间的男子被女子恭敬地称呼为“官人”;   除了官人,对男子的称呼还有“相公”。   相公在宋朝,也是对大官的称呼,比如经略相公。后来逐渐平民化,普通文人也被称为“相公”。   而女性的称呼从“内人”“拙荆”演变到“贱内”“贱妾   ”。   把男人捧得跟帝王跟丞相一样高高在上()?(),   把自己贬低成社会底层的“贱人”?()_[(.)]?2?+?+??()?(),   “奴妾”。   这也更说明在整个社会氛围下()?(),   在家庭这个小单位里男女的地位差距。.   武曌一看到宋朝就皱眉:“颜色寡淡()?(),   莫不是老学究喜欢这颜色。”   再看到夫妻之间的称呼差异,武曌冷笑:“这么想当皇帝当大官,自己考去,在家里作威作福有什么用。”   “考不上就只能在家里作威作福。”太平公主每次看到宋朝男人就来气。   她身为受宠的大唐公主,这一生就没对男人低头过。父皇疼爱,兄弟尊重,哪怕是驸马也是得以她为主。虽然文臣有私底下议论说她“嚣张跋扈”,但是那又如何,依然影响不了她的地位。   她是唯一被加封“镇国公主”,可上朝参政,可越过宰相直接递上奏章,并且可以处罚侯爵以下的官员,享有实质性政治特权的公主。   【唐朝时期比较特殊,既出现了第一位以军礼下葬的公主,也出现了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   【唐初时期,其实女子出门需要穿幕篱,长长的头纱遮到脚底;到高宗时期,二圣临朝,民间风气大方起来。武曌掌权后,宫中有了女相,女官,民间对女子的约束也更小。也可以从这时看到,若接受同等的教育,女子并不比男子差。】   直到现在,荆咕才开始说出武曌的创举,让李世民震惊地站了起来:“女皇!”   长孙皇后也受到了震撼:“竟然不仅仅是太后,是女皇!”   这位儿媳,竟然如此大胆,临朝称制已经自立女皇了!   她并不认为朝廷中的文臣武将会扶持一位女皇,那些都是男人,对自己家中的女性都是以打压为主,又怎么会扶持皇后当女皇。   哪怕是垂帘听政的太后,也会被大臣们各种掣肘,一旦皇帝长大就会催促太后还政。   除了女皇自立,不作其他感想。   长孙皇后忍不住看向大臣们,尤其是家世最为强大的几位大臣。   太后临朝需要强大的娘家,比如吕后当年的支持者不仅仅是吕家,还有出身于沛县的那些开国功臣,是同一立场的。   那么这位女皇,背景是哪一家?   不光长孙皇后这么想,李世民同样如此想。   他回忆着大臣世家中哪一位与“武”有关系,眼里的神色越来越坚定。   历代皇帝防着后宫女眷,防的仅仅是太后吗?不,主要是外戚。   李世民认可武氏的功绩,但是并不代表他想让武氏外戚如同霍光那样掌握大唐皇帝的生死。   【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女子的地位并没有被打压多少。但是安史之乱后,开始倡导女子守贞。】   听到唐玄宗,李世民微微松了口气。   还好,都是他大唐的,最后皇位也还是回到了李家后人手中。   他却不知道,武瞾不仅大胆地自立女皇,还把国号改为“武周”,甚至连自己娘家的武家人也是说杀就杀,当工具可以,若是不听话   ,翻脸毫不留情。   “则天女皇才是真正的强大,从来只有女皇掌控外戚,哪轮得到外戚来掌控女皇。”   刘娥佩服这位前辈,有心学习,却始终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和胆量。   历朝历代出了不少实权太后,但是只有武曌迈出了那一步,这才是武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胆变革之处。   哪怕刘娥想要效仿,甚至准备了龙袍,但是在历史上终其一生都没有踏出那一步,还被文臣在史书上诟病说她执迷于私藏龙袍,有一箱子的龙袍。   甚至民间造谣,说刘娥穿着龙袍下葬,下葬之前突然浑身抓挠,十分难受。赵祯立刻命人把刘娥身上的龙袍换下来,说是先帝不允许刘娥穿龙袍下去见他。   【宋朝同样如此,北宋时期已经诞生许多参与社会劳动的职业女性,经历了靖康之耻后,南宋开始提倡女子缠足、“女子无才便是德”   。】   【明朝不一样,明初开始就又是缠足,又是人殉,原本对女性打压是更为极端。但是明朝末年,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小农经济瓦解后,哲学上也开始了思想解放,开始有了人性解放、男女平等的启蒙思想。】   【清初时期继承了明朝的制度,汉人女子同样缠足。到了清朝康乾盛世和末年时期,在外邦的影响和侵略之下,开始影响男性,对家中女子的教育上心,培养出各方面的才女来。】   朱元璋不敢想象,他亲手创立的各种制度,竟然还没有亡国,就已经在民间有了完全相反的改变。   他要缠足要人殉,明末时要人性解放、要男女平等;   他要种姓制度,要静态社会,明末时小农经济瓦解,出现了资本主义;   朱元璋第一次沉默了。   是时间的改变让他立下的一切祖制都消亡了,还是他的制度就这么不得人心?.   玄烨听到天幕说清朝是在外邦的影响和侵略,淡淡道:“现在朕只会是在天幕的影响下重视女子教育。”   什么外邦,可以学习,但是绝对不会再屈服再示弱!   【现代教育分为三个部分,家庭教育,校园教育,社会教育。】   【假如放在古代,私塾或者太学都属于校园教育,官场或者社会属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纯属看个人,有些家庭一家之主会重视孩子带在身边教导就是有,有些家里孩子太多完全看管不过来那就是没有。】   听到天幕说起教育,不分男女,都开始认真听了起来。   嬴政很想知道,有自己这样一位空前伟大的父亲,怎么自己儿女没一个像他的。   吕雉很想知道,为什么刘盈既没有继承刘邦拉拢人才的眼见和能力,也没有继承自己管理后勤和执政的能力,这么懦弱废物,还有没有教育好的机会。   李世民也想知道,如何隔着儿子孙子去教育那个不成器的曾孙李隆基,每次听到安史之乱就火气爆头,很想直接掐死他的祖宗算了。   玄烨也很想知道,自己的儿子们教育的如此出色,为什么还有九龙夺嫡这种惨案?这是哪里的教育出了问题?   只有还没有   儿子的刘彻需求最为简单,想知道怎样生儿子。   最好是多生几个儿子~   【当男子忙于工作,家庭教育由谁主持?   母亲。】   【一个有才华有学识的母亲,带给孩子的影响力、对性格对人品的塑造,比父亲影响力更大。】   【如果教育一个男子,那么受教育的只有一个人;但是如果教育一个女人,那么受教育的将会是几代人。】   【放在皇室,一位优秀的太后,不仅仅可以协助丈夫、儿子,还包括他的孙子。优秀案例参考北魏太后,辽太后和清朝孝庄太后,因为少数民族政权对女性的打压没那么严重,这几位女性的聪慧惠及三代人,也让自己的国家强势了三代。】   辽国,辽景帝一直对妻子的能力很信任,在世时期就多番让萧绰处理军政大事,自己并不会否决,还要求大臣对待萧皇后如同对待自己一样恭敬领命。   到辽景帝病重时期,龙床上憋着最后一口气立下遗诏:“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   此时年方二十九岁的萧绰恭敬跪下领命:“臣妾遵旨。”   所有大臣,包括继任者耶律隆绪,也就是未来的辽圣宗都没有任何反对。   耶律隆绪登基后,亲自率领群臣给母亲上尊号,号为“承天皇太后”   。   “母亲,儿子全靠您领路了。”   才十二岁的耶律隆绪带着崇敬的眼光看着同样年轻的皇太后萧绰。   萧绰下意识想去抚摸儿子的头,但是看到对方头上的帝王冠冕改为轻轻摸了摸儿子的脸颊:“放心,我们母子一定会把这大辽江山治理的更好!”   她说到做到。   萧绰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让辽国从奴隶制国家朝封建制国家转化,还改善了契丹族与汉族的关系。   辽国刚刚恢复了太平,新旧政权平稳过渡,这时赵光义来了。   “报,宋人打来了!宋人带着十万精兵打来了!”   年幼的耶律隆绪还有些紧张,谁知萧绰沉稳的走到他的身侧,语气坚定:“我们一起御驾亲征,我要亲自斩杀宋人,为我大辽祭旗!”   年轻的太后带着小皇帝和大军浩浩荡荡出发,几乎是带上了辽国的全部家底。   这一战不仅牵动着全部辽国人的心,也牵动着天幕下赵匡胤和宋朝以前君臣的心。   “女人带兵,太后再厉害也不至于打赢吧?”赵匡胤语气有些犹豫。   天幕明显是在夸这位萧太后,如果对方没有赢,也不至于这般夸。但是大宋也不至于这么弱吧……   刘彻狠狠皱眉:“辽人好像也是外族人,叫什么契丹?这宋人打不过契丹男人,连契丹女人都打不赢吗?”   天幕已经放出了雍熙北伐的结局,这也是赵光义“一战封神”的经典时刻。   两军交战时刻,萧绰身披戎装,亲自上马斩杀敌人,带领的辽军气势雄浑,大败宋军,还打的赵光义乘坐驴车逃跑。   萧绰看到赵光义跑得飞快,眼看就要坐着驴车逃出战场,举起长弓,对着赵光义的   背部,“嗖嗖嗖——?()⊕?♂?♂??()?()”   ,一发三连,直中屁股!.   赵匡胤气得捂住眼睛不想再看。   刘彻直骂“废物!丢人!()?()”   ,这样的人竟然还是皇帝,这会不会让后人怀疑皇帝的战斗力都这么差?   你既然不行搞什么御驾亲征,他不行也没说亲自去打匈奴!   李世民连声叹气:“这宋朝是我大唐后面的朝代?被这样的朝代取代我大唐,真得很丢人。()?()”   敌人水平太差,显得被这种水平的敌人打败的大唐水平更差。.   在这个小动画视频里,荆咕做了一点夸张的个人私设,比如萧太后的神箭,也比如赵光义被射中屁股。   历史上赵光义应该是被射中的大腿,萧太后也没有那么神乎其技的箭法。   皇帝们看得很气,宋朝人看得很憋屈,但是辽国人看得一片开心。   “母亲神勇,连汉人也知道了!()?()”   耶律隆绪渐渐长大后,原本对母亲依然不肯还政已经有了些意见,直到天幕突然出现,让他再次认识到母亲对宋人的威慑力,原本的心思也淡了下去。   “天幕说你的庙号是圣宗,这是个好庙号,说明我儿是后人眼中的一代圣主,母亲为你高兴。”萧绰感受到儿子久违的亲昵,也放柔了语气说道。   耶律隆绪眼眸发亮,没错,他是未来的圣宗皇帝,怎么能为母亲的优秀忌惮。他和他母亲一样都已经青史留名,还有什么可以遗憾的!   【萧绰去世的比较早,没有能惠及孙辈,但是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仅在危急时刻稳住军心挽回辽国,让儿子耶律隆绪成为一代圣宗,还创下了辽国疆域的最大面积,国势之强盛达到顶峰】   【北魏冯太后,以一介汉人俘虏的出身,成为鲜卑族的太后,后来成为太皇太后,把亲孙子孝文帝一手养大。】   【冯太后惠及三代,辅佐了丈夫、儿子、孙子三代皇帝,以个人智慧实现了北魏两代人的顺利交接,主持朝政多年,推行汉化政策,重用汉臣,兴建官学,推广“均田令”“三长制”,这让当时的北魏内部矛盾得到缓和,是北魏时期的杰出女政治家,死后被追封谥号“文成文明太皇太后”。】   “冯太后实乃一代人杰,我大唐依然在使用她的均田令。”李世民佩服道。   北魏实行均田令后,隋唐同样继承了下来,不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不断地完善,一直到唐朝中期才废除,唐初此时依然在使用冯太后的改革措施。   【清朝的孝庄太后,也是清朝最著名最有能力的太后。她辅佐皇太极、福临、玄烨三朝,顺治是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玄烨开启了“康乾盛世”,这都离不开孝庄太后的超强手腕。】   “如果不是祖母,都轮不到孙儿当皇帝。”玄烨感激的亲自为祖母沏茶,奉上一壶温热的香茗。   “祖母还把自己的私房钱捐给孙儿犒劳三军将士,帮忙平定三藩。灾年的时候也拿自己的积蓄救济灾民,唯独苦了自己。”   【历代大臣很有意思,你要跟他说能力,他就跟你说道德,还喜欢给人造黄谣。   真要说道德,请问几个皇帝道德高尚了?   真要说杀个人晚年就要被索魂,几个皇帝能善终?】   【武则天死后,给自己的陵墓前留下一块无字碑,说是非功过由后人评说。】   【而后人给她的评论,是一位成功的女政治家】   武曌顿时心情舒畅。   是啊,就算当世大臣处处阻拦,哪怕她的亲生子女也站在李家那一边又如何,历史会记住她的功过,历史会来评说。   而现在天幕出现了,来自千年后的后世子孙告诉她,历史对她的评价,是一位成功的女政治家。   这对她来说,就是一生最高的成就。   个人是非算得了什么,作为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位女皇帝,这已经是对她最大的认可!   【南宋时期对女性的打压开始越来越扭曲,却从来没人想过,假如你们有一位强势有能力如武后的太后,还会不会有靖康之耻。】   【假如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欺负后周的孤儿寡母的时候,太后如吕后一样厉害,还有你大宋的建立吗?】   后周时期,周世宗郭荣看向还是自己将军的赵匡胤。   欺负孤儿寡母?   很好。   【后来赵光义想学哥哥,在辽国君主死后,想再去欺负孤儿寡母捞一笔好处,结果辽人可不是汉人欺压女子,铁腕太后立刻教赵光义做人,在她和她亲手带大的儿孙活着的时候,大宋就没抬起头过。】   尽管不是第一次听到,赵匡胤依然想骂人:“丢人!()?()”   【假如朱祁镇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当朝太后是武后,还会有迎回朱祁镇发生夺门之变吗?】   “呵,这样的废物儿子,要??╬?╬?()?()”   武曌亲口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就算为了名声不能亲手杀子,朕不能把他废为庶人吗?还给他这种机会,后世的皇后太后果然没什么权力。()?()”   就算不射死亲儿子,迎回亲儿子也不会有他夺位登基的事,儿子不行自己上!   【人的需求分为:物质需求,生理需求,精神需求,情感需求。】   【生活在底层的百姓还处在渴望物质需求的阶段,到了一定的年龄渴望传宗接代就是生理需求,结婚生子后渴望有个知情达意的知己,就属于精神需求。感情上不仅仅是爱情,是亲情,是友情,缺一不可。】   天幕下的平民百姓齐齐苦笑:“什么精神,什么情感,能活着就不错了。()?()”   “就是,还讲什么感情,能娶到媳妇,能养活孩子都不错了。”   红颜知己那是贵族才有的待遇,他们只想能活着,孩子也能活着,一大家子都好好活着,不发灾荒不发徭役,过着太平年,就觉得天下大吉。   但是上层的贵族子弟们深以为然,尤其是一些纨绔子弟,大胆发言。   “没错,我又不缺女人,为什么不能找一个情投意合的知己?我娘非说我那知己出身太低不能娶进门!”   “我不缺儿子,为什么不能出去游山玩水?要奋进有爹爹和长兄,要继承香火有儿子,我凭什么   不能出去仗剑行走江湖??()?[(.)]□?_?_??()?()”   他们越说越激烈,最后被在旁边听到的长辈忍无可忍,当着众人的面表演了一番“棍棒教育()?()”   ,这才让酒楼安静下来。   【身为皇族,最不缺少的就是物质需求和生理需求。但是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谁来满足?】   【明朝殉葬,父亲一去世,王妃和贵妃都要殉葬,孩子的生母给不了他亲情,外戚不得干政而且身份低微聊不到一起。谁给他亲情?   从小一起长大的宦官。】   朱元璋突然有些恍惚。   亲情?   谁给他亲情?   亲情又是什么?   家里很穷的时候,大家都忙于生计,每日在田地里忙忙碌碌,片刻不得休息。   尽管那时父母兄弟都还在,但是穷人家里哪里顾得上谈论亲情这么奢侈的东西,能活着都很勉强了。   饥荒到来后,爹娘为了把家里仅有的粮食留给自己,活活饿死,他才发现爹娘对自己如此疼爱,才发现自己原来一直都拥有“亲情()?()”   这种奢侈的东西。   可是已经太晚了,爹娘饿死了,兄弟也饿死了,他连亲人都没有了,哪里还来什么亲情。   当了皇帝后,有了众多儿女后妃,朱元璋觉得,自己重新拥有了亲情,而且是很多很多亲情。   他不想死后再次失去,所以死后也要有很多很多;   他觉得他的孩子们也是这样想得,所以让孩子们也按照他的要求——至于亲情,没了亲生母亲,还有那么多“母亲()?()”   ,那么多妻妾,那么多孩子,哪里会缺。   又可以弥补亲情,又可以打压外戚,朱元璋自以为简直完美。   可是现在听到了天幕的质疑,原来生母是不可替代的,原来大明的宦官之患是他埋下的隐患。   朱元璋双肩一塌,前所未有的疲惫一起涌来。   【当宦官满足皇帝的情感需求,宦官成为皇帝亦父亦母的亲人,所以哪怕朱元璋下令不允许宦官读书也无用。一代代帝王一次又一次为宦官打破陈规,这个时候怎么没人说祖宗规矩不可破了?   因为对帝王们而言,祖宗是虚的,但是宦官亲人就在身边,陪他们长大,是陪在他们身边最久、也是最懂他们的亲人。】   【明朝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只允许女子读一些洗脑书,女子不善诗书不善歌舞也不懂时事政治,连一起出去散步都因为缠足走不了多远,婚后如何跟丈夫聊天?聊女四书吗?   当男人在女人那里找不到精神需求,就去男人那里找,小唱小官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明末时期,提倡男女平等的哲学家李贽疯狂点头:“万物一体,百姓同贵人一样重要,妇人同男人一样平等。天地之间最先有夫妇,然后才有父子,才有兄弟,怎么能把女人排在最后面?这才是乱了伦理纲常。”   李贽不仅仅是说,也实实在在地做到。   他在麻城讲学,收学生不限男女,给予女弟子与男子同样的学习机会并平等相待。   梅国桢之女澹然是他其中一位学生,尤其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