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5 章 植物间谍7
【故事得重新回到喜马拉雅山脉。】 【这一次,我们从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流域说起。】 【这里是桑树的故乡,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野生桑树生长在这里。】 【喜马拉雅山区域上不仅有古老的茶树、古老的野苹果树王、古老的桃树祖宗,也有地球上最古老的桑树“桑树王”,至今已经在高原上度过了1600多个春秋。】 “这喜马拉雅山真是一块宝地啊!”嬴政雄心勃勃,越看喜马拉雅山越喜欢。 “快瞧瞧在哪里?” 天幕曾经放出过的地图立刻被摊在帝王的桌案前,嬴政一眼扫过,扶苏也顺带看了一眼:“竟然不在大秦境内?” 嬴政并不意外,这地方还好遥远,但是他充满信心:“不,迟早是我大秦的!” 【桑树是一种极为长寿的植物,在过去的1亿年间,桑树基因的进化速度是同类植物的3倍,仅仅通过光合作用,桑树获得满满的能量,仅在桑叶中就含有2000多种蛋白质,拥有着强大的生存能力,以及让人类望尘莫及的长寿基因。】 “1600岁,人要是能活的这么长久该多好!”刘彻听到这寿命,馋的恨不得现在自己就化身为桑树。 满朝文武,在如此长寿的年限下,谁能不心动呢。 汲黯道:“1亿年,说明桑树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了1亿年!果然是长寿!” 【大家同样可以看到,原始的野桑树,其实极为巨大。它和茶树一样,是因为人类的驯化才矮化的。】 【从5000多年前,华夏的古人已经开始了对桑树的驯化改良。】 地桑是桑树驯化史上的一个重大飞跃,桑树的身高越来越矮小,主要任务就是长出好的桑叶,一旦不符合人类的要求,生命就会被终结。 桑树从青藏高原走出,走向中原,走向全国各地,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寿命开始缩短,被定格在短短的20年左右。 华夏人,是讲究实用的。 到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桑树已经开始遍布华夏所有省份。 北至内蒙古、西到新疆、南到海南岛北部,桑树的身影无处不在,华夏成为世界上桑树品种最多的国家。. “我西汉的面积这么大!”汉初,刘邦开心了。 后世子孙果然不错,让他的大汉如此巨大,比大秦疆域更大,太满意了!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2号祭祀坑里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青铜神树,外形和《山海经》所描述的神树非常接近。】 【传说,桑树起初被叫做扶桑,在《山海经·海外东经》里就有关于扶桑的记载。】 【划重点:不是日本自称扶桑国那个扶桑!他们是自称的!】 “怎么哪里都有日本?” 李治很不满,他还记得天幕说过日本统治者自称“天皇”,这分明是盗窃他的称号,现在还自称“扶桑”,这分明是书中的神树,有它日本什么事? “又是自称天皇又是自称扶桑 ,怎么不干脆自称上帝老儿算了。”()?() “上帝”并不是舶来词,在华夏古代《尚书》里已经存在,在古代指天上主宰万物的神。在道教里有“昊天上帝”,大唐皇室信道信佛都有,李治所说的“上帝老儿”指的就是昊天上帝。 ?西羚墨的作品《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域名[(.)]???@?@?? ()?() “上帝”专指西方宗教神,是明代利玛窦将天主教传至华夏时,为了便于传教,将拉丁文“deus”翻译成中文古已有之的“上帝”。()?() 后来,利玛窦了解到朱熹将“天”解释为一种义理,与“deus”含义不同,开始使用“天主”和“上帝”分开。()?() 到太平天国的传教士翻译《圣.经》时,开始广泛使用“上帝”,这才有了后世普遍的印象,以为专指西方神。 【日本许多文明都能从华夏找到影子,比如他们也有“战国时代”,他们还有地名叫做四国与九州,还因此大放厥词在华夏出对联要求对下联。】 日本到华夏的留学生曾经出过一副上联:“日本东出,照遍四国九州”。 非常嚣张,也非常自信。 因为当时的日本强大到打遍亚洲,中日海战战胜、日俄海战战胜,除了侵华,还侵略了朝鲜、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缅甸等亚洲诸国,甚至还有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留学生的“四国”和“九州”不仅仅是指自己国家的地名,在华夏的领土上,留学生非常熟悉“九州”曾经指的是华夏九州,就是故意的挑衅。. “岂有此理!”刚听完倭寇骚扰大明的明朝君臣们齐齐愤怒了。 “嗟尔小国,如此猖狂!” 朱元璋反而没有生气,眉头紧紧皱起,看向朱棣:“老四,你怎么看?” 朱棣:“如此小国竟然如此强大,我们需要警惕。” 朱元璋面无表情:“屁话!” 能打遍几乎整个亚洲,这还不需要警惕那都傻子。 朱棣知道老爷子脾气不好,连忙补充:“他们由弱变强肯定是有原因的,天幕说过日本的金矿银矿多,前面一直在学唐宋,说明原本是不足的。抢着明这个时期也不如大明。后面突然超越了大明,肯定是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 朱棣做出总结:“既然这个变化就在大明期间,我们可以去找过去,然后抢过来!” 朱元璋再次骂道:“抢什么抢,粗俗!” “日本是大明的藩属国,它的就是大明的,这叫大明替它保管。” 朱棣:“……” 父皇是不是被气得进化了,竟然还学会如此文雅了,简直奇迹。 【浙江河姆渡遗址中有蚕纹牙雕出土,安阳殷墟陪葬物中有玉蚕,甲骨文卜辞中也有“蚕”; 《诗经》等西周至战国的文献都有桑蚕踪迹。】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桑蚕养殖业逐渐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农业领域的支柱产业之一。】 【远在殷商时期,甲骨文已经出现了“桑”字,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有提筐采桑的图案,《孟子》有“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都可以证明华夏栽种和利用桑树之早。】 蜀汉,刘禅看着丞相的遗书“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可足矣。()?()” 泪流满面。 丞相啊,你知道给我留桑树,为什么不多指点一下留点有用的大臣!我的大臣快不够用了啊! 【桑树不仅仅是蚕的饲料,也可以为养猪、牛、羊、鸡、鱼等畜禽水产养殖提供饲料。】 【现在已经有实验,利用桑饲养牲畜和禽类,已经研制出了“桑香三宝()?()” ——桑叶土猪,桑叶牛肉,桑叶鸡蛋。】 天幕里的农业研究者看着着食用了桑叶和没有食用桑叶的家畜家禽进行对比,挨个记录体重和健康情况: “食用了桑叶的猪、牛、鸡免疫力明显提高,对病毒抗病性更强,可以减少甚至杜绝抗生素的使用!?()??♂?♂??()?()” 后续对肉类也进行检测,还有烹饪后尝试口感。 “不仅味道更好,还很健康!” “桑树的蛋白也可以替代部分人工饲料,我们可以不断尝试。” 当售卖到市场上时,绿色健康的“桑香三宝”受到了市场的大力欢迎。. “这个我们可以学啊!” 古代的桑农激动了。 虽然桑蚕怕脏,家里一般不会养家畜家禽,但是可以专门再桑田的另一处开辟个地方养猪养鸡,种桑树他们有经验,完全可以再发展一项副业。 而且桑田一般是对永业田的称呼,也就是可以继承传给后人的,在上面放心地种下桑树,留给后人就是一笔稳定的财富,原本就可以养蚕可以吃桑葚,现在天幕又提到了更多用处,那做养肉更多的家畜家禽,不出售自家多点肉吃也不错嘛。 【桑叶还可以做茶。 湖南利用桑叶制作出了桑香黑茶,开发出千两、三尖、三砖三大系列等多个桑叶黑茶产品,实现了桑产业与茶产业的跨界合作,目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并且创下年销售收入2亿元的收益。】 【桑树的叶、根、果、皮皆可入药。 果实桑葚可以食用,被国家卫生部列为“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药食同源农产品。】 “2亿!”同样喝茶的大唐群臣眼红了,李世民现在就想兴起茶马古道卖茶去。 “茶叶果然很赚钱!” “还能入药,这对百姓来说是最便宜的药物了,陛下,可多种植桑树!”魏征提议,李世民快速点头:“种种种!长安周围也要多种树!” 难怪天幕说要多种树,原不定也很多作用,只不过他们没发现,只会用来吃果子当柴烧,现在想来,也不知道浪费了多少宝贝。 突然心痛! 【桑树还是唯一能抗水淹3个月以上仍然能存活的木本植物,非常适合在河滩荒洲,特别是水库消落带种植,有助于调节湿地生态环境,还能很好的吸收重金属,提高土壤肥力,绿化环境,减少水土流失。】 【此外,桑木可以制作器具,枝条可以编箩筐,桑皮可以造纸,桑叶发酵了 可以做肥料,用桑葚、桑枝屑制作的培养基恶意用来培育食用菌。】()?() 【毫不夸张的说,桑全身是宝!】()?() “对对对!”()?() 蚕农们激动地立刻就扛着锄头出门了。 ?想看西羚墨写的《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第 65 章 植物间谍7吗?请记住.的域名[(.)]???@?@?? ()?() “真全身是宝,还嫌我家桑树种少了。” 【华夏古代人工栽培桑树十分普遍,统治者对桑树种植十分重视,各朝各代均有对桑树的保护和滥砍滥伐的严格规定。百姓同样对桑树十分喜爱,比如一般可以传给子孙后代的田地叫做“桑田”,像爱护传家宝一样爱护。】 【华夏作为农耕大国,在重视的桑树上不断地进行选种优化,形成适应不同地方的良种。】 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地区已经育有鲁桑。 南宋时期,鲁桑传入太湖流域,与当地土桑嫁接后形成更适合太湖流域的湖桑。湖桑因为养蚕后产出的蚕丝极为细腻颇受喜爱。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记载了多种桑树品种,女桑、檗桑、荆桑、地桑、鲁桑等等,足以说明华夏的桑树品种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对桑树的繁殖、桑秒移栽、桑树间种、桑园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都有完善的技术。 【蚕桑蚕桑,说到桑树,自然离不开蚕。】 【其实世界上不止是华夏有蚕,但是只有华夏将野生蚕驯化为家蚕。】 早在7000多年前,仰韶文化遗址中便已经发现了半枚蚕茧化石,上面有明确的利刃切割痕迹,这说明远古时期蚕茧其实是用作食用的,远古先民曾经用石刀和骨刀切割蚕茧,取出里面的蚕蛹来充饥。 后来,人们研究出了缫丝技术,开始通过原始的缫丝技术来制取蚕丝,也开始有意识的选择体型较大和齐整的蚕卵进行人工培育,这才有了后面的家蚕。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嫘祖缫丝养蚕的故事吧?】 相传黄帝在种植五谷、修建房屋、发明水井的时候,嫘祖带着妇女们上山剥取树皮,织麻结网,剥取兽皮制作衣冠。 一次偶然机会,嫘祖在桑树林中发现了白色的蚕茧,引起嫘祖的兴趣。 她发现蚕茧是野蚕吐丝结网后把自己包裹在里面,于是带着蚕茧回家研究,最终研究出了缫丝的办法。 首先,用热水煮过蚕茧,把蚕茧表面的胶质溶解后,再用树枝搅动送伞的丝状物,找到蚕茧的丝头,就可以从蚕茧里牵扯拉出柔韧的蚕丝——这就是缫丝技术的起源。 嫘祖还根据结绳织网的原理,进一步把蚕丝织成丝帛,制成衣裳,这也就是最原始的丝绸衣裳。 从此,黄帝下令保护桑树,和嫘祖一起带领先民开始植桑养蚕、缫丝制衣。 后世为了感念嫘祖,将她尊为“先蚕”,即民间的蚕神,帝王们举行“亲耕礼”时,皇后也要亲自举行“亲蚕礼”。黄帝有“先农坛”,嫘祖也有“先蚕坛”。 【除了嫘祖这位原型应该是上古时期部落女首领的缫丝发明人,古蜀国王蚕丛相传也是一位养蚕专家。】 相传是蚕丛首先将野蚕收集起来进行人工饲养,将野蚕驯化成 家蚕。 ——根据桑树的发源地()?(), 以及后?♂?♂??()?(), 这个传说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古人喜欢将某人的功绩或者职业冠入姓氏作为尊称()?(), 比如姓张的猎户直接称呼为猎户张。 “蚕丛”不一定是姓“蚕”()?(), 应该是姓“丛”,养蚕做出了巨大贡献才被人称为“蚕丛”,后来他的部族被称为“蚕丛氏”,他统治的蜀国的蜀字,是一棵弯曲的桑树,树下一只虫——就是蚕,而构成。 “蚕丛”是古蜀国的第一任开国君王,也被尊称为“蚕神”,而诗歌里与他并称的“蚕丛及鱼凫”,鱼凫是古蜀国的第三任君王,主要的功绩是“教民捕鱼”,二者共同被蜀人尊为先祖。. “怎么又死了……”蚕丛在驯养的过程,首先尝试把蚕卵放在有盖子的陶器中,结果蚕卵被闷死。 后来改用当地产的竹子做的细眼竹筐,不但透气性好,而且便于排除蚕沙,让蚕卵存活度一下子大幅度提高了许多。 【到明朝以后,华夏人发现了新的蚕种——柞蚕。】 【之所以叫柞蚕,便是因为柞蚕吃的是柞树和槲树树叶,也能吐丝结茧,也能织丝成帛,因为柞蚕丝刚性更强,一般用于蚕丝被和蚕丝毯。】 远古先民很早就发现了柞蚕蚕茧,但是人工放养比桑蚕的人工饲养要晚很多。 因为这种野蚕大面积成茧的现象罕见,所以当时人们把它当做“祥瑞之兆”。 天幕放出史料:“洪武二十八年,河南汝宁府确山县,野蚕成茧,群臣表贺。” 朱元璋:“……” 这样的祝贺不如不要,你还不如把蚕茧给他送上来! 好端端的新蚕种新纺织品,搞什么花里胡哨的祥瑞之兆,朱元璋只想骂地方大员是废物。 【明朝后期,山东近海一代开始放养柞蚕,技术逐渐成熟后成为了山区农家的主要副业。 到明末清初,文武百官普遍改用柞蚕丝做衣服。 清朝中期,柞蚕从山东先后传到陕西、河南、贵州、辽宁等地,辽宁等地至今仍然是全国柞蚕的重要产地。】 柞蚕之所以叫“放养”而不是家蚕的“家养”,便是不同于家蚕可以放在人工制作的木框中采摘桑叶喂养,是必须放养在柞树上。 在放养时,需要2米左右高的柞树,拴筐时约养蚁蚕万头,过1-2天后分移于10-20棵树上,以后再次分移于50-60棵树上,再分移到100-200棵树上。每次分移都随着蚕龄的增长不断扩大蚕场,确保柞蚕能吃足柞树叶。. 宋朝时期的田地大多用长短工,但是看到柞蚕有了想法。 “这种放养类似养鸡,建个鸡圈,但是放出去,半散养。” “比家蚕野性更足,不知道是不是更好养活。” 一家住在山旁边的农户商议着。 他们旁边的荒山荒芜的连野鸡野兔也没两只,富户也嫌土壤贫瘠,没人管。 但是假如 在山上种些柞树养柞蚕()?(), 总比给别人做工挣钱。 就是不知道柞树能不能种活。 三兄弟商量着?()?[(.)]█?_?_??()?(), 各有想法。 老大一点也不想再给别人种地耕田一整天()?(), 最后只拿回一点点粗粮破布()?(), 打发叫花子似的,他对柞蚕十分有心尝试:“没听后面的清朝文武百官都用柞蚕丝,应该是好痒的,那辽宁如此北部,气候寒冷,还能产柞蚕,恐怕更耐低温。” “既然野外本来就有,我们也可以试试。” 老二犹犹豫豫:“就是那么多柞树到哪里种?” 老三同样跃跃欲试:“咱没有桑田,就在山上试试柞树和柞蚕。” 他甚至已经开始畅想未来:“等咱养柞蚕赚钱了,就可以把我那心上人娶回家了嘿嘿。” 他还没成婚,还想着体面的把心爱的姑娘娶进门,正在积攒聘礼。 老二看着荒芜的山坡,还是持保留态度:“万一种不活咋办?还耽误农时。” 最后是老父亲没好气道:“你不试试怎么知道活不活。” “先种树,种完树也不耽误去外面干活,每天回家浇浇水看看树就行,养不养柞蚕,先看柞树能不能活。” 一言拍板,四个男丁干活快,立刻开始行动。 只要最初的树种下,后面的浇水家里的老弱妇孺也能看顾着,大家一个比一个满怀希冀,恨不得今天种树明天就能长大养蚕。 【说完桑蚕,怎么能不说丝绸?】 【华夏在西方有过多个称呼,“东方丝国”“东方瓷国”,首先流传出海外的,就是丝绸。】 嬴政低头看向身上的布料。 嗯,原来丝绸在海外很受欢迎,学到了。 这个大秦也可以! 【丝绸最早的记载记录于《尚书·禹贡》中,记载的丝绸种类有丝、织文、玄纤缟、玄组等,并认为华夏蚕桑、缫丝和丝绸的起源应该是在黄帝时代。】 【公元前5世纪,德国的古墓就已经发现了丝绸衣服的残片;】 【公元前4世纪,印度古书已经出现了“丝”字,并记载来自华夏;】 【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开创了东西交通的新时代。华夏的丝绸是输出西方的重要商品,也是欧洲来东方寻找的第一件东方商品。】 【公元前1世纪,罗□□撒大帝去看戏,在包厢里穿着丝绸出现时,百官惊呆了,无心看戏,全盯着大帝的衣服看。】 恺撒大帝面对百官的询问时,骄傲地挺起胸膛。 那透明的布料甚至能看到他胸口的痣,百官以为只有薄薄的一层时,恺撒大帝炫耀地一层层掀开布料,原来里面竟然有四层。 “哇——”百官激动地说道,“这是天衣!天神赐下的衣服!” 恺撒大帝笑道:“这是来自东方的丝绸!” 从此,丝绸在西方流行开来。 西方人用最华丽的语言来赞美丝绸:“来自东方的小公主”“天下第一织物”。 罗马皇帝夸它“真像一个美丽的梦”。 埃及诗人科斯麻士为它写诗:“天堂是理想中的世界()?(), 可是人间却像是真有天堂似的美妙的东西()?(), 这就是来自天之边缘赛里斯的丝绸。” ——因为华夏特产丝()?(), 当时的欧洲人把华夏称为“赛里斯”?[(.)]?▊?*?*??()?(), 意思是“东方丝国”。. 华夏古人:“…………” 有人小声问:“西方皇帝都不穿里衣的吗?” 哪有人直接穿那么透明的纱布啊! 还给众多外人看!还掀开给别人看! 这皇帝这么不知廉耻吗?! 同为帝王的嬴政、刘彻、李世民表示不能接受。 民间的老百姓也觉得辣眼睛,快速捂住了子女的眼睛,生怕被带坏。 【公元前115年,安息国的米特里达梯二世和汉武帝签订商业协定,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 公元2世纪后期,上等丝绸每磅高达12两黄金,连罗马皇帝奥利连也感觉到昂贵。 为了避免黄金外流,奥利连下令禁止皇室用丝绸制作衣服,然而毫无用处,到4世纪左右,皇室贵族争相使用丝绸。. 刘彻站起来大声询问:“12两黄金!我们大汉怎么没有看到!” 主父偃掩面:陛下好丢人! 但是刘彻看到了,眼神凶狠地看过来。 主父偃果断也站起来,用更大的声音问道:“黄金呢!卖丝绸的黄金呢!被谁吞了!” 刘彻满意了。 大臣们:“……” 大汉的皇帝不能要了,奇奇怪怪的,主父偃也不能要了,带坏陛下的奸臣! 【但是很可惜,大汉并没有赚到这笔黄金,因为被安息垄断了。安息,也就是后来的波斯,一个商贸大国。】 166年,罗马帝国派使臣安敦从海路来华夏; 当时是东汉政府,东汉班超出使西域,派遣副使甘英出使大秦——也就是当时的西方罗马。 甘英抵达波斯湾后,安息人,也就是当地的波斯人千方百计阻挠甘英,危言耸听造谣海上的风险,吓得甘英望而却步。. 甘英:“……” “青史留名的机会给你你都不争气。”甘英父亲恨铁不成钢。 “看看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留下什么,再看看你!” “儿子这次肯定不会了!”甘英连忙道,“都是那安息贼人欺骗于我!” “你要抢别人生意,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别说欺骗,哪怕是直接拦路我都不奇怪。我生气的是你都到了这一步竟然选择退缩!”甘父气得提起拐杖打儿子,“你去西域走了多少步,到大海又是多少步!” 甘英还想解释:“那可是大海……” 甘父突然主动放弃了,一声长叹:“罢了,难怪人家是正使,你只是副使,我看,这次你直接别去了。” “不!”甘英被刺激的越发倔强,“我现在知道了我一定能出海!” 他暗自握拳:别说是安息人骗他,就算是真得,他一定要出海,一定要去 那罗马国!那里可是遍地黄金的地方!()?() 【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两罗马,其中东罗马从波斯购买华夏丝绸后,销往欧洲,再次获得天价利润。】 ?本作者西羚墨提醒您最全的《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尽在[],域名[(.)]???#?#?? ()?() 【渐渐的,罗马皇帝不再满足于从别人手中购买丝绸,想要自己织造。】()?() 丝绸,便是贸易中最珍贵的商品。()?() 从此,丝绸之路连接中亚、东亚、西亚,直至欧洲的贸易通道,从华夏将丝绸、茶叶、瓷器等奢侈品传入西方,同时又将西方的商品、文化和艺术传入华夏。 在华夏古代,种桑养蚕一直是国家最高机密。 【古罗马人甚至以为,蚕丝是树上长出来的,古希腊人同样以为蚕丝是某种植物,他们见到华夏人重视桑树,还以为桑树可以直接生产蚕丝。】 6世纪,罗马人认识丝绸已经700年,但是仍然没法在本地生产丝绸。 当有僧人告诉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说丝绸其实是吃桑叶的蚕吐得,皇帝大为惊异,因为自古以来都说丝是从树上长出来的。 僧人向皇帝保证,自己可以从东方弄来蚕种,查士丁尼当即同意,并派遣两名僧人来到华夏的西部地区。 把蚕种藏在竹杖中,带回了君士坦丁堡。 但是这一次,空欢喜异常。 因为粗心的僧人混淆了蚕种和桑种,种植的时候把蚕种埋在土里,把桑种紧贴在胸口,最终蚕种没有能孵化出幼蚕,桑种也没有能长出幼苗。. 玄烨刚说了一声“还好”,天幕仿佛跟他唱反调似的。 【但是查士丁尼依然没有死心。】 【540年,查士丁尼与波斯开战,这一场战争也被后人称之为“丝绸大战”。查士丁尼不甘心从波斯手中高价购买丝绸,想要直接掠夺,但是很遗憾,失败了,不得不与波斯签订合约求和。】 【但是正当他沮丧时,两位印度僧侣求见,说他们在赛林达见过桑蚕。】 赛林达是如今的新疆和田,在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名叫“瞿萨旦那国”。 玄奘在书中记载瞿萨旦那过往向中原皇帝求蚕种,被拒绝了,于是改变策略,改为求娶公主,皇帝答应了。 国王暗中致信公主,让她秘密带蚕种出嫁,公主将蚕种藏在帽子里,官员不便检查,这样顺利将蚕种带到了瞿萨旦那,成为了西域唯一能生产丝绸的地方,至今和田依然还有这位公主伴着蚕茧的神像。 到东罗马时期,印度僧侣奉查士丁尼之命,前往赛林达学会养蚕缫丝几乎,于552年将蚕种偷运回君士坦丁堡。 从此,东罗马学会了种桑养蚕,缫丝织布。. 李世民:???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 大唐什么时候有这样的神人了? 除了裴行俭,哪里又来了个去西域的玄奘? 还有求娶公主,这不会是他大唐的事情吧? 李世民有种自己被蒙骗的不妙感:“速速去查!” 【12世纪,欧洲十字军第二次东征,将君士坦丁堡的2 000丝织工人带回意大利5()5[(.)]?5+?+?5()?(), 意大利从此也学会了栽桑养蚕、缫丝织布()?(), 蚕种又从意大利传遍整个欧洲()?(), 并且将华夏的丝绸生产技术也传到西方。】 桑树传入意大利的确切时间无从考证。 地中海沿岸国家原先引进了黑桑()?(), 并且用黑桑饲养家蚕。 但是黑桑很难修建称灌木,而且生长缓慢,家蚕食用后吐出的丝质地粗糙。 一直到1435年,意大利的富豪弗朗切斯科·彭维奇尼,从华夏引进白桑,并且从华夏引入华夏的织造技术。 直到现在,意大利的阿贝格丝绸博物馆依然收藏着不同时代的纺织设备,其中就有从华夏引入的纺织机。 华夏的脚踏式纺织机传入后,取代了西方一直使用的落后的竖机; 提花机也相继传到欧洲,欧洲开始生产复杂的提花织物。 唐朝时期,华夏纺织工在阿拉伯传授丝织技术,元朝时期华夏丝绸大量运销欧洲,促进了意大利的织物图案发展,以华夏生动、奇异、非对称图案取代了罗马死板纹章式动物图案。 17世纪,纺织技术传入法国,法国丝绸业繁荣,引起了法国的经济起飞,并且让法国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它的军队称霸欧洲。 【前面说过,蚕桑甚至刺激了文艺复兴运动,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就得从大名鼎鼎的美第奇家族说起。】 美第奇家族史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赞助了大量知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比如文艺复兴三杰,都曾经接受美第奇家族的资助。 柯西莫·美第奇,这位慷慨的家主,一共为当时的艺术事业投入了66万枚金币,相当于当时佛罗伦萨6年的地方财政收入,赞助支持当时最杰出的手工艺人,资助文学和艺术。 洛伦佐·美第奇更进一步,在美第奇宫举办艺术沙龙,不仅慷慨招待当时的文人墨客,还大力资助了几位著名艺术家,定制出了名扬后世的名画。 波提切利的《春》和《维纳斯的诞生》,都是美第奇家族私人委托创作的,在现代的绘画史上不仅具有从神性到人性跨时代意义,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洛伦佐·美第奇赞助过的最有名的艺术家,是达芬奇。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是欧洲享有最高声望的伟大艺术家,创作出了《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举世闻名的画作。 1488年,洛伦佐创办了历史上的第一所艺术学院,并把自己珍藏的古典雕塑品,拿出来作为教学工具。 在这所艺术学校里,洛伦佐找到了第二位年轻的天才——彼时才13岁的米开朗基罗。 洛伦佐一眼就看出米开朗基罗很有潜力,决定把米开朗基罗纳入到自己的家族抚养,历史也证明洛伦佐的眼光没错,米开朗基罗成为了与达芬奇并列的三杰之二。 洛伦佐·美第奇的儿子乔凡尼·美第奇后来成为了教皇列奥十世,出资邀请拉斐尔创作了著名的壁画《雅典学院》。 ——至此,文艺复兴三杰全被美第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