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奇幻玄幻 明月照玉阶

第一百三十五章 风卷云涌

明月照玉阶 风雪夜归 5515 2024-06-14 01:27
  而想想在这封建朝代,一代开国之君希望朱氏朝代万年相传,那他对自己的这位皇位候选人又是寄予了多么高的期望,这种期望可能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而这种期望也实际上造成了太子的不可言说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实际使他相对短暂的一生都是生活在各种理念的矛盾冲突之中,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也无时无刻不处于其父朱元璋的阴影笼罩之下。  身为几无可能远离理政漩涡的太子,他生活应不会风平浪静、一帆风顺。  父子俩出身不同,所受教育不同,生活境遇不同,思想作风和处事方式自然也就不同。  太祖主张以猛治国,运用法庭监狱特务和死刑镇慑官民,使人知惧而莫测其端。  而太子朱标却生性忠厚,又长期接受儒家教育,所以往往讲仁政、讲慈爱,认为杀人愈少愈好;  太祖要用全力消灭内部的敌对力量,巩固皇家统治,太子却要照顾将相功臣过去的汗马功劳,照顾亲戚情谊,兄弟友爱,向父亲说情争执。  一个严酷,一个宽大一个从现实政治出发,一个从私人情感出发一个欲树立绝对的权威,一个却总有自己的原则而不肯屈服。  如此这般,父子间的分歧日渐扩大,冲突不断升级,也就难以避免了。  这类的矛盾和冲突若出现寻常人家的父子间,也就罢了,但发生在皇太子和性情暴戾的皇帝身上,这给太子造成心理压力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样情境中,朱标不仅难以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相反不得不在漫长而没有期限的储君之位上等待、紧张、郁闷甚至惊恐之中苦忍度日。  他中年而逝,不会仅仅是因为其父亲的一次怒斥,他们父子间日趋严重的矛盾冲突,早已在逐步地消耗著他的心力,终致因一次似乎偶然的事件而一病不起。  就象那二十一世纪因高考不利就纵身而下的孩子,死对朱标来说可能就是一种解脱,没有了虎父的逼迫,没有了违已的意愿,没有了残忍的杀戮,更没有了他身为一个太子无法对旁人言道的万事身不由已的哀伤和无奈,可能他心底曾多次想到过以死来解脱,可实际上或许他死都不敢死,而因病而死或许是一种他心底的渴望和期盼?偶尔一深想,我自己也为自己的惘想而恐惧。  太子朱标死后,太祖悲恸不已,数日无法进膳,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无限的忧伤令他的须发一夜之间变为雪白,他亲自为他这位一生仁孝、举朝拥戴的太子举行了极隆重的葬礼,赐谥号懿文。  四个月后,太子朱标的次子允炆长子雄英此时已逝被正式立为皇太孙。  (得知皇太子去世,西平侯沐英哭得呕血,至此感染疾病,死于  滇地,时年四十八岁。当初,高皇后去世,沐英哭得吐血。  西平侯沐英逝后,云南军民在里巷间相聚号哭,远处夷族也都为之流涕。沐英归葬京城,追封为黔宁王,谥号昭靖,配享太庙。)  朝庭局势自此之后更是阴鸷无以言表,皇太孙在明太祖朱元璋心中更是文弱,这个皇太孙更需要得到他这一代盖世神君的庇护,于是更大的杀戮风雨袭来,每每从燕王退朝归来一脸的阴霾即可看出,一回到府中,全府上下都小心翼翼,不敢说话。  朝中人人自危,甚至有晨起锦衣赴朝,不知傍晚能否全尸归土的战战兢兢和恐慌。  朝堂上最后更是传出,颍国公傅友德将军手提两个亲子项上人头赴宴并拔剑自杀在朝堂之上的惊人之举,他临死前对明太祖朱元璋冷言到你不就是想要我们父子的人头吗,给你便是!  可这句话令高堂之上的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难堪,愤恨难平,最后竟然下令将这位他曾亲自撰书的《平西蜀文》中盛赞功勋第一的大将军一夜抄家流放边远,并与其“党羽”数百人一起诛杀。  明朝七子之一的王世贞曾说过“其(指傅友德)遇真主,虎变龙从,刃不虚下,策不虚画。”  回想云南定边之战,战争的前夜他是那样的睿智而从容,纷飞箭铳中他是那样的身先士卒,英勇无敌,出生入死,所向披靡。  可怜一代杰出的将领最后落到这样的田地,朱棣脸上更是阴郁,我惊闻,不禁心中唏嘘。  明太祖朱元璋希望在自己死前能为尚且赢弱的皇太孙斩荆除棘,削肉拔刺,将一切有可能威胁到他的皇孙的帝位统治的人全部砍杀,只留下几十个皇叔为他防守边疆,而且若有皇叔威胁到皇孙的帝位那是不是也要斩无赦的?  不久,明太祖的二皇子秦王和三皇子晋王相继因病而死。  秦王死后,朱元璋很是悲恸,但他连颁谥诏书都没忘了训斥儿子“不良于德”,赐秦王“愍”为谥号。  并下旨命秦王嫡王妃殉葬,没相到那个绝世佳颜的秦王嫡妃终于以这样的形式结束了她的一生,她的一生都贴着元朝名将“扩廊贴木儿妹妹”的这个标签,不得宠却要顺从凄苦而悲悯的一生,尽管她是多么不愿意!  这就是封建社会,女性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终老从子的悲哀,她的一生都不得不依附着这个妹妹的代名词而生存。  她也抗争过,但一切都不是她能作主的,她的命运从来就是掌握在别人手中,她就如一个想一直飞走的风筝,命运的线总在别人手中,她的一生就只是清傲而实际上又是卑微的,受着风的嘲弄却毫无反抗之力。  继而朝中又爆发了历史上著  名的南北榜之争。  明洪武末年,明朝又迎来三年一度的会试科举考试。  经会试考核,以78岁高龄的大儒刘三吾为主考的考官们选出贡士51名,均为南方考生。  无一名北方考生选出。因此大批北方落榜考生鸣冤告状,日日都有大批北方学生前赴礼部上访,“科场舞弊”一时成为朝野最大的话题。  只要涉及贪污、舞弊这此字眼就会强烈牵动明太祖那一直敏感紧绷的神经,更何况又是他垂暮之年,江山稳定、社稷安康更是他日思夜虑,忧心忡忡的。  可想而知,他心中对这样的事件心中是怎样的焦虑。明太祖朱元璋立即下诏彻查此事,经数日复核,得出结论刘三吾等人阅卷公平、公正,这引起了各界哗然。  但紧接着,朝中又有人暴出复核的结果实际上是78岁高龄的大儒刘三吾考官内部在复核中专门挑出低劣的北方考生答卷用于复核,因刘三吾等考官是南方人,私下偏向乡人,所以导致结果与初审一样。  这个巨大的有爆炸力的“操作黑幕”瞬间使朝中局势剧变,明太祖龙颜大怒,挥出朱砂御笔作出了一个极端的决定将刘三吾等人被定为“反贼”,发配寒地!  涉案诸官员皆得到严惩!  垂垂老矣的朱元璋亲自审卷,重新开出一份贡士名单51人皆来自北方。  这也就是后世历史上着名的“南北榜之争”。  身为一国开国之君,最看重的是明朝江山的千秋万代,在朝堂之上尚且讲究君王平衡之术,更别说北方尚武,南方尚文,在选拨人才时尤其更注重文韬武略,文武并重。  朱元璋需要从顶层设计上来保障北方士子也有参与王朝政治的机会,只得使用政治权力粗暴干预科举制度,实行严酷的思想统治的延续。最后的南北榜之争的结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实际上,这个著名的“南北榜”并不是一场科举舞弊事件,它只是朱元璋维护官员“南北更调”的任职格局,遏制腐败,进一步维护北方政局稳定的重要考量,这为平衡即将更替的明朝旧帝新君之间的朝代局势有着不可估量的政治关系。  而78岁的大儒刘三吾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最后他也难以理解身处高位的君王圣意,以近八十的耄耋之岁被发配边远,且身负罪名,不能不说是一个人生的悲哀。  刘三吾,是明朝著名学士大儒,博学多才,善于写文章。  明太祖撰写《大诰》及《洪范注》,完成之后,都命他写序。  敕命刘三吾修撰《省躬录》、《书传会选》、《寰宇通志》、《礼制集要》等书,都让刘三吾总领其事,赏赐很丰厚。  明太祖甚至曾经说“我曾经看到奎壁之间有黑  气,现在消失了,文运恐怕要昌盛了吧。你们应当有所著作,以称合我的心意。”  连他写诗,有时令这位爱臣跟着唱和,曾经赐给他朝鲜玳瑁笔。这位爱臣上朝参拜,他命他站列在侍卫的前面。饮宴群臣,他赐予他坐在殿中。  刘三吾与汪睿、朱善并称为“三老”。  后刘三吾年纪渐老,皇上对他的礼遇也渐渐轻了。但他性格豪爽,与人交往不用心计,自号“坦坦翁”。他的这种性情不知就能通,就是到了身临大节的事情,坚定不移不能改变他的志向。  在懿文太子死,皇帝驾御东阁门,召见群臣对答谁接太子之位,伤心恸哭。  老臣刘三吾向他进言说“皇孙是嫡派后裔,继承帝位,合乎礼制。”  立皇太孙朱允玟由此开始。  可后来,因户部尚书赵勉(刘三吾的女婿)接受赃物获罪而死,刘三吾才引咎辞职。  没想到因南北榜明太祖亲自再次启用刘三吾,却最后让这位耄耋大儒又再次领罪发边直至数年后才被召回。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