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到花椒是川菜的灵魂,除了麻婆豆腐,还有多少种美味的菜品都离不开花椒。 她说到花椒有多少品种,多少讲究,中国最好的花椒在汉源,而汉源最好的花椒在清溪,清溪最好的花椒又在清溪镇外某个名叫牛市坡的小山村里…… 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里,牛市坡的花椒专贡皇帝品尝。那里的花椒就连形状都与众不同,每一颗果实上都附着了一颗更小的果实,就像母亲背着孩子,所以又被叫做“子母椒”或者“娃娃椒”…… 秦椒注意到,每次她提到“中国皇帝”时,围观群众的表情都会变得更虔诚一些。 大概,这也算是一种名人效应? 第157章 美食当然是文化 “真有趣,你讲的有些花椒故事有连我也从未曾听过。” 一张亲切的东方面孔出现在灶台前。这个华人青年是个大主顾,一口气要了二十份熊猫麻婆豆腐盖饭。 秦椒看他一副坐办公室的斯文长相,好心提议可以把地址留下等着配送。 “不用,离得很近。”青年用中文说,同时将西服领口下露出的工作牌重新塞进去,“我们那里也不太方便送外卖。” 他看看被人围簇着的花椒树,好奇道:“我从没在英国见过新鲜花椒,这棵树是你从国内带来的吗?” 其他客人也纷纷追问这棵花椒树是在哪里买的:“园艺店和植物超市里根本没有这种植物。” 秦椒唇角一扬:“这是邱园的收藏,能借来展示多亏了我的朋友。” 首先,多亏了傅亚瑟和傅家三代行医伦敦的社交网络。 她原本的计划只是展示图片。傅亚瑟说图片的吸引力远远不如实物,许多人会对一棵可爱的植物萌生好感,却未必有耐心对着图片听讲。艾瑞克附和着点头:“那样太像上课,没人喜欢在周末上课。” 可他们要上哪儿去找一棵花椒树? 秦椒和老亨利只知道,哪家中国超市的干花椒更新鲜,质量更好。 至于艾瑞克?他现在才知道:“什么花椒是一种果实?什么,还要从树上摘下来?” 赵杰森给自己熟悉的几位鲜花供应商打去电话。得到的答复大同小异:“花椒?这是一种新花材吗?我这里还没有收到报价表。” 幸运的是,慈恩诊所的长期客户里有好几位园艺和博物学爱好者。经由层层推介,他们终于联系上一位植物收藏家。 是的,许多年前,她曾经从中国带来一株花椒树。遗憾的是,英国的纬度太高,气候同温润的中国西南迥然不同,这棵花椒树在她的后花园里没能挺过三个冬天。 当时秦椒已经绝望了,对方话锋一转:“为什么你们不联系邱园?如果全英国有一个地方有花椒树,那一定是邱园。” 作为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集了三万多种植物活体和七百万种标本,堪称世界之最。 果不其然,邱园有花椒树,但很遗憾,这种娇贵的树种仅供参观,恕不外借。即使是租借标本和影像资料,也需要大量繁琐的手续。 一开始,对方误以为他们是什么华人儿童教育组织,知道只是一家餐厅后非常震惊:“我们知道中国人会吃这种植物的果实,但从未在现实生活中见过。” 只是这一句话,就开启了赵杰森了不起的店长模式。 就像当初说服AHDB提供了比预期更多的供货优惠那样,赵杰森一番交涉,竟同邱园达成了一项合作。 邱园借出花椒树,而熊猫饭店提供花椒的实践运用以供研究。 “现在大家在这里吃麻婆豆腐,听故事了解花椒,也是研究的一部分。”秦椒说完,有些忐忑地观察队伍,唯恐有人抗议成为研究对象。 没想到迎来的却是一阵热烈掌声。 英国人总是喜欢鼓掌,有时表示庆祝,有时表示鼓励,有时表示致敬,有时表示赞扬……秦椒也拿不准现在的掌声意味着什么,总之,大家脸上都挂着笑意就好。 “你们真是太棒了!”大主顾青年也在鼓掌,“这些花椒的资料也是邱园提供的?” 秦椒摇摇头:“有的是我原本就知道的,有的是和朋友们一起搜集的。” 正因为昨晚在网络上一番搜检,她才越发坚定了要让英国人了解花椒的决心。 英文世界里并非没有花椒的信息,遗憾的是,在大多数介绍里“日本”出现的频率比“中国”更高。许多介绍都像詹金斯先生那样,混淆了日本山椒和中国花椒,甚至认为这种饮食文化源自日本。 面对这些资料的感觉,就像在伦敦中餐馆里看见日式屏风,或是在伦敦公园里看见牡丹、荷花,明明原产地是中国,挂牌上却标着日本/中国。 明明蜀人“尚滋味,好辛香”已有两三千年历史……秦椒心里是真的很委屈,很难过。 尤其她发现,去年有一篇研究花椒的论文被评为最受关注的年度论文之首。这是一位日籍神经学研究者通过四组实验,揭晓了花椒影响神经感知的机制。 她真怕长此以往,四川花椒就真成了日本花椒,就像这些英国人只知日本茶道,不知中国茶艺,只知日本枯山水,不知中国园林。 秦椒坦诚地把这种心情也分享给了客人们,立刻收到了不少真诚的安慰,还有英国人表示感同身受:“没错,炸鱼薯条的发源地是英国,才不是见鬼的意大利!” “所以交流很重要。”大主顾青年匆匆写了张纸条塞给秦椒,“下个月大使馆会举办中华文化推介会,有兴趣的话可以打这个电话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