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一章 工作汇报
采访结束后,一切又回归到平常之中。 要说有什么不同的,就是剧组的干劲更加充足。 姜玉楼眼见剧组走向正轨,加上还有一个专业制片人盯着,就趁着这个机会回了一趟上河村。 此时的上河村又变得不同,马家的砖厂重新冒起了黑烟不说,不时能看到拉砖车进进出出。 托砖厂重新开工的福,村里不少劳力有了工作的去处。工资虽然不能和县城比,但也比在地里刨食强太多。 现在马孝家的砖厂在有了姜玉楼那一万块钱的帮助下,总算度过了巨大的破产危机,欠村里人的工资早就还完,这且不说,信用社的贷款利息总算不用拖欠。 据马孝说,现在砖厂的生意非常火爆,由于价格比较便宜,再加上盖房子的人多,根本是供不应求,用不了一年就能把欠款全部还完,甚至还能赚不少。 “玉楼,等下个月,下个月我们家就有钱还你了。” 马孝想着先把姜玉楼的钱还了,只要一想到还欠好兄弟的钱,他就会着急上火。 姜玉楼却不着急,让他先还了信用社的钱再说。这马孝哪里肯,只是一个劲的要先还他的。 见状,姜玉楼有些哭笑不得,别人欠钱都是拖着不肯还,马孝到好,这砖厂刚走上正轨,还是用钱的时候就想把他的钱还了。 姜玉楼只能劝道:“咱们既然约定了借款期限你就别着急还钱,现在砖厂生意好也是暂时的,你要考虑的还有很多,比如扩大生产,拓宽销售渠道,亦或者自家买货车拉货,这些不都需要用到钱?” “这……”马孝一想,还真有几分道理。 只是,扩大生产会不会赔本呢? 想了想,他问道:“玉楼,你说我扩大生产会不会和之前一样,本来干得好好的,一下子又垮了。” “现在经济一片向好,群众手里都有些钱,尤其是农民有钱了是不是想休整一下房子?这不都是潜在客户嘛。而且,有需求的不止咱们村,阳平县那么大,潜在客户更多。你不趁着现在竞争对手少的时候扩大生产,形成规模优势,等有了竞争对手可就不容易了。”姜玉楼说道。 马孝一听,眼睛越来越亮,他赞叹道:“玉楼,你要是做生意绝对比我强。” 姜玉楼摇摇头,笑着道:“我这都是嘴上功夫,实际上如何实行,这我可就不如你了。” 马孝傻笑两声,就将这事儿记到了心里,打算回头和父亲商量一下。 接着,他又兴致勃勃地和姜玉楼说起自己管理砖厂的旧事来,他说现在规范化管理已经初见成效,只要有工人违反,他就会按照规章制度处罚。工人一开始不理解,但他展开几次谈心谈话,详细解释按照规章制度操作的必要性后,工人也能理解,并且按照流程操作。他已经意识到了质量的重要性,绝不敢再在这个问题上马虎了。 按他的说法,“我已经是个成熟的管理者,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姜玉楼很赞同他的方法,不过又提醒道:“管理不能粗暴,否则工人就会不满,如果真正能做到和工人同心同德,砖厂的生意绝对会越来越好,即使工厂在碰到危机,工人们也愿意和工厂以及管理层共患难。” 马孝深以为然,他也是这么想的。 而且,他还通过村支书向村里的人传话,说以后随着砖厂规模扩大,还会招收更多的村民在砖厂干活,让大家都能赚上钱。 上河村的村民纷纷对马家竖起大拇指,都在称赞上河村出了个能带领百姓致富的企业家。 村民们感慨,都是国家的政策好,要不然他们村里哪里会有大学生,没有大学生就没有如此远见卓识,能给大家指一条明路。 所以说,还是知识改变命运。 唯一让他们有些遗憾的,大概就是为啥上河村到现在出的大学生只有一个呢,连高中生都少。 可是再看如今村里学校的样子,他们又纷纷摇头,就如今上河村的破小学,最好的老师就是简行,说实话能出姜玉楼这个大学生他们已经感到不可思议,以后再想出个大学生,实在是难如登天。 闲来也有人找姜玉楼拉话,问他这个翰林当的咋样了,有没有给政府提意见,最近有没有什么好政策,村民的收入会不会改善等等。 姜玉楼是一个头有两个大,他还能说什么,只能说现在政策都在向好,乡亲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他还拉出来马孝说事,说马孝家的砖厂以后肯定会扩产,需要用人地方也少不了,大家即使不种地,也有个干活挣钱的地方。 乡亲们一听还真是这个理,便开开心心地离开了。 辞别马孝和村民后,姜玉楼又回到了剧组。 他回到剧组后,受到了整个剧组的热情欢迎。 “你们这是怎么了,我不在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姜老师,《大众电影》采访咱们的新闻见报后,咱们的电影受到的关注成倍增加。不只燕影厂关注咱们,就连县里面也特别关心咱们的情况,屡次询问咱们需不需要帮助和支持。”陈恺歌笑眯眯地回答了他的疑惑。 姜玉楼笑道:“这是好事啊。” “都是您的功劳。”张亿谋在一旁真心实意地说道。 姜玉楼道:“哈哈,咱们还是感谢《大众电影》的记者同志吧。” 众人又说了几句后,姜玉楼又道:“恺歌,亿谋,过两天我就先回燕京了。” 两人大惊失色,连忙问道:“姜老师,这是为什么,剧组离不开您啊!” “哈哈,有什么离不开的。我既不是导演,又不是摄影,当的这个制片人也是可有可无,离开我,剧组还不是照样运转。”姜玉楼摆手道。 “可是……” 两人还想说些什么,姜玉楼直接拦住了话头,接着道:“我离开燕京也有一阵了,杂志社也是初创,还有一摊子事等着我。再说了,我相信你们的能力,即使没有我,《黄土地》的电影拍摄进度也不会落下。” 陈恺歌和张亿谋互相看了一眼,眼睛里都是忧虑。 姜玉楼拍了下两人,鼓励道:“相信自己,相信剧组的人员,我希望两个月后能听到电影杀青的好消息。” “我们不会让姜老师和汪厂长失望的。” 当他们把姜玉楼准备离开剧组返回燕京的消息告诉剧组的所有人时,大家分外不舍。 尤其是龚雪,更是难过的伤心落泪。 众人只以为她是女生感情丰富,倒也没有多想。 龚雪只是在姜玉楼离开的时候,紧紧地抱住他,久久不愿松手。 最后,龚雪看着他离开的背影出神了许久。 回到燕京后,已经是八月上旬。 顾不得休息,姜玉楼直接来到了杂志社。 在办公室里,宋文向他汇报了最近这段时间,《最文学》所取得的成绩,以及第二期杂志上市后的反响。 “社长,《最文学》第一期共卖出了一百三十一万册。《最文学》已经成为国内创刊第一期销量最高的杂志,而且在评论界和读者中,杂志的口碑也非常好。” “根据您的指示,杂志社已经联系媒体,将这个数据公布出去。现在,在媒体口中,《最文学》已经是最有潜力的文学杂志。在许多读者口中,口碑甚至能比拟老牌杂志。” 宋文很兴奋,也是他现在是杂志社的主编,杂志销量高、口碑好,自然少不了他的功劳。 姜玉楼问道:“那作家们呢,他们是怎么想的?” 销量爆炸,他也很高兴,但他没忘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作家们的想法。 《最文学》杂志只是一个平台,真正产出优质内容,还要看作家。如果作家对杂志的未来看好,愿意投稿,《最文学》才能持续发展。否则的话,光靠他一个人,创作的内容毕竟有限,支撑不了一份杂志的全部内容。 “这正是我想说的,自从销量公布后,杂志社每天收到投稿的成倍增加,而且里面不乏成名作家的投稿。” “很好,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只要得到作家们的认可和青睐,《最文学》的前途也会越发的光明。” 宋文非常认可地点了点头。 他随即提到了《最文学》第二期,“社长,现在杂志第二期已经发行,口碑上虽然比不上第一期,但也不算差,尤其是王安仪老师的中篇小说《流逝》颇受好评。” “是王老师的作品吗,等过一阵子,我一定要好好拜读一番。”姜玉楼来了兴趣。 宋文点头道:“王老师的这部作品内涵深刻,真切地描述了当下人们的一些思想和现象,非常值得探讨。” “第二期的销量如何?” “现在只有邮局订单数据。在第二期发售前,在邮局预订的数据是八万册。” “只有八万册吗。”姜玉楼心里有些遗憾,和那些动辄预订十几二十万的杂志相比,《最文学》要走的路还很长。 不过他有信心,给他时间,《最文学》会成为国内销量最高的文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