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大明皇长孙

第778章 诸王回京(中秋快乐)

大明皇长孙 执笔见春秋 5558 2024-04-17 18:11
   第778章诸王回京(中秋快乐)   倭国这边的事情,朱英其实也能猜到一些。   四大藩王在倭国赚取了太多的钱财,也因此豢养了大量的私兵,朱英自然不担心自己镇不住。   哪怕老爷子走了,他也能轻易镇压倭国四藩王。   毕竟,他们的那些亲卫中,可是有不少人都是出自京师呀。   这一手也是顺带敲打一番,如果真违抗令旨当然有老爷子去收拾他们。   朱英也知道,不管燕王等人再怎么担忧害怕,但最后的结果还是会来到京师听从调遣,因为他们赌不起。   历史上,朱棣没靖难前,也只能是靠装疯卖傻去骗朱允炆。   现在的大明也不是朱棣可以撼动的,没有蓝玉案,老将老兵都在,朱英各地搞的军事学堂,更是培养了大量优秀中层军官,且逐渐的替换先前的文盲军,加强了朱英对兵权的把控。   最主要的是,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可不会顺着朱棣一起,看似是四大藩王,实则朱樉跟朱棡与朱英的关系很不错。   朱樉能够去到倭国,很大程度上还是承情朱英。   包括曾经被幽禁,去西南剿灭土番,也是朱英帮着在老爷子面前说话。   朱棡就更不用说了,他跟朱棣的敌对,一直是朱英在帮忙。   现在虽因为利益的关系,明面上倭国四藩王要联合。   一来是一起私吞矿藏,二来是对抗倭国。   但说反,自是不会。   那边朱棣还想找朱樉,朱棡商量一下。   结果两人听到父皇病危的消息,根本没有去想太孙的事情,立即就准备出发前往京师。   齐王反正是听哥哥们的。   朱樉跟朱棡是残暴了一些,但对父皇也是真爱。   对于太孙,两人没有朱棣的那般忌惮,毕竟朱英从未对他们出手过,反而是各种帮忙。   况且令旨上也说了,是要北伐草原,才把他们调遣回去。   朱棣也没有办法,四王不联合,就没有意义。   他也想通了,不管是什么结果,现在都不是抗旨不遵的时候。   ——   最先抵达京师的不是四王,也不是朱允炆,反而是宁王朱权。   宁王朱权在朱英的安排下去了高丽,接受关于姚广孝的一切。   作为皇子的身份,朱权显然要比姚广孝更加的强势,这个时期的高丽,对于大明是臣服的,尤其是在讨伐倭国之后,姚广孝挟胜而归,在高丽发展了偌大势力。   李成桂当王的想法,就一直被搁置了,高丽王室也好生生的存在着。   作为三方之中最弱的一方,高丽王室只能选择紧紧抱住大明的大腿。   毕竟就算整个高丽都归于大明了,他们王室的称号也不会废除,而李成桂,那是要夺取他们王室之人,这概念完全不同。   原先就跟个傀儡一样,没有什么权力可言,一旦被李成桂篡位,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选择就变得简单许多了。   李成桂在面对姚广孝的时候,还能有几分还手的力气,但是面对宁王朱权,可就真的束手无策了。   并非是说朱权要比姚广孝更加聪明,政治手段更加强硬。   是他作为大明皇子,这地位身份给李成桂的压迫感。   且说现在的李成桂只是权臣,还没有夺得王位,哪怕是真已经夺取了王位,面对朱权也要弱上三分。   藩王跟藩属国之间,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宗主国的强弱。   宗主国强,则藩王强,藩属国弱。   宗主国弱,则藩王弱,藩属国强。   现在大明统御四海,威慑天下,拥兵两百余万,这等强悍程度在整个中原王朝的历史中,都是非常罕见的。   是以周边小国对于天朝上国,那当然是小心翼翼,服服帖帖,不敢有任何冒犯的举动。   名义上,藩属国为宗主国之臣子。   在这种情况下,宁王朱权在高丽的日子就非常好过了。   不过他也是带着太孙的要求来的。   朱英没有想着一次性就把高丽完全收归入大明疆域,而是先让朱权多多在高丽开设汉学堂,传播汉语汉字。   这个时期的高丽,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全都是说汉话,写汉字。   之所以开设学堂,也是为了打破高丽贵族对知识的封锁,让普通人也能有接触知识的机会。   高丽世家的情况,可比大明要更加严重,他们的等级制度更加的森严,上位者对下层的剥削强度很大。   这种情况,哪怕是延续到后世,高丽都一分为二了,也没有出现变化。   朱英很清楚,如果从世家的角度去入手高丽,那么只能短暂的得到高丽,这些世家最是喜欢叛乱无常。   夺一地易,夺民心难。   因此他只能暗中推动对高丽社会结构的冲击,使其发生巨大的变化,而后引导融入到大明中来。   这样的高丽,才会真正的成为大明一份子。   作为宁王,他在高丽各地去开设汉学堂,那些世家之人也只能是干瞪眼,没有任何办法。   即便因此很多世家倒向了李成桂,朱权也不在乎。   毕竟,高丽太小了。   大明随便出动几万军队,带上足够的火器,就能直接夺取高丽。   这弹丸之地跟大明对比,完全不在同一个档次。   朱英当初放弃高丽,而选择要去安南发展,也是因为高丽的局限性太大,不管怎么去发展,也只能是这个样子。   年底。   从九边到京师的火车,基本上已经是开通了。   朱权之所以能够最快抵达京师,也是因为火车的关系。   坐在火车上,感受着这无与伦比的速度,朱权整个人都一直处于震撼兴奋之中。   ‘难怪太孙敢于北伐,有这等社稷神器,完全解决了兵力跟后勤的问题,草原拿什么来抵挡。’   ‘明年北伐,必然是我大明大胜。’   说是三五日的功夫,实际上从朱权搭上火车到抵达京师,还是用去了将近七天的时间。   火车并非是直达京师的。   就现在的工程技术,还无法凿山开桥。   因此铁路的路线,只能是以平原为主,遇上大河就下车乘船,然后再从河对面重新上火车。   不过即便如此,对于整个大明来说,也是绝对不可思议之事。   朱权抵达京师的第三天。   朱高炽跟朱允炆也到了。   他们乘坐的并非是常规船舰,而是大明的蒸汽铁甲船。   在大力发展铁路的同时,蒸汽铁甲船的发展也没有停下,受限于石炭的问题,因此蒸汽铁甲船是以站点的方式进行移动。   在占城以北接近安南的新港口,就是蒸汽铁甲船的补给站点。   这里每日都会运送大量的石炭过来囤积补给。   为了节约石炭,正常情况下蒸汽铁甲船是不会经常往来安南占城于大明的。   朱高炽和朱允炆作为皇孙,当然是有资格乘坐。   坐上蒸汽铁甲船的朱高炽跟朱允炆,感叹震撼之际,同时对太孙的敬畏更甚了。   朱高炽还好,他虽为燕王世子,但实际上没多大野心,性子纯良仁厚。   朱允炆心里的小火苗,还没开始燃烧,就被掐下去了。   因为长期生活在占城,即便冬季也是炎热,因此刚到京师的朱允炆没适应寒冷,一不小心就感冒了。   期间朱元璋还专门过去了探望过。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自己的亲孙子,也是老大的种。   四大藩王抵达京师的时候,已经是正月底了。   令旨虽然是年前传过去的,但从倭国抵达大明,没有火车也没有蒸汽铁甲船,也就只能是以目前马车速度赶路,将近一月已经是很快了。   今年,已经是洪武三十三年。   有道是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   在三月三黄帝诞辰的这一天,将举行大朝会,也是为了宣布北伐相关事宜,且正式启动北伐。   距离三月三还有数日,最热闹的并非各藩王府邸,反而是淮西各武将勋贵的门庭。   其中尤其是蓝玉这里。   “凉国公,咱们大明要北伐,太孙又下令旨让所有藩王都返回京师,这是想让各藩王来争夺功劳啊。”   “也不知凉国公可是听到了些许风声,太孙那边对于咱们这些老人们,是如何打算安排的。”   “总不能这般大的事情,就让咱们在京师里闲着吧。”   前军左都督杨春大着嗓门说道。   他这些年一直都在京师里待着,身份听着是高贵,可是手里的兵权可以说日益滑落,威风不再。   即便是有所战事,也跟他五军都督府没多大干系,太孙跳过五军都督府直接遣兵。   这次北伐的事情刚刚冒出,杨春还想着再建功勋,可陛下那边没安排不说,等来的还是各藩王归京的消息。   这让杨春的心里很是埋怨。   后军都督府右都督祝哲,此时也附和道:“杨都督所言是及,我等闲置于京师多年,先前五军都督府总览练兵事宜,咱们经常在外练兵。”   “现在太孙大搞军事学堂,整什么新练兵法,练兵跟咱们也没了关系。”   “朝廷若无战事也罢,咱们也乐得清闲,可北伐这等大事,太孙却将我们抛诸脑后,这有是何道理,难道是觉得咱们这些老臣子们年岁大了,提不动刀了?”   “凉国公跟太孙关系莫逆,当初太孙入宫之际,咱们虽然没有表态,可心里面都是向着太孙的。这北伐事宜,好歹也让我们这些老将,为大明出一份力吧。”   前军后军都督都开了口,其他的也跟着说了起来。   无非是想要捞一份功勋。   其实说到底,还是权力的问题。   朝廷放权于百官,主要是在于文官治理政务,而非是武官。   朱英紧握兵权,从下至上,可谓是釜底抽薪。   美其名不让诸多功臣累了,轻而易举的就夺取了练兵,屯田之权。   任免、升调在于兵部,实则在于太孙。   兵部本来在五军都督府面前就没什么存在感,但是有着太孙令旨,武官这边总不能抗旨不遵吧。   当年,朱元璋为了防范统军将领的专权,又规定五军都督府对军队无调遣权,其调遣之权由皇帝直接掌管。   唯一留给五军都督府的,也就只剩下统兵权。   所谓统兵权,便是每逢战事,由皇帝临时委派专人担任总兵官,统率卫所部队出征,战事结束,总兵归还将印,军队归还卫所。   然而这次朱英调藩王回京,这里头的意思,很大可能就是对五军都督府的统兵权动手了。   这下子,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就坐不住了。   真要这样下去,那么五军都督府岂不是成了摆设。   蛇无头不行,鸟无头不飞,人无头不动。   五军都督府可谓是淮西武将勋贵集团的自留地,而蓝玉,则是这领头羊。   因此大家都来到了凉国公府,为的就是想让凉国公带头,为自己争取一份权力。   谁不知道,凉国公蓝玉乃是太孙舅姥爷。   蓝玉抬头看了眼,堂中二三十人,尽皆为淮西人氏,也是整个淮西勋贵集团的核心成员。   当然,也不是人人都在说。   像是鹤庆侯张翼、景川侯曹震这些跟蓝玉更为亲近的,基本上都没开口。   他们有些不同,一来是年纪大了,难受征战之苦。   譬如傅友德统领大明精锐骑兵,打了一波北元骑兵后,也感觉吃不消,想要乞骸骨告老还乡。   且他们都已经是世袭侯爵,去夺这一份功勋没了多大意义,照着太孙对兵权的重视,反而容易遭到猜忌。   包括蓝玉自己,虽不算老,但功勋也到顶了,都已经是国公,难道去讨亲王之衔?   朱元璋虽然没有说过什么非朱姓不可封王的话,但就胡惟庸案开始,谁不知道陛下的脾性。   说话的这些,大多数是跟蓝玉差不多的年纪,或大一些,或小一些,处于能战之年。   他们有的想保住权力,有的想趁北伐再建功勋更进一步,都有着差不多的诉求。   是以不甘心错过此番大战。   蓝玉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没有其他办法。   只能是答应明日就进宫面见陛下,太孙,商讨北伐之事。   有了凉国公的承诺,众人这才情绪稍减,一番吃喝后离去。   事后,曹震有些担忧道:“国公当真要为众将请命,太孙没有传来诏令,这其中之意国公当清楚啊。”   “且这些年来,太孙紧握兵权,整治卫所,操练新兵,退役老兵,对于太孙来说,我等已经成了阻碍。”   “北伐之事,太孙明显是想让各藩王领头,功勋归于皇室,而非于都督府,若国公直言其上,怕不得太孙欢心。”   蓝玉叹了口气,道:“我又何不知,可事态如此,总得是去一趟,才能有个交代。”   “怕就怕太孙此次故意不提五军都督府,就是想趁此机会,彻底整顿兵权,只希望太孙能够看在五军都督府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的份上,能够给一些后路吧。”   祝大家中秋快乐,幸福安康   .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