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先标注几点古人“姓氏”和“名字”的由来,本书中可能用得到。而且这些都是祖先的优秀文化思想。大家了解下,不可忘!注释⑴:秦汉以前,“姓”和“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姓氏:最早的时候“姓”与“氏”并不同。姓产生在前,氏产生在后。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在上古时期,人类处于母系社会,“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姓,人所生也”,子女的姓是随着母亲的姓而改的,也可以从上古时期的八大姓中看出:“姬”、“姒”、“妫”、“姚”、“姜”、“赢”等字的部首,都是从女字部的,表明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说明了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就是说“姓”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这一时期,实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间不能通婚,但是随着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比如,以受封的邑名为氏;以所居的地名为氏;以官名为氏;以技艺为氏;以祖先的谥号为氏。如此一来,就产生了大量的氏,且数量远远超过姓的数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名称和图腾或部落首领的名。它最早的作用是便于辨别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实际上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④“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相对比较稳定,除非为了避祸或者君主强权专制下帝王名讳的避讳以及后来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时,其部落名称演变成汉姓。而“氏”则随着封邑和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出现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而且,“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氏”是用来区分贵贱的。⑤“姓者,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鉴·外纪》,“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通志·氏族略》⑥总而言之,其实简单说就是:“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在秦汉以后合而为一,大约宋朝开始定型。⑦关于更多古代姓氏的记载,书友们可以翻阅一下书籍文献:《说文解字》《左传》《通志·氏族略》《路引》《史记》《百家姓》《广雅·释亲》。“氏”的问题,本文涉及不多,但为了要写“名”和“字”,所以,“姓”和“氏”也就一道写了。注释⑵:名字:“字”为表字,这是大部分古人的习惯。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统称为名字。“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是表示德行的,两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古时“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长大后叫大名。等有了“字”后,“名”自然而然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能称名。④古代的“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同,但又相互联系。⑤古人大多因“名”取“字”,所以“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极为少数情况,但并不是没有。⑥古人在本名之外大多另有字,这个风气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在春秋战国时就很普遍了,后来便逐渐形成一种制度或者说是传承。《礼记·曲礼》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贵族男子二十岁时(成年)行加冠之仪而取表字;女子出嫁(成年)之时可以盘发插笄(簪子)了,也要取字;故后来,女子许嫁亦称为“字”,如:待字,字人等,当然也有未成人就取表字的,或者不取字的也有,但相对较少些。这取字的规矩最初是以囿(拘泥,局限或者是有围墙可以养动物的意思)于上层社会的圈子,都是后来渐渐打破了界限,一般,老百姓大多也取名又取字,相沿成习。⑦广义上来说,“字”就是“名”的含义的诠释,也可以是名的内涵的延伸。是父母长辈或师长为小辈取的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特殊情况下君王也会赐字(功勋卓著之人),一般不会自己给自己取,除非是家中没有长辈的情况,才会自己取字。郑重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一言表字,如屈平,字原姬欣,字臧陈胜,字涉曾点,字皙项藉,字羽吴广,字叔尧杰,字寿高均,字群封言道,字让孙壾,字昷两言表字,如毛**,字润之杨开慧,字云锦谢道韫,字令姜周恩来,字翔宇秋瑾,字璇卿胡适,字适之朱德,字玉阶丁玲,字冰之钱钟书,字默存陈毅,字仲弘蒋中正,字介石梁启超,字卓如贺龙,字云卿邓世昌,字正卿孙文,字载之张自忠,字荩忱苏轼,字子瞻李白,字太白辛弃疾,字幼安白居易,字乐天王勃,字子安陶渊明,字元亮贺知章,字季真柳宗元,字子厚孟浩,字浩然刘禹锡,字梦得韩愈,字退之王昌龄,字少伯卢纶,字允言张九龄,字子寿欧阳修,字永叔陈子昂,字伯玉李商隐,字义山郑燮,字克柔柳永,字景庄纳兰性德,字容若周瑜,字公瑾诸葛亮,字孔明聂耳,字子义文天祥,字履善戚继光,字元敬卫青,字仲卿注释⑶:古文中读音容易混淆的生僻字举例冠(四声):古代男子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如冠礼;把帽子戴头上;超出众人,居于首位;冠军;姓。冠(一声):帽子的总称;物体顶端部分或像帽子的东西,如树冠、花冠、鸡冠。笄(一声):名词:古代妇女盘束头发或者固定帽子用的首饰;多用金、玉等制作成凤凰或孔雀等形状。后来发展演变为簪子,如发笄,弁笄。动词: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如及笄,笄年。注释弁(四声):古代贵族的一种帽子,通常穿礼服时用之(吉礼之服用冕④),赤黑色的布叫爵弁,是文冠(文官戴的帽子),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武官戴的帽子);放在前面,如弁言;武官服皮弁,因旧称武官为弁,如兵弁、将弁。注释④冕(三声):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行朝仪、祭礼时所戴的礼帽,后来逐渐成为帝王的皇冠和象征;喻指像冕的事物,如日冕。好了,只是简单的举几个典型的,上学的时候常听到和看到的例子。书友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查阅一下相关资料。大家可以一起探讨一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谢谢!综上所述的只是以上都是个人搜集的资料中简单整合的,仅供参考。书友们可以翻阅古文记载,我们自己的文化自己要了解和敬畏。我们应努力恪尽职守着,同时,我也呼吁所有的网络写手们尊重和传承我们大中华的优秀文化传统,祖先留给我们的任何东西,我们都应该不遗余力地去守护她。好了,偶不啰嗦了,正在更新中,本文不会拘泥于一般的小情小爱,会更多突出家国情怀。敬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