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始皇帝陛下的调解,扶苏终于放过了他们可怜的李丞相。 没关系,扶苏大王还有另一个李斯可以欺负。 这个新来的李斯比李丞相更好欺负,毕竟他没有应对扶苏的经验。 李丞相早就习惯了扶苏的那些小手段,知道该怎么讨巧卖乖,就能躲过一劫。但李客卿他不知道啊,他之前甚至还把扶苏当成,迟早会被篡位的倒霉蛋看。 扶苏就叫来李斯: “听闻李卿有一师兄名为韩非,他也是转投的法家,且比你学得更好?” 李斯:??? 李斯未曾料想被大王召见后,上来就问的是这种问题。 这让他怎么回答? 李斯在纠结是如实说,还是替自己美言两句。 然后就听见扶苏告诉他: “其实我与相邦早就听闻了韩非大名,相邦一直都很欣赏韩先生。” 说着还用一副“怎么偏偏来的是你,不是你师兄”的眼神,惋惜地看着李斯。 李斯:…… 李斯心里警铃大作。 不是吧?他之前怂恿相邦把秦王踹了自己当秦王,结果搞半天秦王和相邦都想着把他踹了换韩非当客卿? 李斯有种命运不会放过任何人的感觉,都怪他之前对王上不敬,现在报应来了。 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斯不得不绞尽脑汁地想办法劝说王上。 李斯提醒扶苏: “韩非师兄乃韩国公子,一心向韩,恐怕不会事秦。” 扶苏点头: “是呢,所以我和相邦商量过了,决不能让韩非继承韩王之位。” 韩非虽然是韩国公子,不过并非现任韩王之子。严格算起来,应该是关系比较近的宗室。 一般情况下,宗室无法继承王位。但总会有非一般的情况,不然秦献公之前也不用遭受那么多波折了。 扶苏一副煞有介事的模样,好像当真和父亲商量过怎么阻拦韩非继位那般。这看得李斯压力更大了,总觉得地位岌岌可危。 李斯忧心忡忡地回家去了。 现在说什么都没用,还是得赶紧立功。有了足够的功勋,才能不怕后来者顶替他的位置。 太子政围观了扶苏欺负人的全过程。 已经快十岁的小公子再不像以前那么稚嫩可爱,而是隐隐能看出日后成熟稳重的模样。少年人端坐在那里,眼睁睁看着儿子在使坏,有些无奈。 太子政劝扶苏: “你和仲父既然都说李斯有大才,你怎么还欺负他呢?” 扶苏却道: “他有大才又不妨碍我敲打他一下,你是没见过他以前飘上天的模样,这人就不能给他太多好脸色。” 接着扶苏又细细说了李斯这人的性格弱点,他容易得意忘形,须得常常敲打才行。 比方说天下一统后李斯出行的仪仗就曾弄得特别庞大,奢侈又耗费。后来听说引起了始皇帝不满,才赶紧又诚惶诚恐地改了。 太子政若有所思 : “原来如此()?(), 那他今日经你敲打()?(), 应当会回去好好做事了。” 这些日子李斯因为刚来秦国就得到相邦看重()?(), 还一下子就成了客卿?()_[(.)]???_?_??()?(), 很有些自得。毕竟上一个直接拜为客卿的人,可就是如今的国相秦正。 再往前,也都是优秀的相邦案例。 李斯心知相邦和王上是觉得要重用他,他迟早能一步登天成为新一任相邦。若换成一个性格谦逊谨慎的人倒还好,偏偏他不是那样的人,自然就飘了。 扶苏还说呢: “客卿又没规定只能有一人,等蒙毅长大一些,我也给他封个客卿。” 这样李斯就会发现,他的竞争者不仅有没影的韩非,还有蒙毅等不少人。等李斯当真能升任相邦的时候,一口气封左右二相,坚决掐灭这家伙飘起来的机会。 太子政:…… 太子政提醒: “你不是说蒙毅要封郎中令的吗?” 扶苏点头: “这不影响,另一个相邦会是王绾。” 太子政顿了顿: “吕不韦呢?他等着补仲父的缺,等了很久了。” 扶苏笑吟吟地说: “他啊,他就继续当商务部的长官吧。比起为相,我觉得他更适合替大秦赚钱。” 反正吕不韦也不敢有什么异议。 楚国和鲁国的战争结束得很快,但赵国和燕国却没那么容易结束,足足持续了好几年。 刚开始燕国号称拉起了六十万大军的时候,是真的把赵王给吓着了。 自从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之后,不仅齐国和秦国交好,其实燕国也和秦国交好。燕武成王、燕孝王和燕王喜三代都跟秦国私底下暗通款曲,一起对付赵国。 秦燕曾频繁以夹击姿态挑起对赵战争。 这次燕国居然又来攻赵,赵王第一反应就是——肯定又是秦国撺掇的! 很快,秦国果然派遣白起领兵出征了。 赵王越发笃信了这一点,甚至都特意调遣兵将去了西边防守秦国。而且因为两线作战容易翻车,赵王就没听太子的撺掇,依然在任用大将廉颇。 综合考虑之后,赵王到底还是把廉颇派去抵御了西边白起率领的秦军。 没办法,哪怕燕国军队的人数再多,也比不得一个白起吓人。 上次赵王就是犯了撤下廉颇的错,让白起这家伙单独面对无力反抗的赵军。这次说什么也不能重蹈覆辙,必须要让廉颇去应付白起。 至于人多的燕国,说不定燕国是虚张声势呢?谁不知道号称六十万的话,能有五十万都算没吹牛了,更多的时候可能就三十万,甚至更少。 但在对燕的战场上还需要有一个主将。 此时的李牧还没有成为赵国的顶梁柱,只是一个在代地专心打匈奴的将领。赵国本土仍有廉颇、庞煖等名将,没到缺人的地步,自然也就无需把李牧提出来重用。 所以对燕时主将是庞煖,他已经是一位年近八十的老将了。 庞煖本人在战国时期名 声还是极为响亮的。 自赵武灵王起、侍奉过赵惠文王和如今的赵孝成王,后来太子赵悼襄王继位后,要打燕国却无将才可用。年过八十的庞煖再次复出领兵,打得燕国嗷嗷叫。 燕王喜果不其然和历史上一样,轻视了这位年迈的老将。 他问国内的将领: “庞煖都七十多了,他又不是白起,难道七十多还能有什么打仗的本领吗?” 相邦栗腹深以为然: “他如何能与白起相比?” 庞煖曾经的好友剧辛也说: “庞煖是个很容易打发的人,不足为惧。” 当初二人一起为赵武灵王做事,后来燕王喜的高祖父燕昭王铸黄金台招揽贤才,剧辛就跳槽来了燕国。后面帮助燕国变法图强,还曾辅佐燕昭王大破齐国。 所以剧辛是个很有本事的老将,燕王喜十分信任他的观点。加之他又是庞煖的好友,燕王喜认为他的评价绝对没问题。 不过燕王喜并没有任命剧辛为将: “将军年事已高,还是留在国内颐养天年为好。战场上刀剑无眼,实在危险。” 庞煖都七十多了,他的好友也没小到哪儿去。为了稳妥起见,燕王喜还是让相邦栗腹作为主将领兵。 剧辛:…… 合着我废话这么多,都是跟你白说了? 剧辛不太高兴地回家去了。 燕王喜没放在心上,他顺便又任命了乐乘为大将,配合相邦一起攻赵。 乐乘和当初差点灭掉齐国的名将乐毅是同族,他本人还曾大败过秦国的名将王龁,燕王喜觉得他肯定比年迈的剧辛厉害。 确实,乐乘是挺厉害的。 但是再厉害的将领,配一个傻缺君王也没辙。 攻赵之战开启前,乐乘和乐毅之子曾经劝过燕王不要开战。燕王说自己人多,哪怕五个人围攻赵国一个人,也能打赢。 乐乘二人:…… 麻了,打仗是人多就一定能赢的吗? 果不其然,开战没多久燕国就败了,乐乘还被赵国俘虏了。他想了想,干脆投降了赵国。 什么傻缺燕王,他不伺候了。给燕王当将领真是遭罪,他还不如去给赵王当将领。 赵王:还有这等好事? 赵王立刻封了他为武襄君,扭头就让他和庞煖一起攻燕。 扶苏当初看到这段的时候笑了一声: “这下燕王喜可以见识一下乐乘的真正本事了。” 不过赵国到底因为忌惮白起,分了一波兵力在西边防备秦国。 本来兵就不够多,还分出去。所以除了一开始俘虏乐乘的那一场战役打得很顺利外,后头都有点捉襟见肘。 这搞得扶苏都怀疑乐乘是不是故意被俘的,就为了顺理成章地去投奔赵国。 然而秦国根本没发兵攻赵。 白起去韩魏转了一圈,打了几座小城,就回国了,赵国防备了一个寂寞。 起初赵国还以为秦国是故布疑阵,白起根本没回去休息,只是 假装回去了。只要赵国放松警惕,他就会立刻窜出来,给赵国一个惊喜。 然而等了一年多也没看到白起跑他去西北边攻打羌胡了。 因为秦人似乎在和那头通商,可有些羌胡部落却不太安分,居然敢劫掠大秦商队,秦王于是震怒。 赵王无语至极。 他思考再三,还是把士兵从西边调走了。燕国军队确实太多,还是得派兵支援。 只是被调走的仅有士兵而已,廉颇这位老将到底还是在秦国锲而不舍的挑拨下,被赵王暂且弃之不用。 反正现在攻燕也不缺良将,有庞煖和乐乘就够了。他们缺的只是士兵罢了,廉颇不去也不要紧。 燕王一听廉颇不上战场,就是一喜。 燕王也觉得现在的战场其实对他们燕国有利,虽然燕赵是打得有来有回,没有谁压倒谁。 但赵王觉得这是因为赵国缺兵,燕王却觉得这是因为赵国缺将。燕王仍旧认定庞煖不行,而乐乘,一个被俘虏的降将,能有什么本事? 这次燕王学乖了,他去请了剧辛出马。 只要剧辛能把庞煖搞掉,剩下一个乐乘根本没必要忌惮。然后他们就可以趁着赵国来不及把廉颇派出来统兵的功夫,打个时间差,攻占赵国一大批城池。 燕王设想得非常美好。 可惜,剧辛也看着庞煖这两年带兵和燕人打得有来有回、而没有一边倒压制住燕国军队,认为庞煖没什么本事。 毕竟乐乘都跑去赵国了,领兵的是栗腹这个没什么将才的人。庞煖连这样的人都压制不住,确实是不如以前了。 剧辛心想,他的友人可能真的是老了。 人还是要服老啊! 于是剧辛上了战场之后,行事并不是很谨慎。没多久就因为轻敌,不仅自己被庞煖俘虏击杀,还连累了两万燕军断送性命。 战事到这里,并未结束。 获得更多士兵补充的赵军战斗力不断提升,连连损兵折将的燕国却节节败退。燕国各城很快遭到了赵军围困,最后不仅相邦被斩杀,连都城都被赵军包围了。 赵王并不打算就此灭燕,也灭不过来。 秦燕之间有联盟,赵国要是当真准备灭燕,秦国肯定不会干看着。所以赵军只是把都城围着,也不撤兵,也不接着打。 两边一时陷入了对峙状态。 直到两个月后,实在受不了的燕国请求议和,奉上了重金,还许诺了割地,这次的战役才算结束。 至此,一场仗打了将近三年。 燕赵两国都损失惨重,虽然赵国最后获胜了,但这么久的战争,消耗也是巨大的。 同一时间秦国却在休养生息。 就连楚国也没打这么久,灭了鲁国之后就消停了。还有闲心迁了个都,迁得离秦国远了一些。 魏齐韩等国也没怎么生事,就光顾着围观燕赵死磕了。 这场战役结束后的一年多后,扶苏终于继位。 扶苏看着各国战报,有些不太满意: “他们都安安静静的,我大秦如何能在其中捞好处?” 他们可是趁着燕赵打仗,偷偷抢了好几座靠近秦国的城池。燕赵也没空管秦国,实在是腾不出手来。 其实不仅秦国在偷偷占便宜,魏国也在占便宜。 别看魏国没和别国开起大规模战役,局部的小摩擦还是有的。赵国和魏国紧挨着,魏国又不像韩国那么不能打,肯定不会错过这个好机会。 因而魏国也抢了一些赵城。 扶苏还在琢磨要怎么继续挑拨六国之间互殴呢。 突然有新的战报送来: “魏国向东去攻打齐国了,试图扩张领土。楚国也想抢齐国的领地,两边因此发生了交战。” 魏国如今已经占领古陶国和卫国的不少地盘,楚国也把鲁国给吞了。夹在楚魏中间的阻碍已经消失,偏偏两家都看上了同一片齐国城池。 于是战争一触即发,两边因为抢地盘打了起来。 也不知道齐王现在是个什么想法。 齐王:那是我的城池啊! 两边还没打下齐国的地盘呢,先因为战利品分配的问题互殴起来了,真是魔幻。 扶苏赞叹道: “楚王和魏王真是两个大聪明,打得好,希望他们打得更厉害一些。” 扶苏就去找阿父,像模像样地问: “相邦,如今楚魏开战,可有办法能叫他们打得更激烈一些?” 正在向始皇奏事的李斯:…… 不知道为什么,听着王上以君王征询意见的口吻同相邦说话,李斯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始皇配合地回答: “事情既然由齐国的城池而起,王上只需说服齐王从中挑拨即可。” 两家都看重了同一块地盘,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让齐王故意把那地方送给其中一家,引起另一家的仇恨。 这招和当初秦国问韩国讨要上党郡,结果韩国不甘心把上党送给秦国,干脆转送赵国,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不过当时赵国本来是个作壁上观的看客,没料想到会突然天降惊喜。所以秦国大怒之后进攻上党,赵国其实有点猝然迎战的意味。 现在让齐国献城则不同,楚魏本来就打出了火气,军队都是列阵齐全的。齐国这么一献,就是纯粹的火上浇油,本就在开战的双方立刻就能打得更凶。 太子政跟着走了过来,同情地看了一眼不在状态的李斯。 这是阿苏在和仲父闹着玩呢,旁人不会懂的。他们经常玩这种扮演游戏,太子政早就习惯了。 扶苏还在那里装模作样: “相邦果然有大才,只是要让那齐王主动献城,恐怕他不会答应。” 说着他还叹了口气,一副很是苦恼的模样。 始皇忍住了伸手捏他脸的冲动。 还得配合这个调皮的家伙继续演下去: “楚魏将齐地当做囊中之物,齐王必然不满已久。不需他当真将城池献出,只要对外宣称准备向某一国献城,能够挑起两 方矛盾即可。()?()” 扶苏一脸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那相邦,万一魏楚不上当又该如何?长平之战的教训还摆在眼前,楚王和魏王又非蠢货,或许会意识到是有人故意挑拨。()?()” 始皇干脆看向一边的李斯: “卿可有妙计?⊿()_[(.)]⊿?⊿%?%?⊿()?()” 李斯:啊? 换成经验丰富的李丞相,这会儿就应该一边在心里吐槽“臣也是你们游戏中的一环吗()?()” ,一边老老实实地配合表演。 可惜在场的是不明所以的李客卿,因而他呆了片刻,一时没有跟上节奏。 扶苏就嫌弃地说: “相邦推荐的此人实在木讷,果然还是韩非先生——” 李斯立刻飞快转动大脑,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他赶紧截住话头: “臣有一计。” 扶苏面露不悦,告状道: “相邦你看,他怎么打断寡人说话?” 李斯:…… 始皇给了儿子一个“差不多就行了”的眼神,示意不要可着李斯一个人欺负。 而后他冲李斯颔首: “客卿但说无妨。” 李斯擦了擦额头的冷汗: “方才多有冒犯,还请大王见谅。臣突然想到了对策,一时情急,才忘了分寸。” 扶苏勉强点头: “也罢,那你就说说看吧,让寡人听听你有什么高见。” 李斯深吸一口气: “臣以为,此番之事与长平一战并不相同,不可同日而语。长平之战祸水东引过于明显,而楚魏相争却能依靠略施小计,掩盖住挑拨的意图。” 李斯提议可以协助齐王造势,做出齐国安于太平,不愿蹚浑水的模样。然后让齐王对外宣称为了平息事态,要把几座城一分为二,同时安抚两国。 接着再派人在两国内部挑唆,引导双方不接受只得一半的结果。于是齐王只好“勉为其难”地选择全部交给其中一国,彻底引爆事态。 “最后须得交给魏国,因楚国比魏国国力更强,楚国不会因此怯战,不敢开打。” 把齐王的目的伪装成是要居中调和,而非故意拱火。这样能大大降低楚魏的防备,最后引得他们成功入套。 扶苏满意点头: “这招倒是不错,你还算有点能耐。” 而后对始皇笑道: “可见李客卿颇有急智,只不过寻常总是引而不发。李卿有此才能,怎么好一直偷懒呢?不如多给他派一些政务吧。” 李斯先是欣喜于王上的看重,但很快他就意识到不对了。 ——王上方才那番对他不满的作态,不会都是装的吧? 然后现在说什么“李卿一直在偷懒”,要给他加工作量。可他分明已经很忙了,王上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 李斯呆了呆。 太子政同情地看向他: “李卿,虽然需要你处理的事务是多了一些,但事情总有处理完的一天。” 等我继位了,肯定会对你 好一点的()?(), 不会给你加那么多班。 谁让我是阿苏的阿父呢? 就得替调皮的儿子多安抚一下重臣。 太子政想着()?(), 可不能让李斯对阿苏生出不满来。不然等以后他的阿苏出生()?(), 那么小一个孩子9()_[(.)]9?9+?+?9()?(), 如何应付得了李斯这种成年人的针对。 不过转念一想,李斯不一定能猜到阿苏就是王上。 只是这家伙太聪明了,有一定的概率发现端倪。所以太子政不得不防,他得提前帮未来的儿子消除隐患。 李斯谢过了太子殿下的关心。 虽然他总觉得,殿下似乎话里有话。 扶苏却已经继续和阿父玩起来了: “幸好有相邦在,否则寡人真是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了。寡人愚钝,全赖相邦相助。来人,将寡人新得的宝剑赠与相邦。” 侍者于是捧出了泰阿剑。 始皇原本只是和儿子闹着玩,没想到爱子突然送出了一柄名剑。 泰阿曾是始皇帝最爱的配剑,直到后来灭楚后,从楚国宝库又缴获了龙渊和工布。扶苏特意将龙渊取来,讨父亲欢心,后来始皇帝心爱的剑就多了一把龙渊。 如今还未灭楚,自然拿不到龙渊,但泰阿却是早就在秦国宝库之中了。约莫是当年白起率军攻入楚国的都城郢都时,从其中斩获的。 扶苏最近自秦王宝库里翻出了这把剑,立刻就拿来哄爹了。 始皇看着那剑,微微愣了一下。 他伸手接过爱剑,欣赏了一会儿。然后扭头看向笑吟吟的儿子,心下感动。 始皇眉目柔和下来: “就你花样多,送个剑还玩这些。” 扶苏替阿父把剑佩戴上: “还得是这样的名剑,才能配得上阿父的身份。” 太子政眼馋地看了一眼泰阿: “我也喜欢那个。” 扶苏便说: “先给阿父玩,回头再送给你。” 他和阿父不会一直在这里待着,迟早是要离开的。应该要不了多久,大概在太子政十六七岁的时候,就可以准备退位让贤了。 等到那会儿,这些好东西不都是他的? 太子政也只是随口一说,和仲父吃个小醋而已。阿苏整日想着他的大阿父,也不见他给小阿父送东西。 扶苏夹在两位阿父中间,不得不努力端水。当即命人去取来昆山美玉,也给太子政亲手佩戴在腰侧。 太子政满意了: “阿苏,你真好。” 扶苏冲他眨眨眼: “那是,全家就数我最孝顺了。” 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李斯:?我是不是有点多余? 王上、相邦和太子到底什么时候能注意一下,这里还有个外人,不要那么旁若无人啊! 李斯回去之后越琢磨越不对劲。 太子说“阿苏你真好”,阿苏是个什么称呼?怎么不喊父亲,却喊这个? 更奇怪的是王上回了一句“全家就数我最孝顺”,哪有当爹的对 儿子说“我对你好是因为我孝顺”?到底谁是爹谁是儿子?()?() 李斯百思不得其解,只能认为是他听岔了,太子喊的是阿父。至于后头王上那句,其实是在回答之前王上给相邦送剑的事。()?() 此时的李斯觉得自己的逻辑十分完美。()?() 直到十年后,他进宫]更新,记住[(.)]???*?*?? ()?() 长得越发像他“祖父”秦正的秦王政宠溺地冲长子招手: “阿苏,来阿父这里。” 小太子蹦蹦跳跳地跑过来: “阿父!阿父这个漂亮珠珠送给你!” 秦王政摸摸他脑袋: “寡人的阿苏真是孝顺。” 李斯一瞬间如遭雷击。 这都是后话了。 扶苏用泰阿剑哄了大爹、又用昆山玉哄了小爹之后,该干的正事还是要干的。 他专门派了人去指点齐王该怎么拱火。 就按照李斯给出的流程,稍微细化一番。先让齐王装出息事宁人的模样,尽量装得像一些。 接下来,就是秦国的事情了。 这些年吕不韦手底下的商队按照扶苏和始皇的意思,贿赂了不少六国高官。现在,正是该他们出工出力的时候。 先是官员劝说魏王: “能得一半的城池已经是意外之喜,大王不如直接答应下来。若非如此,我魏国还得先和楚国交战,再和齐国交战。两场战役下来才能有所斩获,不太划算。” 魏王闻言,略有意动: “爱卿此言有理。” 官员于是接着说道: “何况楚国兵强马壮,恐怕我魏国的士兵打不过他们。现在只是小打小闹,才互有胜负。一旦正式开打,唯恐会被楚国军队大败。” 魏王:等等——! 魏王本着,就开始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了? 楚国怎么了?楚国士兵怎么就比他魏国士兵厉害了?! 魏王很不高兴: “我魏国可是有魏武卒的!” 千古第一特种兵魏武卒,很厉害的好不好?哪里比楚国士兵差了?他不服! 那官员露出了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这个,魏武卒是当初吴起所设。” 吴起在魏国搞了魏武卒,然后下一代魏王容不下他,他就跑路去了楚国。 官员接着说: “但吴起也在楚国改制过军队。” 虽然吴起没给楚国也弄出个楚武卒,但经过他改制的楚国士兵,其实也很能打的。 所以你现在拿魏武卒出来说事,面对其他国家还好,面对楚国还真不一定能占到便宜啊! 魏王:…… 话糙理不糙,奈何魏王不爱听。 尤其是这官员还强调: “吴起先提出了魏武卒的训练方法,后来才去的楚国。焉知他是不是后来又琢磨出了更厉害的练兵之法?” 言下之意,魏武卒是上一个版本的强势军队,现在可能已经过时了, 人家楚国有更好的。 魏王快被气死了: “胡扯!这些年我楚魏交战多次,也没见到那楚国次次都战胜!()?()” 魏武卒怎么就不行?! 官员干咳一声: “可是,吴起在楚国的时候,曾经带着楚兵大败我魏国。?()???%?%??()?()” 这难道还不能证明什么吗? 魏王:……你还是给寡人闭嘴吧!就不能是吴起他自己领兵能力很强吗? 总之,这头关于魏国的挑拨十分成功。 魏王已经从一开始的“不打仗直接拿地也挺不错的()?()” ,变成了“谁怕楚国了?要打就打!()?()” 。 另一边。 楚国这边收受贿赂的官员则是另一种拱火方式。 官员劝说楚王不要答应齐王的提议: “我楚国兵强马壮,何须接受齐国的施舍?若是齐国识相一些把全部城池都给我们大楚,也便罢了。偏偏他只肯给出一半,什么时候楚国要沦落到和魏国分一半地盘的地步了?” 楚王不置一词,沉默地思索着什么。 官员继续愤愤不平: “魏国地小国弱,此前秦国已经和赵国交战数年、实力大减,还能将魏国打得不敢冒头。如今秦国新王软弱,只想偏安一隅,魏国倒是抖起来了,真当我们都忘了以前的事情呢!” 春申君觉得哪里不对。 但他想了想,认为齐王既然肯给地,不如就大大方方地收下。反正楚国也不亏,大不了等打完魏国后,再继续攻打齐国占领更多的地盘。 于是他劝楚王收下那几做城: “齐王不敢与人开战,所以才愿意主动献城。他所求的也不过是我们楚魏交战时不会波及齐国,臣以为,可以答应下来。” 楚王明白他的意思: “齐王是不想齐地被卷入战乱,我们收了地,可以暂时满足他的要求。至于以后打不打齐国,那就是以后的事情了。” 反正楚魏多的是接壤的地方,不在齐地打,改为在这里打也是一样的。 实在不行,收了地再翻脸不认人,继续占着齐地打仗,难道齐王还能拿他怎么样? 楚王很快下定了决心: “不必去管齐王,城池我楚国收下了,魏国那边接着打。” 居然敢和他抢地盘,不能姑息。 官员就是故意用激将法,让楚王答应收下城池。顺便拉稳楚国对魏国的仇恨,让楚王别想着收了城就不打了。 没多久,魏国那边不肯接受一半城池的消息就传了出来。 据说,魏王那边扬言要给就得给他全部的城池,他不怕楚国。让他和楚国平分,这是在侮辱他。 楚王:?你真敢说啊! 楚王当即大怒: “魏王真是不识好歹!” 他楚国都没说只分给自己一半是看不起自己,魏国凭什么这么嚣张? ——这番流言当然是经过秦国润色、夸张之后的版本了。 可楚国又不知道真相,只以为魏王当真这么不把楚国放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