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子孙,为后世子孙计,说得很好,但他连个儿子都没有,说这话难免矫情。 可夏源确实是这样想的。 无数的华夏先祖也都是这样想的,都是想着为后世子孙计,这才得以让华夏文明传承至今,连绵不息。 子孙后辈,传承,是刻在华夏人骨子里的最根本的东西。 他来自二十一世纪,长于华夏的承平盛世,但他也知晓,他能长于一个承平的盛世,是一个又一个的先辈想着后世子孙,想着后辈的未来,忘却了生死,战胜了恐惧,前赴后继的用生命为子孙后代赢得了一个未来。 而现在,他来到了大明朝,这个时间节点,他成了先辈,也该为后世子孙做些什么。 何况,他为此不需要付出生命。 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时代,没有先进方便的现代科技,他至今都觉得很不习惯。 这里到处充斥着压迫,到处都是剥削,阶级不是隐藏在人人平等口号之后的东西,它就堂而皇之的出现在明面上,所有人都司空见惯,所有人都习以为常。 可这里却又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在这个时候,大明朝是个庞然的帝国,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国上邦,它拥有和任何国家争雄的资本,拥有和任何国家开战的底气。 既然来到这里,总不能就做一个历史的旁观者,去冷眼看着华夏一步步走向衰弱,神州陆沉,甲申国难,遍地浸染胡人腥膻。 江山被异族窃居,被异族带着走向更深的沉沦,跌入深不见底的深渊。 —————————— 有关粮食的风波刚刚刮起来,京城之中上上下下都在议论此事,亩产数十石的粮食,简直已是超出了想象的范畴。 京师的百姓向来消息灵通,不知从哪儿得知了这个消息,一时间,大街小巷议论纷纷,几乎都对此事表示不信。 但也有消息称朝廷要在天下推广这等作物,到时候是真是假一种便知。 而此时的大明朝堂,却在为另一件事展开讨论,征伐倭国。 大明从立国至今,敌人不少,北元,鞑靼,西南有夷人,东南有倭患。 可对待这些或外部,或内部的敌人,大明向来都是采取被动防守的策略,几乎从未采用过主动出击。 从未去挑起过什么战端。 其中的原因并不是大明朝爱好和平,至少不全是,更多的原因是被动防守已经要消耗诸多钱粮,更遑论是派兵主动出击。 况且,就是主动去打,又能得到什么。 做个生动形象,但又不是很贴切的比喻,大明朝是个腰缠万贯的富翁,而那些敌人一个个的全是穷鬼,只听说过穷鬼跑到富翁家里抢东西的,哪有富翁去穷鬼家里抢的? 可如今的天子,却突然提议要对倭国动兵,特别是,天子向来谨慎,求稳维稳,而今莫名生出这等想法,着实太过反常。 谨身殿里,内阁六部的一干大臣都齐聚与此,听到弘治皇帝要攻打倭国的提议,一个个都目目相觑。 弘治皇帝没在意殿下众臣的反应,自顾自的道:『我大明为何有倭患,又为何比历朝历代之倭患要倍加严重,诸卿可曾知晓其中缘由?』 虽是垂询,但听陛下的语气,一干大臣也知道此时不是让他们回答,于是刘健收回和其余两位阁老对视的目光,其余人也都望向龙座上的弘治皇帝,然后一并躬身道:『臣等不知。』 『其原由乃是倭国战乱,诸多倭人为逃避战火渡海至我大明,又因其人天性残暴,不服王沐教化,便侵我疆土,杀我子民。』 『自我大明立国至今,东南诸省一直受倭患侵扰,不知多少黎民百姓丧命于倭寇之手,此等血海深仇,朕不知诸卿对此作何感想,但朕深恨之!』 说到此,弘治皇帝的声音陡然提高,满满的怒火自脸上涌了出来。 底下的大臣听见这番话,见到皇帝脸上的愤怒,不管是真心假意,纷纷跟着表态,『百姓遭难,此等切肤之痛,臣等亦是深以为恨!』 『既是有恨,当要报之。』 先立下调子,弘治皇帝又接着道:『如今倭国仍处于战乱之中,其国内乱相几如春秋战国一般,国内动荡,伐交频频,内耗严重,正是我大明派兵复仇的大好时机。』 『再者,下西洋在即,我大明将士却是久不通海战,甚至不知海战为何物,若随军下西洋,委实不堪其用,因而这攻伐倭国之事,不止是为了复仇,更是为了练兵!』 『攻伐倭国,朕意已决,诸卿以为呢?』 『.』 底下一众大臣都不好表态了,说的挺好,非常有道理,有理有据,趁着倭国内乱,派兵攻打,胜算极大,这仇自是也就报了,而且还练了兵。 但打仗是要消耗无数钱粮的,特别是这种劳师远征的大战,消耗的钱粮又会翻上几番。 陛下,您对大明的财政是没点AC数吗? 并且,这些还都是建立在您老人家说得都属实的前提下,那什么春秋战国是真的。 不然劳师远征的跑过去,那就是送死。 『陛下,老臣斗胆敢问陛下,陛下是从何处得知这倭国正处于这般严重的内乱之中?』 照旧是内阁首辅刘健先行出班,听到这个问话,其余人也看向弘治皇帝,这也是他们想问的,陛下久居深宫,从哪儿得知的这些消息。 『厂卫先前抓住了一伙倭国之人,其中有一人身份极高,乃是倭国混战的大名之一。 诸卿可能不知这大名是何物,大抵相当于诸侯,不过这倭国内乱,如今诸侯极多,其实力也是参差不齐,这个大名便是于一场战事中全军覆没』 弘治皇帝编起瞎话来也是一把好手,脸不红气不喘的,说得就跟真的似的,把夏源先前扯得那些,经过必要的加工之后,又和群臣说了一通。 『此事极其可信,不似作伪,而且不止如此,朕还从其口内得知,其倭国境内有银矿。』 银矿这两个字说出来,就跟先前夏源与弘治皇帝说得时候一样,在朝堂没有引起一点波澜。 在场的大臣全都没当一回事。 银矿,听着是挺唬人的,但大明的银矿,好几座加在一起每年不过才产出十余万两,是挺多的,但其实就那么回事。 弘治皇帝望着这些满不在乎的大臣,『诸卿有所不知,倭国境内的银矿与我大明之银矿不同,其境内的银矿,便是只区区一座..』 说到此,他略微停顿一二,『一年至少可产出数百万两的白银。』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