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游戏竞技 初唐小闲人

第418章 李世民的善政

初唐小闲人 子率以正 4668 2024-04-16 20:13
  李世民将魏徵的原话照搬,一众大臣顿时面面相觑。  现在大唐在修建的陵墓有两座,一座是太上皇的献陵,一座是陛下的昭陵。  若是如陛下所说,将昭陵,九成宫,晋阳宫,洛阳宫,翠微宫等宫室全都停下来,至少能放归近五万名民夫。  省下来的钱粮,更是一个天文数字。  可除了魏徵这个愣头青之外,还有谁敢开这个口?  停下宫观的建造也就罢了,若是连皇陵一起停,岂不是在告诉百姓,大唐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地步?  李世民环视一圈满朝文武,见众人脸上俱是面露疑虑之色,嘴角不由得勾起一抹笑容。  他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魏徵进言停止宫观的建设,将剩下来的钱财用于民生以及战事,美名都被魏徵得了去。  但若是连皇陵一起停工,美名可就落在他身上了。  至于此事会带来什么影响,无非就是会让一些不怀好意的人生出大唐已经到了强弩之末,连一座皇陵都修不起了的错觉。  但......错觉就是错觉,它不会是事实,也不可能会成为事实。  若是有人想以此做文章,他正好借机甄别一下,看看究竟是哪些老鼠还隐藏在暗中。  想到这里,李世民心中一动,不由得再次开口道:“诸卿,朕还欲放归三千宫人,遣他们返乡,种地也好,纺织也好,总归也是一项善政,诸卿以为如何?”  闻言,众臣又是一愣。  放归宫人,确实算得上一项善政。  许多宫人自小进宫,多年不见家中的亲眷,许多人忧思成疾。  若是不遇到帝王心善放归乡里,只能孤苦伶仃的老死或病死在宫中。  所以大多数皇帝会选择每隔一段时间就放一批宫人归乡。  这些宫人,大多数是未得帝王宠幸的适婚宫女。  她们在宫中学会了规矩和礼仪,回到乡里之后,不仅能嫁个好人家,还能寻到一份不错的差事。  许多地主人家,商人之家,乃至于官吏家中,都会请教习嬷嬷来教育家中后辈。  若是这个教习嬷嬷前面还有一个宫廷的前缀,身价立即就能倍增好几个度。  相比留她们在宫里孤独终老,或者等到帝王崩逝之后被新皇发配到宫观出家,被放归对她们来说绝对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好机会。  当然,也有部分太监会被一同放归,只是数量比较少。  而这一部分太监就比较惨了,回到家中,因为没了子孙根,也没有后代,就导致他们既不能上族谱,死后也无法入祖坟。  运气好的能寻到一份教习礼仪的差事,运气不好的,饿死在荒郊野外也正常。  所以为什么历史上只听见什么宦官乱政或是宦官贪钱,却没听说有宫女贪钱或乱政,根源便在此处。  但不管怎么说,放归宫人都是一项善政无疑。  满朝文武回过神来,依旧是魏徵最先开口道:“陛下放归宫人,自然是慈悲之心,臣没有异议,只是这皇陵停工一事,臣以为还有待商榷。”  有了魏徵带头,唐俭,萧瑀,段纶等一众堂官立即上前附和。  总归都是赞同放归宫人的善政,至于停下皇陵的修建一事,他们没有说一定反对,或者一定同意,只是觉得还可以再商量一下。  李世民明白他们的意思,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转头看着一直沉默不语当标本的大舅哥长孙无忌。  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人来承担责任。  李世民的作为,乃是为了体恤民力。  但他做的这些事情所带来的影响,他这个帝王肯定是不可能承担的。  所以,又到了该用大舅哥的时候。  迎上李世民期待的目光,长孙无忌不由得有些头皮发麻。  很显然,李世民这是要让他扛下停止皇陵建造的主要责任,可这事明明是魏徵提出来的,为什么最后又落到了他头上?  真是,一点人都不当啊!  心里苦涩至极,但李世民的忙他又不可能不帮。  所以,他只能硬着头皮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臣以为,事有轻重缓急之分,既然当下我大唐主要还是以战事为重,那么其他事情往后稍稍也不是不可以,至于皇陵停工之后带来的影响,臣愿意去平息。”  此言一出,李世民顿时露出满意的笑容。  “辅机能明白朕的初衷,可谓板臣矣。”  听着李世民夸赞长孙无忌,满朝文武顿时失声哑然。  既然长孙无忌主动担下了这个责任,他们也没什么好说的,反正陵墓又不是修建给他们用的。  长孙无忌脸上扯出一抹牵强的笑容,回道:“陛下赞誉了,臣也是为大唐着想。”  李世民满意地点点头,笑道:“那这事就这么决定了,诸卿以为,朕应该怎么封赏昭应县侯与褒国公,才能安定天下人心?”  李世民将话题拉回正轨,满朝文武也开始默默沉思起来。  大唐对吐谷浑之战,李靖所在的正面战场上虽说凶险异常,但他手上掌握着主力部队,后勤补给的物资也相当充沛。  松州的李让和沙洲的段志玄,他们手上可用的人手和资源少得可怜。  尽管他们俩名义上是防备吐蕃和西突厥。  但世人都清楚,他们所面临的危险,绝对不止是防备两国出兵那么简单。  他们不仅要依靠少量的人手,拖住两国对吐谷浑正面战场的援助,还要随时防备被李靖打得四处逃窜的吐谷浑溃兵。  因此,他们俩的压力,绝非一般的大。  李世民要封赏他们俩,也说得过去。  只是该怎么封赏,他们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  要说官职,现在他们身上的武职已经是独领一军的大将军。  要说爵位,一位国公,一位传国县侯,也到顶了,总不能国公升异姓王,传国侯升传国公吧?  那就只剩下以示恩宠的名义虚衔或勋衔。  但虚衔勋衔这种东西,低了显示不出他们的功绩,高了,就是在逼人自动退休荣养,似乎也不太合适。  满朝文武沉思半天,然后,果断开启了讨论大潮。  一时间,整个朝会现场,就好似一个巨大的菜市场。  刚开始只是文官在讨论,讨论着讨论着,一群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武将也加入了进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