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二场补增的报告会圆满落下了帷幕,第一届国际高能物理大会也圆满的落下了帷幕。 两种针对杨-米尔斯方程的不同求解法,哪怕是《自然》和《科学》这种很少关注数学领域的顶级期刊杂志,也将杨-米尔斯方程解的报告会上的部分图片截到了自己的官网和期刊上。 说起这个,学术界的期刊其实有个相当怪异的现象。 那就是数学的期刊在很多时候基本都是独自成一个体系的。 它不像其他学科领域一样,很多时候会混合在一起。 就像《自然》这本学术界大名鼎鼎的综合性杂志期刊一样,它旗下有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能源、医药等等各种分类子刊,但它没有数学子刊。 没错,《nature》是没有数学子期刊分类的,它不收录数学。 至于原因,有些人认为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包括自然科学,所以数学应该在nature之前,而不是之后。 也有些人认为《nature》更多的只是吹吹牛,宣传科普,商业运作,并不是真正的专业杂志。 众说芸芸,不过对于一本面向广大学者甚至是普通人的杂志来说,有一句话其实说的很不错。 “每多一个数学公式,读者就会少一半。” 毕竟对于绝大部分的普通人来说,数学,实在是太枯燥无味了。 而伴随着报告会的结束,一些保持着对这次高能物理大会关注的媒体记者,也找到了一些已经返回的数学家或物理学家们进行采访。 就如同威廉·蒂莫西·高尔斯,这位颇具贵族气质的日不落数学家,在刚下飞机的时候就被媒体记者在机场大厅逮到了。 记者:“高尔斯教授,听说您前往华国参与了华国举办的高能物理大会,您这样的数学家,为何会选择去参加一场物理大会?” 高尔斯笑着开口道:“因为这场报告会值得我跑一趟,杨-米尔斯方程的解,不仅仅是物理学上的重大成果,也是数学领域的杰出成果。” 记者:“那请问您如何评价这场高能物理大会呢?” 高尔斯笑了笑,开口道:“站在一名数学家的角度,去评价一场物理大会,这恐怕没有太多的意义,这个问题你应该去问物理学家。” “不过站在我个人的角度上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相当精彩的大会,无论是从学术交流报告的角度,还是从华国的热情招待,重视交流会的角度,都可谓是顶级的。” 记者:“听说在这场报告会上,牛津大学的代表亲自向那位徐教授进行了道歉,外界都在传闻这是那位徐教授利用自身的学术影响力来迫使牛津大学道歉的,您是如何看到这件事的呢?” “那位徐教授,是否有些过于斤斤计较这些学术名声,容不得任何有悖于他的发言?” 听到这个问题,高尔斯脸上带着的笑容顿时就消失了,他一脸认真的看向记者,开口说道:“首先,牛津大学的道歉,在我看来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当然,这也是牛津大学的自愿的道歉,那位徐教授从未有过利用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强迫牛津大学进行道歉这种事情,甚至是有过这类想法。” “其次保持自身良好的名声,这是任何一名学者都应该做的事情,因为良好的学术名声在规范着学者的研究行为,也促使着一名学者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如果一名学者连自己的学术名声都没法维护,任由其他品性不良的人污蔑,这将是学术界,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悲哀。” 顿了顿,他接着道:“而且,如果说连杨-米尔斯方程的解这种世界着名的难题都称不上有价值的话,我想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什么可以称得上有价值的研究了。” ....... 国际高能物理大会圆满落下了帷幕,徐川亦顺手将第两种求解杨-米尔斯方程的论文投给了《数学年刊》。 没有任何意外,这篇论文快速的通过了技术编辑的审核,直接进入了同行评审的阶段。 《数学年刊》的主编卡米洛·德·莱利斯亲自给他回了一封邮件,表示会以最快的速度寻找数学家进行同行评审,且会在论文通过审核后,与第一种解法一起刊登在数学年刊上的。 对于卡米洛·德·莱利斯主编回复,徐川也没有太在意。 老实说,关于论文投稿这种事情,最近两年也有一些人找他聊过,尤其是南大这边的校领导,更是主张希望他能够成立一家学术期刊。 对于成立自己的期刊这种事情,徐川也认真的考虑过一阵子,不过最终还是放弃了。 主要是他现在没这份时间,也没这份精力去做这种事情。 成立一家学术期刊,需要在上面耗费的时间与精力,完全不比搞科研少,甚至会更多。 因为有关于投稿论文的审核这些事情,无论是自审还是同行评审这些,都需要极其庞大的人脉关系、学术能力等等。 虽然南大表示他们可以帮忙处理一些,但老实说将这种事情交给别人,在他看来还不如不干,期刊审核出现了问题,以他的性格来说是绝对无法容忍的。 至于将论文投给国内的那些数学期刊,徐川只想说一句,就国内期刊的那些水分黑料负面影响等等东西,将杨-米尔斯方程的解证明这种顶级论文给他们,平心而论,他们也.....算了,说出来太伤人了。 虽然国内有很多人在为此为之努力,希望能将学术环境做的更好,包括他自己也在为之努力。 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的学术界有问题的地方依旧还有很多。 不仅仅是唯论文论,唯资历论,学术科研成果转化率差,经费转化科研成果率差这些东西,还有不少其他各种各样的问题。 或许以他如今的地位,如果参与进这种事情,可能会有希望慢慢的扭转这些东西,当然,也有可能他都不一定能做到。 但不管怎么说,在他看来,将目前做学术研究的黄金时间浪费,也不能说浪费吧,只能说耗费在在这个上面,也太可惜了。 至少,在四十岁以前,他更希望自己能在学术上有着更多的突破。 当然,对于这些东西他也并不是没有做什么事情。 就像是由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转变而来的星海研究院,在那里,在他的掌控下,不再单纯的以论文数量作为评价、没有官僚作风、几乎没有学术界的那些潜规则等等,如今已经成为了国内学者梦寐以求进入的研究机构。 不过相对而言,在星海研究院里面工作和研究,所面临的压力和工作强度,却是要比一般研究所大不少的。 忙碌的时候每天熬到凌晨十一二点那都是家常便饭,忙的时候甚至得在实验室里打地铺都很正常。 但对于中低层的研究人员来说,这些都是值得的。 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所做出来的成果,能拿到的部分全都属于自己,更是因为在这里可以看到自己的梦想被实现的希望。 而对于徐川来说,这也是他在为国内的学术环境发展而做出的一些改变。 虽然还不大,但至少已经在有限的范围内做出一定的改变了。 希望这是一颗星星之火,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燎原燃起。 ....... ps:晚点还有一章,不过不确定时间,大家可以早上起来看,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