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修复,也是两万多吨的大家伙。” “唉.....俄罗斯的太平洋舰队已经没了,黑海舰队太弱小,波罗的海舰队根本出不去。只有摩尔曼斯克的北方舰队有几条大舰。但都比不上这三条。” “快看,快看,西面又出现几条巨舰。也挂着中国海军旗帜。上帝啊,中国海军在北海怎么有这么大的舰队?” “是英国的‘竞技神’号和‘反击’号,还有法国‘诺曼底’号。可它们为什么挂中国海军旗帜?” “完了,看来传闻是真的。英法德都将大批最新型战舰出售给中国,这些可都是两三万吨的主力舰,航速超过三十节。” 客轮甲板上的惊呼和哀叹此起彼伏,卡巴耶娃刚刚出发就遭受重击。她满以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会感动上帝,能鼓舞自己在战场上为丈夫复仇,创造奇迹。 可在大海上面对艨艟巨舰的厚甲重炮,个人的渺小和无力让卡巴耶娃倍感沮丧——俄罗斯的对手不是手持长矛大刀的野蛮人,其装备之精良属于世界一流。 第71章 一个斯拉夫女人要去中国 两三万吨的巨舰在海面以三十节高速航行,掀起的波涛在几海里外都能感受到。 卡巴耶娃望着几条试航巨舰远离,她所在的客轮在不久后便被传开的尾迹波浪推的上下起伏。 客轮甲板上的人们或沉默或激愤,不一而足。欧洲和亚洲相隔遥远,普通平民心目中的固有印象让他们难以接受中国拥有强大舰队的事实。 卡巴耶娃不懂时政,也不懂军事,她心事重重的回到自己的舱室,发热的头脑被强制冷静。 翻了几页普希金诗集,心绪没能平复;望望舷窗外辽阔海天,反而愈加寂寥;思考前途和命运,颓然无力。 卡巴耶娃猛然意识到自己就是个高中地理老师,并不适合当情报员。 沙俄军方送来丈夫战死沙场的消息,她痛不欲生,哭了几夜后决定复仇,根本没考虑自己适不适合,就想去前线战斗。 哪怕死亡也是殉情的浪漫,或许能在历史上留下些名声。 但现实太冷漠了,没给女老师一场凄美的人生结局。契卡把她送出的过程也太草率,就是谈话、鼓励、给钱、送上路,完全是应付差事。 旅途遇见的中国巨舰犹如惊鸿一瞥,也是当头棒喝——若是舰体上的大口径重炮轰一发过来,谁能知道可怜女人的一生? 从圣彼得堡出发,卡巴耶娃在一周后抵达伦敦。她要在此换乘前往美国的客轮。路线规划是契卡的人帮忙设计的,她本人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年头出门不容易,漂亮的孤身女子踏足异国,更是犹如行走在虎穴狼巢。 她拎着单薄的行李箱下船,手里捏着一份旅游指南,离开熙熙攘攘的码头,忐忑而小心的应对伦敦城内形形色色的流氓、警察、乞丐和小偷。 幸好契卡给的旅途经费不少,她住进一家不错的酒店,随后准备去美国驻伦敦大使馆办理签证。可在入住的当天...... “女士,你为什么要在此刻去美国?” 酒店经理是个留小胡子的英国老头,穿燕尾服,一板一眼。当问清卡巴耶娃的来历和目的地,他善意的摇头劝阻。 “现在的美国可是人间地狱,马可世军政府破坏宪法,屠杀民众,践踏民权,甚至有入侵加拿大的可能。” 英国老头拿出了《泰晤士报》,给卡巴耶娃读了几段最近的新闻。 无不是美国陷入水深火热,军警肆意横行,经济陷于崩溃,民众疯狂出逃,字里行间像描绘末日一般。 这话语间明明是叹息,可卡巴耶娃却从英国老头口中听出一股得意的劲头——仿佛上帝开眼,不孝子终于得报应,老父亲心怀大慰。 “女士,像您这样年轻貌美又优雅博学的人儿,为什么不留在英国?我可以为您介绍几位伦敦绅士,一定能慰藉您饱受创伤的内心。” 卡巴耶娃婉拒了酒店经理的好意,但拿了十来份报纸回房间细读。圣彼得堡太蔽塞,局势又乱糟糟,叫人根本不清楚其他国家的情况。 英国报纸么,对美国没啥好话,反正阴间的词怎么写,它们就怎么报。英媒正在为战争做宣传,有种北美奴隶主马上要横行世界,大英必须予以阻止的架势。 但从字里行间的少数干货可以看出,马可世的军政府确实对其国内进行了强势镇压,并且掌握了宣传工具正大肆散布中英联合对付美国的威胁。 美国各州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