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 刘备所在。 他早期绝不是一个乐于学习经史子集者。 从没有得到成体系的教导。 在卢植处曾经做过弟子,但只是记名,大半时间都在结交豪杰。 然而在闻人升处,他却是忍住了心中建功立业的躁动。 原因很简单,他正如自己的祖先刘邦一样,发现这和儒生之学不同,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效果。 粮草日丰,兵力日众。 土地日多,民心日盛。 这让刘备很是震动。 所以他竟然忍住了,一直在这里跟随学习。 而且他的智商绝对不低。 可以说曹操之下的将领,曹操不出,就没有几个能打过他的人。 然而他顶不住曹操,最后就是不行。 等到后来有了法正,他就在汉中一战成功击退曹操,取得第一次翻身胜利。 无奈坚持不住,不能重走刘邦路,汉中王变成蜀中王。 他认真学习闻人升的经营手段。 从粮草到商业,从商业到练兵。 越学越是吃惊,越学越是感到闻人升的博大精深,深不可测,测不到底。 总之整整10个月,当同龄人都开始在刷黄巾,建功立业时,讨要封赏时,他竟然克制住了自己的想法,认真学了一肚子学问。 学到最后,第一次黄巾之乱也结束了。 这时,他终于决定去投靠自己以前好友公孙瓒。 公孙瓒此时因为讨伐张纯等叛贼有功,升为中郎将,封为都亭侯 公孙瓒向刘备发来书信,表他为平原县令。 刘备决定出山。 他也实在忍耐不住了。 能忍耐十个月已经很不错了。 看着别人在外面建功立业,自己只在山中憋着干活,虽然不是蹉跎岁月,也是心痒难耐。 于是他上前拜见闻人升,请求离山。 闻人升自然不会留他的。 就是曹操都用不了刘备,何况是闻人升? 能让对方在这里待上十个月,就是闻人升本身的本事够大了。 而且闻人升还特意送了刘备送了美酒百坛,作为军资,还有粮草千石,总是还有部分人愿意跟着刘备。 大约有300人。 这300人,可和以前刘备招募的士兵不同,都是精明强干,属于下层军官的资质。 闻人升临走前送行,告诉他一句:“无论身在天边,都要善待百姓,天下之事,唯独百姓最是无辜,他们辛苦生产,不该遭难。” 刘备自然是一口答应了。 他本来就从没有屠城之事。 这是他在三国中名声最好的基础。 再怎么说人家虚伪,人家也没有屠过城市,灭过别人的族。 而闻人升放他出去,也是搅扰外面的局势,不让那些诸侯的目光早早盯着自己。 虽然也不用担心什么,但能降低难度还是要降低的。 至于刘备将来会不会成为对手? 除非他肯背叛自己的宗室属性,不然就不可能是闻人升的对手。 对方只学了点皮毛,用来对付其他诸侯还行。 用来对付闻人升就是螳臂当车。 甚至是送货上门。 送走刘备后,闻人升继续在山中发展。 此时汉朝还有力量,朝廷还有主力,刚刚平叛完的士兵还有战斗力。 主要是刘宏还没有祸害完,不过也快了。 刘宏189年就要挂了,谥号“灵帝”。也是有名的恶谥。 本来“通灵”、“灵气”,“钟灵毓秀”,都是好词,但这“灵”一放到帝王身上,大家就能直观感觉到不是好词。 大概是和“灵堂”类似了,总有些“你早死早好”的意思。 灵帝虽然看似荒唐,但他通过卖官鬻爵,虽然饮鸩止渴,但朝廷还有钱粮,能够支持主力征伐。 也知道抑止豪强,压抑世家,d锢之祸就是对付世家大族的。 他一完蛋,后上台的刘辩,刘协因为年幼,权臣当道,董卓一番折腾,朝廷权威荡然无存,朝廷主力面对诸侯没有了优势。 竟然发生了诸侯讨伐朝廷的闹剧。 这还玩什么? 现在还有5年时间,到那时,闻人升都能直接平推了。 只要练出5万精锐人马,就足够横扫天下了。 以他的指挥力,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于是闻人升先是花钱贿赂中常侍赵忠,购买了临近太行山的几个郡守。 主要是冀州区域的常山郡、中山郡、上d郡、清河郡…… 统共花了一亿多钱,中间进献美酒,还打了9折。 他将自己的学生安排在那里担当郡守。 他也给自己买了一个平难将军,主持整个太行山的剿匪之事。 刘宏根本就没心思管,只要不造反,不耽误他享乐就好。 此时的他,早就没有雄心壮志了。 虽然太行山濒临洛阳要害,直接俯视京畿,竟然也是无动于衷。 而有识之士却看到了闻人升所带来的潜在隐患。 其中被罢免在家的卢植就投书给京中好友道:“今太行有师,号太行山人者,其才胜张角百倍,其能胜张角百倍,其势虽不显,犹如潜龙在渊,一旦腾举,势不可挡。” 卢植只是罢免在家,听到传闻,看到一些事,就断定了闻人升将来必成大患。 可见文武全才不是说说的。 问题是卢植没几年就挂了,192年就要死了。 如今的他,人又老又没有官职,又得罪了宦官,这些话没人听。 反正闻人升没有造反,窝在山中就在山中。 朝廷还有更多更加麻烦的事。 比如帝位之争,比如宦官和外戚、士人的争斗,都是腹心之患,哪有人关心皮肤之疾? 刘宏为了平息黄巾,消耗很多,又加大了搜刮的力度,卖官鬻爵更加激烈。 他倒是明白,有钱的人肯定是世家豪门,不是穷头百姓。 然而也加税了。 历史记载,桓帝时加田税一次,一亩10钱,灵帝时又加田税一次,一亩又10钱。 所以农民负担一样增加。 这是上中下都得罪了一遍,不完蛋才怪。 好在大汉毕竟深入人心,认为汉是正统的人还是很多。 所以几十年内,不会直接被推翻。 而在这时,闻人升继续搜罗流民。 同时将周边郡县开始派驻自己的学生,接任当地的职位。 当然许多职位都是要花钱买的。 即便以闻人升之富有也是负担不起全部的。 但他可以靠着郡守名义,安插亲信。 接着就继续经营太行山,大概可以还能容纳100万人。 100万人就足够了,要知道后来曹操灭了袁绍之后,发现冀州还剩下30万户,就非常高兴,认为这果然是大州。 30万户一共才多少人,就算一户七人来算,也就二三百万人。 当然这其中肯定是有隐匿人口。 但30万户,是曹操可以直接征税、征兵的人口。 太行之牢固,是经过历史证明的,即便是以袁绍之强都打不动,更别说其他诸侯。 曹操并不比袁绍强多少,袁绍死后,还要多年时间,还要等待袁绍儿子们内乱,这才平定河北,根本没有摧枯拉朽的劲头。 可以说是勉强胜利。 这才导致后来征讨江南乏力,赤壁之败不是偶然。 曹操出兵十五万,对面也有兵马八万,而且有着水军的绝对优势。 并不是演义中的80万对五万那么悬殊。 灭江南没有水军优势是打不下来的。 参考后来元灭南宋,就是水军压过了南宋,才解决的。 何况闻人升的山寨建的非常牢固。 当然,山中根据地的弊端也是有的。 那就是闻人升内部调度迟缓。 为此,闻人升在山中修建木制轨道。 一边种树,一边砍树,种下多少就砍下多少。 在山中开垦,他当然知道要保持水土树木,不然的话就等着山洪爆发。 通过木轨进行运输,其实木轨道在秦朝是已经有过。 不过秦灭后,后来人又放弃了这一技术。 因为维护困难。 更换木头是很费力的。 木轨建设自然缓慢,一时半会是建立不起来全部轨道的。 但可以先在临近山谷中建设,这样可以大大提升物资交换的速度。 当然了,这种建造肯定很迟缓。 山地发展,优劣突出。 容易防御,也难以出击。 每次出击,自己的粮草运输也是困难。 等于是小号的蜀国。 山谷内部商业运输,商业经济发展,也很困难。 难与互相交易。 所以说潜力有上限。 一旦和平之后,山区迅速会沦为经济竞争中的洼地,还是临海那些容易攻击,难以防御之地,更容易发展经济。 这就是有利有弊,只看天时。 这也是为什么最后张燕选择投靠曹操的原因。 他对山地的优劣有清醒认识。 可以抗拒一时,不能抗拒一世。 这个认识领先了蜀国数十年。 但是对于闻人升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凭借他的微细操作,太行山区提供的资源足够了。 ………… 只是闷头发展,朝廷无暇顾及,给了封号,但仍然会有外敌。 冀州清河郡,也就是郡守被闻人升花钱买下的。 有个清河崔氏。 之前他们就看上了闻人升的酿酒之业。 曾经几次三番想要谋取技术。 结果都没有得逞。 闻人升可是知道怎么防范间谍的。 各种手段,各种内部教育,都有。 对付古代人的间谍手段,还不是轻而易举。 一个是个人间谍行为,一个是体系防御,个人如何与体系对抗? 闻人升建立的防备间谍行为,基本是将现代手段因地制宜处理一遍。 首先是内部教育,接着就是建立保甲,人人入册。 陌生人进入就要登记,发现陌生人就报告当地保长。 层层上报。 其实商鞅就搞过,结果作茧自缚,最后自己想逃都逃不掉了。 仔细看看他的变法内容,就知道是大一统王朝极端压制民众的典型,也难怪深入了解他的人,都不会认为他是啥好人了…… 但他的手段的确防备间谍很容易。 尤其是现在是封建小农社会,流动人口极少。 只有专门的商业部门才有流动。 其他人都是常年不动的,有陌生人来很容易发现。 因此清河崔氏,一直没有得逞。 反而折掉很多人手。 这一日晚上。 崔家庄园里,一间书房里。 “这太行山人,野心勃勃,阴谋造反,我们就在其腹地,首当其冲,要早做打算。”崔家家主忧心忡忡道。 垂涎酒业只是引子。 等到后来发现对方的强悍后,他们就担心起来了。 “我曾经询问过几个游商,他们都说太行山人势力庞大,有精兵两万,这如何是我们可以招惹的?莫要再打他们酒坊的主意了,只要我们还有这十多万亩良田,子弟绵延不绝,何愁家望堕.落?”家中的老太公摇头道。 众人也是纷纷点头。 他们毕竟是地主,是读书人,是士族,还不是资本家。 还没有被利润绑架。 就像糜竺虽然是徐州首富,陈登家族也没有折腾他们。 因为两者不在一个竞争层次上,前者产业利润虽然高,却只是地位中下等的商户出任官僚,得不到高位。 后者则是靠名望和土地,代代积累人才,代代经营名望,能出任州郡朝廷的高官,代代保住家世。 闻人升又没有动他们的土地,他们感受不到切肤之痛,自然不想和这种割据一方的野心家为敌。 相反,尽量缓和关系,等到万一的时候,看风向来决定是否投靠,才是上策。 就像他们以后在袁绍和曹操之间选择一样。 家主摇头道:“老太公,您先去休息吧。” 送走了老太公,他就对众人道:“你们不懂,我曾经深入看过这个太行山人的手段,他是来者不拒,人人皆教之。” 有人却是惊喜道:“那不是和孔子类似吗,有教无类。” “唉,可他教授了那些泥腿子们该如何经营,该如何做工,若是我们庄园中的百姓也学了他那一套,必然不会在我们土地上耕种,会纷纷去他那里,这是挖我们的根基。”家主叹气道。 “家主过虑了,我早听说他们的租子也有三成之多,而且是山地,我们崔家为人厚道,只要四成租子,而且都是好地,根本不担心没人来租用。”有人摇头道。 “你们啊,鼠目寸光,不足与谋。”家主生气了。 很显然,这些人都被黄巾搞怕了,不想再惹来动乱。 闻人升既然没有找他们的麻烦,他们干嘛要多事? 好好经营名望,等到太平时再出去做官不好吗? 他们却不知道,按照闻人升的做法,不出30年,做官就会卷死了。 再像现在这样,人为炮制几个孝顺之事,然后吹捧一下,就举孝廉,当高官,根本不可能了。 汉代早就有歌谣讽刺这事: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