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鸢:行川,你到底是从哪里知道的这么多经验啊? 诸葛行川:有的是亲身经历,有的是从史书中得到的。 苏小鸢:史书? 诸葛行川:对啊。 苏小鸢:你给我讲讲,你在历史中学到的东西吧。 诸葛行川:嗯,好吧。我平时喜欢看《资治通鉴》就分析这里的吧 苏小鸢:嗯嗯,洗耳恭听! 诸葛行川:首先我们看一段史料,该史料在唐纪第27卷。 在春天,正月十三这么个日子,唐玄宗宣了个旨。 就是要拔擢有才干,有见识的京城官员,去做都督和地方刺史。 然后呢,再去选择那些地方上成绩好的官员,到京城里做官。 让官员的下放和到京城中做官,都能够保持一个均衡。 然后这个事情要成为“恒式”,一直做下去。 -- 以上是圣旨内容,在原书中就一句话。 乍一看,这个做法可能会被许多读者忽略。 就是鸿篇巨著里的一件小事吧。 但是其中蕴藏了许多谋略。 一个皇帝的圣旨,它都不是白发布的。 首先,他做了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用的得心应手的、信任的人派出去。 唐玄宗让这些人,成为有实实在在权力的地方官,去遍布全国。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就是让自己的权力脉络,伸的比较远。 其实在现在的职场里面,很多领导阶层也用了这个方法,但是并没有去说出来。 现在很多大企业的项目经理,你去深挖他的背景,他可能是之前的总裁秘书一类。 他会在核心领导中获得了比较深的信赖之后,再去各个部门做这个部门的负责人。 总裁利用这样的人,去放到下面,就可以提高自己对全局的控制能力。 不然的话,一个下面部门的领导,在自己内部成立小团体怎么办? 虽然从上面下放的,也不能说就完全避免小团体这个事, 但是概率要小得多了。 因为这种事它需要一定时间。 其次,他这个圣旨的好处是什么呢? 让下面在底层奋斗的人上来。 比如说,一个人上来了,那么其他在底层奋斗的人,看到了, 哦,原来的老王,他奋斗果然有用,你看他就得到了重用,上中枢去了。 那么底下的人就很容易被激励, 他们会觉得把公司的工作做好,是有希望被提拔的,领导是看得见你的付出的。 激励作用非常大。 你提拔了一个人,可以说能给10个人甚至更多人以希望,这个效果非常明显。 另外,底层上来的人,他非常接地气,能看到别人在顶端看不到的问题。 比如说一个餐厅,老板在什么样,老板不在又什么样, 所以很多店黄了都不知道怎么黄的。 但是底层上来的人,他能非常清楚,底下一些人的一些做法。 更容易让掌权者明白下面的问题,也能发掘出真正前沿的需要。 可以说唐玄宗这个圣旨,他给我们的启发有很多。 怎么说呢,可能我们站在后来人的角度去看历史的故事,会指点江山,会觉得谁谁谁很傻。 但实际上,我认为历史上谁都不傻。 唐玄宗这个人才调动的圣旨,在《资治通鉴》里面,它就一句话,一带而过。 但是在这个上届权斗赢家那里,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所以我们好好研究历史上的一些细节,真的能学到很多。 另外一个,把地方上有能力的人提上来,可以说是当务之急。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个人,他从草根底层开始做起,一直做到当权者能看到他了,其实非常非常不容易。 它比某某在某个较高的位置上,做成了个多大的项目要难得多。 最初的每个人,就像大海里真的捞出一根针一样。 那这么有能力的人,你放任他在底下呆着,放心么? 他既然具有这种大浪淘沙的能力,一直在底下,也不会是个闲人。 他很有可能会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 就是他通过一些社交方式,这底下一定层面,或者数量上,都是他的人了。 那就会很容易在一些关键时刻,比如说他受委屈了的时候,煽动情绪。 这就很麻烦,给他提上来,让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没有被浪费, 他也会衡量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那么对于唐玄宗来说,这些地方官、刺史就是他必须要提到京城的人。 再一个,就是唐玄宗这道圣旨隐藏的一个内容。 他没有去说,但是也体现在了这个智慧里面。 就是说,接班人,要通岗。 说白了,什么都会,什么都懂,这样人才能用的起来。 现在再来看这道圣旨,明面上就是一个,选拔地方的上来,京城的下到地方。 实际上他就完成了,延长对地方的核心控制, 避免了有能力的人在下面搞动作, 增强了下面人的工作积极性,知道最后决定升迁的人是谁, 及时发现前沿、细微之处存在的问题和真正需求。 然后把有能耐占山头的人,拿到自己跟前, 真正了解最前沿和细微的地方存在的问题, 能用的人,要什么都会。 其实历史上一句话可能就是一个人的一生, 那在这里面值得挖掘的东西,只要有一件,我们用上了,就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