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婢女端来的几样零食中,有一盘在此时竟是从没见过的样子——金色的絮状物,散发出香料和油脂的香气。 这就是许盈让人做出来的肉松。 当初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征服广大地区,作为军粮的有奶粉和肉松,许盈在研究奶粉的时候自然想到了肉松...但一开始他并没有生产肉松的意思。 此时的一些肉食可以用腊脯的手法保存,肉松的优势在于能够做到比腊脯更方便携带,更小的单位体积内更大的热量。做军粮当然很好,但其他方面对于熏肉、腌肉就没有优势了。 之所以有这方面的想法,起因是去年鱼塘收获之后,那么好的鱼却卖不上什么价钱,心里觉得有点儿可惜,便想要不要深加工一番。 此时庄园里挖鱼塘不是什么稀罕事,庄园主们对鱼塘的产量也有了相当的认识,知道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意。但在南方,鱼塘的收益很一般,因为南方别的不多,就是湖泽遍布!在鱼多的时候,就算是普通老百姓也有吃不完的鱼! 这种情况下,鱼能卖出价钱就怪了! 对于老百姓来说,只有难以吃到鱼的冬天和早春,鱼才会很贵。但这也除开了鱼干!对于南方百姓来说,恐怕没有比鱼干更贱的食物了! 《世说新语》里收录了许多南方朝廷的名士轶事,其中为了体现清廉,常见的就是家里菜色很少,荤菜只见鱼干。而为了体现孝顺,则是给母亲吃鲜鱼,自己吃鱼干。 别的肉类制成腊脯,价钱往往比鲜肉还高,唯独鱼肉不同! 许盈就想到了可以将鱼肉加工成肉松,味道会比鱼干好很多,再好好包装一番,不愁卖不上价钱。 许盈上辈子还挺喜欢吃肉松的,也曾经尝试过自制,虽然自制不是很成功,但至少因此知道了制作的过程。 其实肉松也有好多种,就不说那些繁多的种类,只单纯从视觉上看,就有粉末状的,以及絮丝状的,许盈爱吃的是后一种。 选取一些骨头容易取出的大鱼,切块、取 出主骨,腌渍入味、又用佐料去腥,再上大锅蒸熟(相比较其他肉,鱼肉佷容易散碎,所以只需要蒸一下就好)。蒸熟之后的鱼肉弄碎,再在大锅中用素油翻炒。 此时常见的素油其实就是麻油。 炒制的过程中需要加入糖、各种配料(以香料为主),随着鱼肉中的水分慢慢蒸发,剩下的就是金色絮丝状物了,和许盈上辈子喜欢吃的肉松一般无二。 他不太喜欢肉粉松那种口感,还是喜欢这种柔软蓬松的肉松。 肉松制作出来之后,许盈最开始的想法是作为一种保存食品售卖,就和腊肉差不多,主打的是容易保存、味道好。但经过思考,他放弃了这个念头...保存食品哪有零食好卖啊!一开始概念的不同,很有可能导致产品的定位完全不同! 这主要是受甜脆脯、五味脯这些此时流行零食的启发。 一般主打保存的腊脯,用的肉再好、风味再佳,售价都不如同等重量的甜脆脯、五味脯——五味脯是一种比甜脆脯国民度更高的零食,在这个时代的小朋友童年回忆里,约等于辣条+快乐水+薯片+巧克力...是全无敌一样的存在。 从口味和方便食用的角度来说,肉松也确实有向零食靠拢的潜力! 所以许盈让人重新设计了肉松的包装,采用了大包装套小包装的形式,外面的大包装和奶粉差不多,都是厚纸袋,前面印着图画和品名,后面则有保质期之类的信息。里面的小包装也是纸质的,只不过用了更普通的纸,只是韧性比写字的纸强许多(成本能够节省一点点,做生意就是这样,得处处节约)。 小包装上的图案就很简单了,只有一面有一个圆形印章一样的图画,中间是竖写的‘东塘肉松’四个字,环绕着这四个字的是花枝缠绕的满满的圆。 虽说是小包装,里面的分量也不算少,大约有一百克左右...这也算是顺应时下的风格。此时可不流行分量少少!一样东西卖的贵是一回事,分量却往往是很多的。 一大袋里面装有十包,这就是一公斤了! 想来,无法缠住家里大人买一整袋回去的孩子,还能去买小包... 秋天的鱼往往又大又肥,此时正是制作肉松的好时节,制作肉松的作 坊刚刚大批量生产了许多鱼肉肉松。卖的非常顺利!那些买了东塘庄园‘彭泽秋’葡萄酒和蔗糖的商贾,在尝试了一番之后都认为这种喷香可口的‘小零食’一定会很好卖,所以都贩了不少。 事实上,很多不打算贩售肉松的行商也买了一些...他们只是觉得易于保存、方便食用、味道好、能饱肚,这恰似为他们这些常常需要风餐露宿的行商准备的一般! 这件事是吴轲的舅舅郭虎经手操办的,所以他挺清楚的。 许盈听吴轲说起肉松,却不是很满意,想了想道:“得想个法子让更多人知道肉松...” 作为一种‘新兴零食’,肉松的国民度太低了...虽然硬拼实力肉松也不虚,但一种知名食物的名气往往需要几十上百年积累,这还是顺利的,他可不想等那么久! 这件事本身并不复杂,更难不倒许盈,考虑了一下之后许盈很快就笑了——他想到了一个主意。 第98章 许盈对怎么带货,多多少少也是见识过的...上辈子卖肉松饼的主播多了去了,就算是他不想知道,也会有所耳闻。此时卖点儿肉松,自然一点儿难度都没有。 说到卖肉松,他首先想到的经典案例就是‘鲈鱼脍、莼菜羹’。其实在很早以前,鲈鱼脍、莼菜羹就是吴中非常出名的美食了,但话说回来,华夏历史上出名的美食还少么?但历史的长河滔滔流过,对于后人来说,除非是对此感兴趣的人特意去了解,不然大抵是不知道曾经的‘名吃’的。 鲈鱼脍、莼菜羹之所以脱颖而出,让受过教育的普通人都能耳熟能详,是因为张季鹰的一个典故...见秋风起,以思念家乡吴中的鲈鱼脍、莼菜羹为名,辞官归乡了。 莼鲈之思,这是一个好故事。从名士风度的角度来看,富贵名利近在眼前而不取,而是从心所欲,两袖清风归故乡。以此时的世情来看,这是令人心向往之的一种气度!而从实际利益的角度出发,这也是令人赞叹的操作。 事实上,莼菜羹和鲈鱼脍很有可能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当时张季鹰在洛阳为官,但洛阳的风向已然不对。他是一个见机很快、很知道保全自身的人,这个时候辞官也不过是顺势而为。果不其然,不久之后洛阳大乱,朝堂上的官员也不一定保全。那个时候不少认识张季鹰的官员就感叹,还是他有先见之明。 当然,也不见得是先见之明,毕竟洛阳时局之下的暗流涌动,这些人多多少少都能察觉。之所以不能如张季鹰一般洒脱,只能说是富贵名利太诱人了。很多人都在赌,赌洛阳不会那么糟糕,真就让局面无法挽回。赌当官的不会那么惨,多少能安然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