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7章 无解难题
以清军目前的兵力规模、装备水平和作战经验来看,在东北亚地区其实已经算是准一流的实力,即便是对上明军主力也丝毫不怵,但怎奈遇到海汉这个从天而降的难缠对手,不管如何行动总是处处受制,皇太极也只能感叹流年不利。 皇太极其实也曾召集文武大臣集思广益,商讨如何才能应对海汉。大臣们倒是想了不少法子,但最终都有一个问题无法解决——如何才能消除海汉在海上的优势。 在清国君臣看来,海汉军能在战场上一直占据优势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武器、战术、兵力这些显而易见的方面,而是强大的海运能力和武装舰队所来带的制海权。海汉军可以在任何时间向辽东半岛漫长海岸线上的任何一个地点投送数以千计的武装部队,达成作战目的之后又能迅速从海上撤离,让清军根本无从部署有效的防御手段,反而会很容易陷入到无休止的治安袭扰战当中——就如眼下清国统治区所面临的这种状况一样。 清军想要改变被动的颓势,这个问题必须要首先解决,但没人能拿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虽然当初叛逃到辽东的大明水师还有不少人如今仍在军中服役,但苦于没有用武之地。在被海汉舰队扫荡了两年多之后,如今清国统治区的海岸线上连舢舨都看不到一艘,造船的地方更是全部都被捣毁殆尽,根本就看不到水师复兴的希望。 当然清国也可以尝试在内河上游地段建立秘密造船厂,但还是会存在别的问题,辽东半岛海岸附近的河流基本都不具备太好的通航能力,造点打渔渡河的小船也就罢了,想建造体积庞大的战船就比较困难了,而且造船厂因为所需人员物资较多,也极为容易暴露位置,一旦被海汉人发现就会找上门来捣毁一切——这也是之前已经发生过且没能找到化解办法的状况。 此次清军渡江所使用的船只,便都是在叆河上游江段秘密建造的成果,虽然瞒过了海汉和朝鲜的侦察,但这些船的排水量普遍偏小,船体结构也为了赶工而没有作专门的加固,并不适合作为战船使用,甚至都不适宜出海航行,只能用来在内河航段承担短途的客货运任务。 这些小船自然无法用来与海汉的武装舰队对抗,所以在海汉舰队进入鸭绿江之后,清军方面便将这些小船全部调到了叆河上游隐藏起来,直到海汉舰队主动退走之后才重新投入使用。这样做当然无法彻底掌控鸭绿江上的通航权,清军的作战计划仍存在着极大的隐患,而当下海汉舰队在辽东半岛频频出击的消息,更是让清军在朝鲜的行动蒙上了一层阴影,天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再杀回鸭绿江,截断清军的后路。 皇太极担心的倒不是清军的退路,大不了就往北方的鸭绿江上游撤,海汉舰队终究不能一直逆流而上。但清军要想在朝鲜持续作战,来自后方的补给就必须得跨越鸭绿江完成运输,如果为了保障运输线而将渡江点迁往北边,那么运输路程就得再延长若干,而运输效率则将进一步下降,这对于清军来说势必会大大拖慢南下的速度,进而影响到整个作战计划的实施。 这次皇太极在龙川城中召开作战会议,众将也还是没能对当下的局势商量出一个靠谱的应对方案。最终只能先下令让国内将近海村镇的人口尽快迁往内陆安置,以此来避免被海汉军掳走的命运。至于守军也要尽量避免与海汉军正面交战,以保存实力为首要目标。 当然了,以皇太极为代表的清国高层也并不认为这种手段就能有效阻止海汉在辽东的掳掠行动,他们也很清楚要完成大量人口的迁徙和安置,并不是像下达命令这么轻松,等这道命令传达到地方上的时候,海汉人说不定已经从地图上抹去了这些村镇的名字。 “我们必须要知道海汉人是不是真的跟朝鲜闹翻了!”皇太极目前能够有条件实现的目标大概也只有这一个了,虽然之前在义州收买的朝鲜官员突然失去了联系,但随着入朝以来攻陷的地方增加,也有一些地方官员成为了清军的俘虏,而海汉与朝鲜之间的实际关系,也能从这些朝鲜官员口中打探到些许。 如果是真闹翻了,那对于清军当然是极大的利好消息,可以放心大胆地继续向南推进。但如果其中有猫腻,清军就必须得小心这两国合谋给自己布局了。 两日之后,清军攻下了宣川,这也是其进入朝鲜之后占领的第四座小城。虽说过程还算顺利,但所有人都已经意识到行动进度要比前三天缓慢了很多。这一方面是因为宣川这里集结了从龙川、盐州、铁山退下来的朝鲜部队,抵抗力度要比前面几处大了不少,另一方面是宣川坐落于山区,地势比较崎岖,清国大军难以完全铺开攻势,使得其战斗力也大打折扣。 在攻克宣川之后,清军从俘虏口中得到了一个与海汉相关的重要信息——朝鲜国在大同江畔划给了海汉一块地皮,准许其在当地修建军港并驻防部队。但让清军高层感到庆幸的是,这处所在据说是一个荒僻之地,海汉人即便得到了这块地皮,一时半会应该也建不出如旅顺口那种规模的军港。 但至于最关键的信息,海汉是否已经与朝鲜分道扬镳,在这里却依然没有得到更准确可信的答案。毕竟因为这里的地方官员所能接触到的消息层面有限,而海汉人从鸭绿江撤走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向地方上打过招呼。最靠近边境的龙川对清军的来袭几乎毫无防备,一部分原因便是并未得到来自鸭绿江上游区域的及时预警,以至于朝鲜人还以为有海汉舰队在江上充当屏障,完全没想过清军能突然打到家门口来。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铁山和宣川附近的外海不远处,便是大明东江镇军民曾经借住了很长时间的皮岛,而这两处朝鲜城镇在过去也是常年承担着给东江镇提供物资补给的任务。东江镇的人马去年迁去金州之后,这两地的百姓负担也大为减轻,但可惜好日子还没过上几天,便被清军打进来了。 满人与东江镇兵马交手多年,哪怕早就知道对手已经投靠海汉迁去金州,但还是对其过去的驻地不太放心。为了确保近处不会有敌军埋伏,清军还专门征用了这附近朝鲜渔民的小渔船,前往皮岛和和附近的身弥岛进行侦察,确认了这些地方都已经变成了无人岛,将领们才稍稍放下心来。 而这个时候北方边境接连失陷的消息,还并未传到汉城,不过在大同江岸的新驻防地,钱天敦已经得到来自前方侦察部队的电台报告,确认清军主力已经抵达宣川。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我们在这里讨论应战策略的时候,宣川应该已经失陷,清军可能已经在向着下一个目标定州进军了。” 钱天敦语气平静地说明前线战况,手中提着的茶壶略微倾斜,给坐在对面的金尚宪沏了一杯热茶。自海汉宣布将部队撤出鸭绿江流域以来,金尚宪便从汉城赶来这里守着了,一方面是要确保海汉人不会彻底抛弃朝鲜,另一方面则是指望消息灵通的海汉人能更快地向本国提供前线的交战消息。 但到目前为止,金尚宪每天从钱天敦这里得到的全是坏消息,朝鲜北部各处城镇几乎没有清军一合之敌,甚至连拖延一下清军的推进速度都很困难。一定要说有什么好消息,那大概就是清军为了追求推进速度,行军路线还是选择了紧邻海岸线的狭窄平原地带,而面积更为广袤的内陆山区暂时还没有受到军事打击。 金尚宪此时听到这样的坏消息已经没有什么气急败坏的反应了,但脸上不免还是露出了苦笑。这样的败退速度比他预计的更快、更惨,而等这些消息传回汉城之后,想必崔鸣吉之流就又会有机会跳到台前来鼓吹“和谈保国”那一套理论了。 “难道贵国的舰队就不能给他们制造一点麻烦吗?哪怕只是稍稍拖延一下他们的行军速度也好!”金尚宪已经不是第一次提出类似这样的要求,虽然每次都被钱天敦推掉,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反复劝说让海汉人改变主意。 “时候未到。”钱天敦答复金尚宪的台词也还是老话重提:“我们希望在清军主力抵达大同江一线之后再展开行动。到时候清军在贵国境内的战线长度已经超过四百里,有大把的漏洞可抓,我们也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得最大的战果,比现在就去跟士气正旺的清军拼命要划算得多。” “可是……清军在我国境内一日,百姓便多受一日之苦啊!”金尚宪争辩道。 钱天敦看了他一眼,笑了笑道:“但迟一天动手,也就多一天的准备时间,多一分战胜清军的可能。我相信贵国想要的结果并不只是把入侵的清军挡在平安道,而要把他们赶出去,让他们得到足够深刻的教训,放弃再次入侵贵国的打算……如果要达成这样的目的,眼下的隐忍都是必须的。” 金尚宪心道我还信你就是真傻了,先前说得好好的会把清军挡在鸭绿江,结果一声不吭就把舰队撤走让清军兵不血刃地渡江进了朝鲜,现在说什么时机未到,极有可能也是搪塞自己而已。但他又不敢翻脸质疑钱天敦的说法,毕竟现在战局走势对于朝鲜而言是极端不利,如果海汉人真的不再插手,照清军这推进速度,朝鲜都未必能够撑过这个夏天。所以即便金尚宪心里对钱天敦颇有微辞,但表面上还是得作出一副友善谦恭的姿态,继续请求海汉给予帮助。 钱天敦当然能感受到金尚宪那种隐藏不住的怨气,不过当下这种状况,一切都要以海汉的利益为先,朝鲜现阶段只能先作为牺牲品来吸引清军火力,就算朝鲜朝野怨气再大,海汉军也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去与清军正面对决。 “该讲的话,我早就讲完了。既然金大人这么关切前线战况,那我就再说一次,贵国要保住国祚,除了三军用命,尽量拖住清军南下的脚步,还有就是加紧本地的施工进度。只有这个地方投入使用之后,我军才能更好地守住大同江这道天堑,能不能挡住清军的攻势,就看这里的工程进展了!” 钱天敦反复强调这处军事基地的重要性,目的也是要让朝鲜倾尽全力来加紧施工,让海汉军届时能够依托这处基地建立防线,把清军挡在大同江以北。 朝鲜国一开始只答应派来数百工匠和三千民夫协助海汉施工,但在清军入侵之后,心急火燎的朝鲜人意识到海汉的军事基地可能将会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当下便让附近的平壤等地加派民夫赶来这里施工。而随着清军一路南下,金尚宪已经下令让整个平安南道都尽全力征募民夫,尽快赶到大同江口参与工程。按照工地上的统计,目前已经有从辽东运来的汉人难民三千余人和附近赶来的朝鲜民夫四千余人参与到工程兴建当中,而尚在征募中和赶来途中的朝鲜民夫至少还有四千人以上,工地上的劳工有望在近日就破万。 为此海汉专门提前从山东、辽东两处殖民地运来了大批劳动工具,以确保工程能够顺利进行。至于后勤物资的供应,则是由朝鲜方面提供。平壤城为此已经开启了官仓,向大同江口运送了六十多船共计十五万斤零食,对于并不富裕的地方官府来说,这也算是下了血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