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现在,王平安对自己的原身算是有了大致的印象,理想主义,为人正派,这在古代怕是个标准的君子,而他的思想就没有那么远大了,如果可以他只想他和自己在乎的人过得好就行。 至于说治国平天下,那是读书人的事,改造世界,那就是穿越者的事,跟他一个知县的儿子有什么干系。 “好了,你闹也闹了,先生还等着你弄。” “今天非去不可吗?” 李谭看了眼窗外,估计了时间,最后点头道:“非去不可!” “那走吧!” 王平安执拗不过,转念一想,又觉得迟早得走这么一遭,也就在半推半就之下跟着李谭走了。 走在路上的时候,王平安还不忘打探消息,“老师找我可是有什么事要交代?” 李谭闻言笑了笑,打趣道:“这时候才想起老师来,要我说老师最心疼的弟子就是你了,最没良心也是你。” 王平安挠了挠头,十分不解,怎么什么锅都要他背。 “你可别觉得冤枉,前些日子老师病居在家,所有同窗都前来看望,唯独不见你来,今日老师讲学,你又不来,还派我去探望你一番,你且说你是不是没良心?” 王平安一时语塞,他竟找不出反驳的话来,也罢,虱子多了不怕痒。 很快,在李谭的陪同下,王平安来到了仙居书院。 “别愣着了,老师还等着咱们呢!” 王平安跟随着李谭穿过了书院的大堂,那里挂着历代贤者的画像,每一幅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他们穿过曲折的回廊,听着远处传来的琅琅读书声,仿佛整个世界都被知识的海洋所包围。 来到一间雅致的竹屋前,李谭轻轻敲了敲门。门开后,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出现在他们面前,正是他们的老师,一位博学多才的宿儒。 “你们来了。”陈正见是李谭和王平安,也没有多说话,只是示意他们坐到指定的位置上。 明朝的书院大致分为两类,一种重授课,同于官学,另一种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而王平安所在的仙居书院则属于前者。 “好,咱们接着讲《春秋》桓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 王平安坐到位置上,不由得对身边的人好奇了起来,只因他惊觉这书院不仅有男弟子,竟还有女弟子。 他张大嘴巴,心中感慨,自己莫不是走错了片场,来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场景了。 这还不是最让王平安惊讶的,最不可思议的是,他在自己的左前方看到了那天骑马受伤时遇见的主仆二人。 那小姐在认真听先生讲学,丫鬟却是睁大了眼睛,同样不可思议地看着王平安,仿佛在说,你怎么也在这。 关于女学生的事,王平安也是后来才知道,二十年前有一个叫李清儿的奇女子,提出了很多在当时看来非常离经叛道的想法,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条就是女子也可以抛头露面,也可以读书。 回到学堂,王平安又又一次确认自己不是读书学八股文那块料子,虽本着对陈先生的尊重,强忍着困意才勉强没当场睡着,但是陈先生讲的什么,王平安就听不懂了。 在漫长的等待之中,王平安终于熬到了授课完毕。 “王兄,王兄,你来一趟!” 不知怎的,王平安一听到李谭的声音,就总觉得不会有好事发生。 “什么事?” 王平安走一半才发现不对劲,几乎所有学生在讲课后都留了下来。 这一看就是要搞事情的节奏,莫非“我”其实是个道貌岸然之徒,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他们现在要来审我? 这几日,王平安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凡事都要先预料到最坏的情况,好事不出门,出门没好事! “王兄,张二牛被冤枉一案你应当是知晓了,虽然令尊是本县的县令,但我们相信此事断然不会与王兄有何关联,现今吾等打算一同去县衙找朝廷讨个说法,王兄意下如何?” 李谭说完,整个屋子二十余人齐刷刷地看向王平安,这些人嘴上说不怀疑自己,但王平安觉得自己要是敢说个不字,县衙大门有没有事他不知道,自己的门牙怕是保不住了。 最可恨的是那个叫娟儿的丫鬟,一直在背后使坏,也不知跟别人说了什么,说完后王平安能明显地感受到这些人看自己的眼神越发不善。 但即使在这种强大的压迫之下,王平安觉得自己还是要据理力争一下的。 “这件事先生知道吗?” “哪里用得着打扰先生他老人家!” “我们就这般前去,是不是太草率了些?” 王平安本想再试着劝阻一番,他是真的不看好,但在众人严厉王平安这就是不想去。 “你就说你去还是不去?” “去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