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3章 卷五 大赵崩塌!
第773章 卷五 大赵崩塌! 有些话,他们其实也不好说。 张亮为什么会战死沙场? 如果说一开始他们不理解,那么这会儿,他们岂能还不明白? 很显然,这是李承乾和李二这对父子之间的默契,至于刘树义兄弟,不过是李承乾给李二干活收取的报酬罢了。 当然,这只是他们的理解。 毕竟信息不对等,对事态的认知存在差异也是正常的。 真要说起来,不管是李二还是李承乾,他们做的这些事儿,其实都有各自的目的。 而且,届时的天竺,必然已经划归了大明的国土,安全倒是没有那么太过担心。 只是李元景闻言,却是一言不发。 一直没说话的王玄策,此时却是笑道:“为什么要拒绝? 真要说伤到了谁,也许伤到大唐更比我大明多一些吧? 他这话倒是没说错,万俟璞估计就等着李元景犯迷糊。 “不提这事儿了,耿国公快到了吧?”权万纪倒是没在乎李元景的决定,而是突然问道。 大唐的藩王,宁愿不回去,也要驰援大明,这再大义上,我们就没输。 “随口说说罢了。”伊原峰笑了笑说道。 “犯迷糊?”伊原峰闻言,不屑地说道,“他倒是犯一个啊,估计万俟璞巴不得他犯呢。” “殿下其实不用担心。”顾建章闻言倒是笑道,“明王能有今日成就,必然是一个聪明人,断然不会因为这点儿琐事,便因小失大。 班师回朝的契苾何力倒是笑了笑,道:“这赵王倒也没有传言中的那么愚蠢嘛?这时候,他不管是留在原地,还是来日月山,都不合适。 “许敬宗那老匹夫倒是鸡贼得很,知道冯盎是陛下派来的人,反应就是不一样。” 可南下支援李承乾南征,这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原本还以为李元景会在这个时候归唐的众人,倒是都被震惊了一下。 “赵王这是要一条道走到黑啊!”杜楚客有些感慨地摇了摇头。 再说了,李承乾当年只身闯西北,不也闯出了这偌大的成就? 是得,重要么? 有了决议的李元景,效率还是很高的。 毕竟之前他的确是抱着坐山观虎斗的念头,想要渔翁得利,如今还想李承乾履行诺言,倒不是说他没那么厚的脸皮,关键是担心李承乾会翻脸。 说到冯盎,众人也是一脸的无奈。 不过如此一来,李元景这辈子怕是回不了大唐了。 好歹我们也有数千兵马,也算是去支援明王南下吧? 而且,他也不是讲牌面的人,相对来说,权万纪是这些人中,最务实的一人。 “现在的问题不是这个吧。”王仁祐摇了摇头,说道,“既然如今慕容顺复国了,且不管他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和目的,但表面上,吐谷浑的确复国了。 另一边,李元景这会儿就尴尬了。 也许,明王会从各方面限制殿下未来的发展。 这也是李元景为什么交接的这么干脆的原因。 很显然,他的这种行径触怒了李承乾,李承乾这才在没有任何知会的情况下,直接让万俟璞带着慕容顺彻底交接了当年的协议。 哪怕顾建章没有明言,但是李元景还是听懂了,未来,他就算去五部天竺发展了,估计也要重头再来。 野心这个玩意儿,是可以熏陶的。 真要说起来,要怪就怪他自己!” 而且,在如今这个节骨眼儿上,明王也需要盟友,说起来,只要殿下不损害大明的利益,明王其实都能接受的。 见李元景没吱声,顾建章突然说道:“殿下,要不我们南下直奔明王南征大营? 普西偌等人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是一愣。 一听顾建章这话,李元景倒是眼睛一亮,的确,日月山他不方便去,尤其是带着自己数千兵马,难免会引起误会。 比李元景将大赵王廷交给了李承乾,更让李二难以接受。 说着,杜楚客还看了权万纪一眼,那意思仿佛是在提醒权万纪,你瞅瞅,你们当初来的时候,许敬宗那老东西,可是动都没动啊? 权万纪倒是不以为意,笑道:“无妨,许郡守什么人,满长安都知道,和他计较,能把自己气死。” 这也算是一个法子,至少在现阶段来看,还是一个极大概率能成功的法子。 “那耿国公前来,我们要不要去迎接一下?”杜楚客也是一脸纠结地问道。 “胡闹!”普西偌闻言,连忙说道,“不管怎么说,他都是殿下的叔辈,岂能如此胡来?” 重要么? 这句话让众人都呆住了。 只是,随着政权的交割,这会儿的李元景尴尬了。 之前李承乾有意让他顶在冲突的正中间,结果这家伙阳奉阴违,将摊子交给叔孙海等人以后,自己倒是当起了甩手掌柜,看起了戏。 而且,慕容顺这人,难道真就愿意永远蛰伏于他人之下?” 倒不是说他背叛了李元景,说实话,当初能追随李元景走到今天,就不存在背叛不背叛了。 说起来,这都是他们无能,否则怎么可能会引来冯盎? “快到了,按照之前快马送来的消息,耿国公一行,今日晚间就能抵达洮河郡。”王仁祐当即说道,“听说我们那位郡守,已经做好了迎接耿国公的准备。” 万俟璞倒是没有多言,只是再次将消息传回日月山。 当然,要说是嫌弃,那也不至于。 唯有大明,才是他仕途的希望。 “王郡丞说得不错。”权万纪闻言也是点了点头,道,“慕容顺复国的原因和目的,的确不是我们该考虑的,如今,既然慕容顺复国了,那我们该考虑的便是两国邦交。 他其实和李元景也有着相同的心思。 这些年来,大赵王廷在军事一途上,那就是个废物,当年三千多兵马,现在倒是兵马多了一些,但也就仅仅六七千兵马的样子。 本就不觉得自己不如人的李元景,还真没将这个当成一回事儿。 “那便如此,先知会大明一声,不日,本王便率大军南下,驰援大明。”李元景长叹了一口气,这才说道。 对于他们的想法,权万纪其实也明白。 两日后,日月山。 对于许敬宗的为人,他太信得过了。 很明显,权万纪的意思就是想勾起慕容顺的野心,从而让李承乾竹篮打水一场空。 当然,同一时间,他们也将这个消息快马送给了李承乾。 还别说,也就南下驰援殿下,是他最合适的去处。” 大家玩的就是政治,一时的得失,真不重要。 作为大唐的西大门,这会儿,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如何与这位大唐的新朋友打交道?” 李承乾不可能会允许他带着数千兵马驰骋在五部天竺的。 而且,人家也还算聪明,至少在这件事儿上,人家没犯迷糊。” 别看普西偌言辞有些言重,可若是真发生了那等事儿,这话就不是这么说的了。 不管是面对大唐,还是面对大明,他都没有把握。 对他来说,能不打仗自然是最好的结果了。 真的,就这号人物,和他较真,自己早晚得气死。 这不是他该管的事情。 “只是之前我们和大明的约定没有做好,大明……”李元景还是有些担心的。 说到底,要不是他们折腾,大唐也不可能丢这么大的人,说起来,他们还是有些负罪感的。 当然,顾建章这其实也是在为自己做准备,他不愿意随李元景去五部天竺重头再来,可作为李元景的旧臣,要是不给李元景打个预防针,到时候他很难留下来。 很快,众人相视一笑,也就同意了下来。 他很清楚,大唐他是回不去了,就算回去,也是前途无亮了。 他们其实都明白,李元景这么干,最伤的还是李二。 要是在当时,李元景胆敢拒绝,万俟璞也许就会用武力来交接这一切,这一点儿,李元景其实也清楚。 顾建章也不想和李元景之间,因为此事儿有什么嫌隙。 “那此番怎么办?让他过去?”伊原锡问了一句。 这事儿,说到底,对我大明而言,其实是没有伤害的。 甚至,林将军麾下的兵马……” 最关键的是,耿国公此番是来解决大唐被俘将士的,他们这些人,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脸上无光。 他也不想在这个时候触怒李承乾,得不偿失。 不管是作为大唐的藩王,还是作为大赵王廷的王,他都不可能这么去日月山的。 但为尊者讳,这些东西不是他们能宣之于口的。 可不留在这里吧,回大唐,他敢么? 从他自立为王的那一刻起,他就不再是大唐的藩王,如今要是回去,最好的归宿,也就是被圈禁一生,这可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真要如此,他这几年真就白折腾了不说,甚至还沦为了一众藩王的笑柄,这让他这位大唐藩王之首,情何以堪? “殿下,要不我们南下日月山吧?”就在李元景一脸纠结的时候,林州却是一脸笑意盈盈地说道。 他,还有林州这些人,李承乾不可能让李元景带走的,最大可能性,便是李承乾亲自为其安排一些人。 不过当初追随李元景远赴西北,谁不是想要建功立业,谁又不想成就一番伟业? 看着赵岩那些人,如今风生水起,就连昔年他们看不上眼的商贾,如今都成了高山仰止的存在,要说他们一点儿想法都没,鬼都不信。 而且,一旦拿下了五部天竺,他也能顺势南下。 而且,当初明王可是答应过殿下,五部天竺……” “还是去一趟吧。”权万纪说道,“耿国公虽然和魏公交好,但极少参与这些事情,至于丢脸,本就是我们的问题,又何惧丢脸?” 不日之后,李元景率领着自己数千兵马,浩浩荡荡的离开了如今的吐谷浑,一步便踏进了大明王廷的地界。 主要是李承乾若是让李元景在天竺发展,就不能不防着李元景一手。 若是真让赵王在天竺有所作为,那对殿下未来回大唐,更有裨益不是? 至于之前的不愉快,重要么?” 当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已经做好了孤身闯天竺的准备。 当然,他也不觉得有什么,李承乾就算再刻薄,也不可能真的让他一个人在天竺厮混,总归还是会派些人给他,或者留些人给他的。 次日,他准备驰援大明的消息便传到了万俟璞的大营。 可这点儿兵马,是能抗住大明,还是能抵抗大唐? 所以这会儿最轻松的人反而是他,当然,哪怕是他,这会儿也有着自己的目的。 当然,未来殿下想要在天竺有所作为,可能会更加艰难! 如果李承乾这会儿在日月山,他倒也能去,可如今李承乾不在,他去日月山算怎么回事儿? 先不说丢脸不丢脸,单单李承乾不在日月山,他突然前往日月山,很容易被人误解的。 以前慕容顺要啥没啥,可能的确湮灭了他昔年的雄心壮志,但如今,李承乾给了他机会让他复国,这一切就极难讲清楚了。 “哼。”伊原峰闻言,不屑的冷哼了一声,道,“这家伙,也就是首尾两端,要是当初在和大唐的争斗中,他的位置明确一些,哪儿有今日之事? 说句难听的,只要当日他坚定一些,今日,这日月山,他不是来不得! “你这话,说得倒是简单。”伊原锡闻言倒是笑道,“他是王,不是我们这些普通人,面对权力的诱惑,抵御不了也是常理。 就这么说吧,除了李承乾想要他的命外,估计他想死都难。 他之前在那场大战中,本来就没立下多大的功劳,要是这会儿能拿下李元景,他铁定是愿意的。 继续留在这里,多多少少有些不合时宜。 无他,许敬宗通知他们了,但他们和许敬宗又不是一路人,迟迟没有决议。 众所周知,冯盎在朝堂上,最信服的便是魏征,但魏征是坚定的太子党,他们有所迟疑,也就正常了。 当然,正如权万纪所言,冯盎虽然信服魏征,但在立储一事儿上,他是极其谨慎的,甚至,从未就此表过态,哪怕是冯智戴在此事儿上,也是三缄其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