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只要孙某还是朝廷正三品命官一天,就得恪守为官之道为皇上尽忠,决不能放任奸相秦如桧,吴青云之流的佞臣欺上瞒下,祸乱朝纲!” 这一番话,孙鹤龄说得言之凿凿,却又纠结万分。 从情感上来讲,曾受过晋王陈破虏知遇之恩的孙鹤龄自然是偏向于世子陈怀安的。 况且,陈怀安于龙城举兵发表靖难讨逆檄文之后,其颁布的一系列施政措施利国利民,已颇具几分一代明君的风范。 可作为一个读书人,一个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文臣,刻在文人骨子里的忠孝节义又在时刻提醒着孙鹤龄。 不管陈怀安的靖难楔文写得多么的文采飞扬,打出“清君侧,除奸佞,安社稷,固国本”的口号喊得多么的漂亮响亮,都依然改变不了他兴兵作乱的事实。 在龙城的这段日子里,孙鹤龄的内心饱受折磨,在情感和理智之间反复煎熬。 最终,在陈怀安举兵南征北讨之时,孙鹤龄也下定了返回京师复命的决心。 要把他在龙城的所见所闻如实奏明当今圣上,并劝谏皇上收敛起好大喜功之心施以仁政,与民休息。 哪怕,自己最终会因此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也在所不辞。 文死谏,武死战,不应该才是为人臣者毕生的追求吗? 至于先王陈破虏的救命之情,知遇之恩,在他孙鹤龄冒死赶在西北总兵吴青云大军压境之前,将皇上改封晋王世子的圣旨提前送到晋王府邸的那一刻,就已经还清了。 看着孙鹤龄再一次果断而决绝的拒绝将他留在龙城的提议,陈怀安也只得无奈的叹息一声,摇了摇头道: “孙大人,既然你去意已决,那本王也不再强留!” 说着,他冲大帐外喊了一声:“来人啊,把本王给孙大人准备的东西拿上来!” 很快,金吾卫统领萧破端着一个用绸缎盖住的托盘走进中军大帐,直挺挺的站在孙鹤龄的面前。 孙鹤龄眉头一皱,一脸疑惑的看向陈怀安。 陈怀安笑道:“孙大人,打开看看吧!” 闻言,孙鹤龄犹豫再三,最终还是伸手将覆盖在托盘之上的绸缎掀开。 映入眼帘的却是,陈怀安亲自撰写的《奉天靖难,讨逆楔文》,以及西北总兵吴青云与敌国大汗铁木尔暗通曲款的来往书信。 陈怀安依旧面带笑容,一脸诚恳的说道:“本王深知孙大人一生清廉两袖清风,所以送你金银珠宝绫罗绸缎都显得太过俗气,孙大人也未必会收。” 说着,陈怀安起身走到孙鹤龄的身边,从萧破手中的托盘里面拿出盖有晋王印玺的讨逆楔文,以及吴青云叛国的罪证,继续道: “文死谏,武死战,想必也是孙大人毕生的追究吧?” “孙大人此前冒死将皇帝改封本王为北海王的消息提前送到晋王府,于本王和王府家眷有大恩,大恩不言谢, 既然孙大人执意要走,那本王就送孙大人一个以死劝谏,名留青史的机会!” 说完,陈怀安毫不客气的将手上的两封书信硬塞到了孙鹤龄的手上。 随后,头也不回的向中军大帐外走去。 临出大帐前,陈怀安突然顿了顿脚步,背对着孙鹤龄说道: “孙大人,日后不管任何情况下,晋王府的大门永远向你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