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士雄把名单交给一个副将,就拉着赵寒进了自己的大营。 两人畅谈许久,所以第二天,赵寒又到中午才从床上醒来。 “先生,吴将军一早派人来,见你还在睡,就没叫醒你,说是等你醒来去他帐中。” 王省军正在外面舒展拳脚,见赵寒从里面出来,立即转告。 赵寒闭上眼,打着哈欠,不解问道:“昨天才聊了这么久,今天又去,他没说是什么事吗?” “这倒没有,军中纪律严明,我也没好问。” 王省军停下挥舞在明媚阳光下的刀掌,表现出同样的疑惑。 “算了算了,我去看看就是了,哎对了,大家伙都吃午饭了吧?” “都吃了,先生放心去吧。” 来送货的护卫们都按时起床训练,饭自然也是按时吃的,只有赵寒是个意外,没办法,聪明的孩子饿不着。 通往吴士雄大营,只需要走上个四十多丈。 但秀州阳光明媚,气候温暖,赵寒舍不得走得太快。 护卫们吃过饭大约两刻钟后,借吴家军的练场开始一天的第二轮体能训练。 在大瑞,无论什么番号的军队,大多是拼刺、长枪、马术、箭术、列队这样的训练。 像烽火护卫这样用跑步来训练体能的很是少见,士兵们在营中无趣,护卫的训练也给他们带来点新活力。 但也有人觉得奇怪,不太理解护卫们的训练方式。 一个校尉模样的壮汉最先提出质疑。“哎我说,上次来送兵器的就是这样跑了一早上,这次来的还是一样,真不知道有什么作用?” “可不是吗,他们一个个瘦得跟猴似的,能行吗?” “行不行,要比比才知道啊?” 围观的士兵听到领导都发出质疑了,连忙撺掇比试。 要求比试的声音越来越大,校尉把住别在腰间的刀柄,走到护卫们面前,神气地提出了比试请求。 赵寒对这样的比试见得太多,自己亲身参与并成功打脸的也不少,急于想知道吴士雄叫自己有什么事,便不打算停下来看比试场景。 “先生,您来了,将军正在帐中等您。” 赵寒来到帐前,一个贴身护卫连忙拉开帐帘,吴士雄正坐在里面,旁边还有几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看样子,比赵寒要长好几岁。 “先生,这便是你给我的名单上的五人。” 吴士雄说完,赵寒震惊又开心。 他再注意到这五人,虽身着长衫,但都是洗的发皱,一看就知道生活过得不太如意。 想不到吴士雄速度这么快,回头一想,肯定是副官利用特权,连夜在城中寻得。 正所谓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既然说不清,干脆就不说了。 从这五人的黑眼圈来看,想必是半夜就被叫醒,脸上还带着点起床气。 “将军,怎会如此迅速?” 赵寒双手一合,算是表示了谢意。 “这秀州城四处紧闭,找几个有名有姓的人还不算难,你看苏豪、米佳永、王学文、杨代金、欧文清都在这里了。” 这也的确,寻常书生虽没多大的出路,好歹是认识字的少数人,但凡一打听,也都是能找到的。 “我等见过先生。” 赵寒年纪虽小,但如此有威望的将军都对其使用尊称,五个书生也不敢怠慢。 “应该是我见过你们才对,各位可知,我托吴老将军请诸位到此,所为何事?” “我等正想问问先生,还请先生解惑。” 五人一合计,实在是想不通素未相识的赵寒找自己有什么事。 “你们看看便知。” 赵寒没有直说,而是拿出了徐闻的亲笔信。 “是先生的字迹。” 接过书信的人一眼就认出了徐闻的笔记,其他四人听到后,也立马围在一起,一同看了起来。 “先生还活着?” “谢天谢地,这下我就放心了。” 信的开头,徐闻向几人报了平安。 再往下看时,五人才明白被叫到这里所为何事。 “先生,你是说邀请我等去替你教书?” 说话的是米佳永,在问赵寒时,他尽量隐藏住自己的激动之情。 “可以这么说,我刚有建学堂的想法时,徐老先生就给我倾力推荐各位,今日一见,果然有文采风骨。” 赵寒也说不来客套话,一顿吹捧就对了。 “多谢先生,也感激我们的启蒙学师徐老先生,实不相瞒,先生前往武陵地域避难后,我等无依无靠,在这秀州真快坚持不下去了。” 米佳永表情复杂,像有不堪回首的遭遇一样。 “米兄说得没错,恩师相邀,我等没有推辞的理由,这本也不是替先生教书,是先生救我等于水火之中。” 王学文上前对着吴士雄、赵寒一拜,也跟着诉起苦来。 诉尽心中苦闷,五人索性站在原地,留下几滴无奈的泪水。 想不到这次招聘教师会如此顺利,赵寒和吴士雄说了点宽慰的话,便让他们回去收拾一下,约定好时间,再与赵寒一同回到河源村。 “先生目光长远,实在令我佩服。” 五人走后,吴士雄上前,来了把精神钦佩。 “将军又佩服我什么?” 赵寒不解,自己找了几个书生做教师,吴士雄就佩服了? “先生不知,我大瑞本是昌盛之国,文人大能辈出,也为国家想到了许多有利的策略,不过自科举废除以来,文人便没了出头的机会,近年来,国家正处于四分五裂的困境中,依我之见,国家想要强盛,万不可轻视文人。” 吴士雄一番解释,令赵寒刮目相看。 “将军身为一国之将,莫还觉得武将低于文官?” 赵寒也不是不懂,就是想听听吴士雄的观点。 “先生说笑了,武为攘外之力,乃是保障一国形势稳定的重要一环,但文为安内之力,国家在规范治理中强盛,不断涌现治国能人,更是能迅速提升国力,乃是内生循环之要力。攘外必要内稳,安内在于外安,文武两全,自无高低之分。” 一番言论下来,说震惊有点夸张了,但还是出乎了赵寒的预料。 攘外必先安内与攘外再来安内两种观点,在前世的历史上争锋相对,也历经了不少白骨鲜血。 想不到这样一个武将竟能看清其中对立统一规律,实在不是一般人能有的理念。 吴士雄佩服赵寒在什么地方,那便是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他久经沙场,深知文官的重要。 若是朝堂有文人大能坐镇,像他这样的将军只需带兵守护边疆,不用操心其他事务,各种战事,想必也会简单许多。 “先生,既然你有开办学堂的想法,不如再推荐几人给你,也好解决你的后顾之忧。” 吴士雄这一说,正好讲在了赵寒的心头,他赶紧问道: “将军说的是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