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农可兴邦,商可富国
瑞端并没有让秦寿失望,三卷《富国论》侃侃而谈,让秦寿认识到了他商业方面的才能。 对方虽然年轻,又出生于公卿世家,但是秦寿依旧大胆的启用了他。 在建立农贤院之后,又为瑞端建立了一所商贤院。 也许是因为受到了秦寿言语启发的缘故,后续士子在书写策论的时候,多少都会列举一些实质性的例子,也会提出一些实质性的方案。 除了极个别实在是让秦寿头疼的之外,大多数士子提出的策略还是值得予以肯定的。 伯姜,张极等召国公卿士子纷纷登上招贤台,获得了他们曾经心心念念的爵位与官职。 然而当他们站在高台之上的时候,心里却总是觉得不得劲。 明明获得了想要的东西,却又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因为他们所受到的礼遇,比起瑞端与许远来说,差了不只是一星半点! 伯渠与瑞祈这些曾经的召国公卿也知道了这件事情,但是他们几乎都本能的选择了保持沉默,谁也没有主动去声张此事。 接下来他们只需要等待,等待秦国因为粮食短缺而无以为继的那一天。 至于在这之前,他们都保持了默契,谁也没有去阻止谁家的晚辈入仕。 时间转眼流逝,很快便又过去了两天的时间,风尘仆仆的咸宁来到了虢国,沿途丝毫也没有见到战争即将来临之前的紧张。 无论是虢公,还是虢国的普通百姓,他们都不相信秦国敢对虢国动兵。 所以,相比较于坚壁清野的召国,虢国的表现实在是太过于麻痹大意。 强忍着立即回国请求国君出兵,一举攻破雍邑的冲动,咸宁乘车来到了雍邑,投上了秦国的国书之后,咸宁便在城门口耐心的等候起来。 在收到秦国的国书之后,国公当即勃然大怒道:“秦国小儿,安敢威胁寡人——” 伴随着他的话音落下,随即便又厉声呵斥道:“来人,扒光了秦使的仪仗,把秦使给寡人赶回去。” 随着他的呵斥之声响起,当即便有大夫准备应诺,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虢国冢宰却是率先一步出列。 “君上,此事万万不可啊!” 伴随着他的话音落下,虢公颇为不满的开口问道:“有何不妥?” 冢宰叩首拜道:“君上,听闻召国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方式,但是却依旧在半个月的时间内便被秦国攻破了召邑。 听一些从召邑逃出来的流民说起,秦国似乎掌握了操纵陨石的秘术。 我们虢国的城墙虽然高大,却也抵挡不住陨石的威力。 若是秦国怒而兴兵,恐怕等不到西岐的援兵,我虢国便将灭亡于秦人之手啊!” 虢公闻言勃然大怒,当即厉声喝问道:“难道冢宰是想要寡人向秦国称臣纳贡吗?” “君上,秦人攻破召邑之后,并没有直接来犯我虢公,想必也有所忌惮。 今日向君上求粮,想来也只是为了安顿召邑的百姓而已! 且先容使者进城,再行应对吧!” 虢公向来骄傲,如果这是秦国在威胁虢公,虢公拉不下这个颜面。 但如果说这是秦寿在恳求虢国的帮助,虢公有了台阶,自觉有了颜面,便也松了口。 “我虢国乃是公爵之国,国中卿大夫,等同于伯爵之国的国君。 冢宰既然觉得寡人应该召见秦使,那便由冢宰去迎接秦使吧!” 冢宰闻言松了一口气,恭敬的回了一声“唯”,随后便直接离开了虢国公府。 他亲自乘车来到城门口,在百姓的围观之下将咸宁引入城中。 在安排咸宁于驿馆落脚之后,便于咸宁说道:“秦国君欲向我虢国求粮的事情,虢公已经知晓。但是现如今我虢国的府库也不充裕,若是秦人夺粮之后,又派兵攻我虢国,这又该如何是好啊?” 咸宁闻言之后笑着说道:“秦国立足于秦邑,蒙天子恩泽,方才有机会得以立国。 之所以有如今的威势,这全都是依赖天子的信任呀! 虢公受小人蒙蔽,虽然曾经对天子不敬,但这毕竟姬氏自己的事情。 秦人只是天子的外臣,又怎么敢去管姬氏的家务事呢? 若秦国能够得到虢公的恩惠,又怎么敢行背信弃义之举呢?” 对于咸宁给出来的理由,冢宰内心是一百个不相信的。 但是有一句话却是没错,那便是秦国一旦接受了虢公的恩惠,若是再对虢国出兵,那便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就算能够覆灭虢国,也会给其他诸侯留下话柄,最终恐怕也逃不过被诸国覆灭的下场。 毕竟,谁能够拒绝王畿的三块肥沃之地呢? 冢宰再次回公府面见虢国公,阐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 虢公对此还有些犹豫不决,但他实际上已经心生动摇。 然而在想到要借给秦国十万石粮食之后,他又觉得有些肉疼。 毕竟,这十万石粮食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就算是虢国这样富庶的国家,也不是一年就可以积蓄下来的。 思索再三之后,他还是决定接见咸宁。 这不是咸宁第一次见虢公,相比较于上一次见面,这一次咸宁见到的虢公更显苍老。 上一次咸宁见到虢公的时候,连与对方说话的资格都没有,而短短一年的时间不到,咸宁便已经有资格与其平等对话。 甚至,在二人的谈话之中,咸宁还隐隐约约占据着主动地位。 “秦国君求粮,也是为了赈济百姓。 念在都是天子的子民,寡人也愿意相助秦国一二。 但是十万石粮食,对于我们虢国来说实在是太多了一些。 如果真的给了秦国,来年我们虢公的百姓恐怕都要饿肚子了!” 伴随着虢公的话音落下,咸宁早有预料的开口说道:“临行之前,国君便早有交代…” 在听到了咸宁的交代之后,虢公的脸上露出了震惊的神色。 “这不是在…” 他几乎本能的便要开口责问,但是最终还是闭上了自己的嘴。 因为秦寿的计策,无论是对虢国,还是对秦国,都是两利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