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攻丹阳之战(一)进军之策
“这……以我估算,荆州牧身体已是十分虚弱,恐怕难活半载时间。”显然,蒯良的意思是,让刘鑫给他半年时间,他必会搞定这些。 刘鑫又是低头想了一下:“好,那你想要什么?”他直接问蒯良条件,表明他正在考虑答应蒯良。因为他本来的战略便是先不对荆州动手,而集中兵力攻孙策,答应蒯良不过是顺势而为,不对自己的战略产生影响。 “我久居荆州,只希望荆州能免于战乱,如此百姓亦安居乐业,我心愿已足,其余丞相遵照朝廷制度,我不敢有所求!”蒯良向刘鑫行了个礼。 蒯良嘴里这么说,心里自然不是这么想的。他处心积虑,自然有所求。只是,他不想当面提出来,而希望日后刘鑫能给个让他满意的待遇。 因为他明白,一旦提出来,就有了要挟之意,日后他成了刘鑫的臣子,就难以自处了。 “好!我给你半年时间,半年内,我大军不会攻伐荆州。若你需要什么帮助,尽管提出来,我必会助你。” “若半年内你事成,我收复荆州,必不会吝啬封赏,若半年内你所无成,我大军将兵临荆州,届时免不了一场大战,恐怕你的心思就白费了。” 这算是答应了,蒯良又喜又忧。喜的是刘鑫答应了他,忧的是半年内解决此事,谈何容易?然而,他已经没有了退路。 他起身对着刘鑫行了个大礼:“多谢丞相,我必不辜负丞相的希望,请丞相静候佳音。” 时间紧迫,蒯良没在洛阳久留,便启程回襄阳而去。 见过蒯良之后,刘鑫又在洛阳待了几天时间,处理了一些政务。随着洛阳的事情处理完毕,他也将前赴皖城。 …… 建安六年(201年)三月,刘鑫率龙耀军出发,一个月后到达皖城。 此时,龙吟军经过休整,在皖城的兵力已有两万,龙腾军也将兵力驻于皖城,再加上龙耀军,皖城总兵力达六万多人。 刚一到达皖城,刘鑫立即召集在皖城的众人开会,包括张合、荀攸、张辽、董昭、许褚等人,商讨大事。 “诸位,我本只想回洛阳两个月时间,去处理点急事,结果因妻妾生下一儿一女,心中欢喜,就多待了两个月,真是对不住。” 众人连忙起身祝贺:“恭喜丞相!” “哈哈哈哈,多谢诸位!”刘鑫无意过于纠结家事:“诸位就开始谈正事吧!最近孙策和刘表有没有什么行动?” “孙策和刘表倒没有行动,只是刘表驻三万于州陵,想来是想防范我大军从江夏渡过南郡,既然我军无意如此,不理会便是。” 张辽不再纠结于刘表的动向,开始介绍孙策的情况。 “丞相,我军多次派出斥候,过江查探情况,目前孙策的兵力主要四分,驻军于丹阳宛陵兵力约两万五,由孙策自己把守,驻守于丹阳秣陵约一万五千,由周瑜镇守。” “驻军曲阿不足一万五千,主将程普、吕范等孙策旧将,另外还有估计一万兵力左右,驻于吴县,乃孙策治所所在,由孙策之弟孙权主持。算下来,孙策总兵力约六万五千左右。” 刘鑫注意到,曲阿的主将换成程普了。当然,对于他来讲,这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仍是不能左右到他的战略。 “此前,龙傲军曾派三千军队,企图从海上登陆到吴郡由拳,部将审荣贪功心切而草率进攻吴县,结果战败而亡,如今想再突袭孙策后方,恐怕不容易了。” 刘鑫并没有说话,张辽介绍完敌军之后,就开始介绍自己的兵力部署。 “我军的兵力要比孙策雄厚得多,皖城驻龙吟、龙耀和龙腾三军,兵力达六万以上,龙傲军两万驻于濡须口,一万五驻于广陵城。” “那长江南岸登陆之处可曾找好?”这是刘鑫回洛阳前既定的计划,他自然会过问。 张辽早有准备:“已经找了三个。”他掏出一张简易的舆图出来,放在桌子上,指给在座的众人看。 “诸位,孙策驻军于宛城,宛城比邻芜湖,他还控制着芜湖的港口。我军找了三个相对隐秘的地方,由斥候先前查探,在确定地点合适之后,再稍微扩建,以之适合依靠船只,便于押运粮草。” “第一处在芜湖县,在孙策所控制的芜湖港口的西面约十几里路的地方,在长江的一条支流里面,若从长江上行船而过,只要不进入支流,是不会发现的。” “第二处是在与芜湖县相连的春谷县境内,此处距离芜湖港口约百里左右,距离宛城约一百五十里路。第三处是在石城县,这里距离芜湖港口约两百七八十里路,距离宛陵约三百里路。” “此三处登陆之处,我均已亲自过去查探,确保没问题。只是,第一个太近,恐怕容易被敌军,第三处又太远,第二处不远不近,倒是挺合适的。”张辽直接把自己的意见说了起来,他支持第二处登陆之处。 刘鑫仍是没说什么,又问:“粮草方面如何安排?” 这次回答的是张合:“丞相,粮草一事,早有安排,龙傲军驻军广陵的军队,仍由徐州调拨粮草,粮道在后方,不会受到侵扰。” “驻濡须口的龙傲军及合肥、皖城兵力的粮草,由豫州和兖州供应,由专门的辎重兵力押送,粮道也在后方,不会受到侵扰,可渡江之后,粮草也要渡江,就需要有所防范了。” “我军至少要调拨五千辎重兵,专门用于拱卫水上粮道,否则,只恐敌军在江上截获我军粮草。” 董昭有些不解:“我军主攻,敌军只是在港口中防守,如何敢出兵于江上截我军粮草?” “不!孙策周瑜为人精明,若有机会,必会出兵于江上截断我军粮草的,我军不能不防呀!丞相!”荀攸建议:“以我看应调龙傲军五千兵力,拱卫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