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颍川之行,郭嘉和荀彧
“好,刘太守的主意我支持。”或许刘鑫支持袁术留在酸枣,袁术也投桃报李,支持刘鑫:“我派我最得力的部下,率一万军队前往鲁阳。” 听了袁术的话,刘鑫心里有股莫名有激动,因为他知道,被派去鲁阳的,应该是江东猛虎孙坚。见过了曹操之后,他对孙坚也有些期待了。 袁绍想了想,也没有反对,因为袁术好不容易同意了,他要是反对,袁术搞不好又要跟他抬杠。唉!大局为重,先忍了。 “好。鲁阳方面那就有劳后将军和刘太守吧!冀州韩将军就留在后方,负责调拨粮食,供应酸枣和河内的军队。鲁阳方面的军队粮草由后将军负责。” 听到袁绍说起粮草的事情,刘鑫连忙找袁术:“盟主,后将军,我还有一个小请求?” “哦,刘太守请说。” “我的军队从幽州而来,携带的粮草不多。此去鲁阳,短则一两个月,多则一年半载,还请先调拨些粮食给我。” “没问题,你想要多少?”袁术突然对刘鑫有了好感,南阳之地确实富饶,他眼都不眨一下就答应了。 “那就先一万石吧?供我右北平军半年。”刘鑫有点小心翼翼地说,他也不敢要太多,怕被拒绝。 “没问题。明日把粮食给你。” 次日,刘鑫收到袁术送过来的粮草,再加上他从冀州要过来的五千石和自己自带的粮草,够他的军队吃一年时间。 收到粮草之后,他立即率军开拔。不过,他并没有等孙坚的军队,反正不是一路人,也没必要非得一起走。 五天之后,刘鑫率军来到了许昌。鲁阳在许昌的西南面,按照路程,他还有五六天时间才能到达鲁阳。然而此时,他却往东南而去。他的目的地不是鲁阳,而是颍川。 在三国时代,颍川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诞生了三国时代最顶尖的谋士,郭嘉、荀彧、荀攸、陈群、钟繇等名士均来自这里。此时,刘鑫来到了颍川群阳翟县,这里是郭嘉的家乡,他想请的人正是郭嘉。他找个地方驻扎军队,让张合留营,他与赵云带了几个随从,一起去找寻找郭嘉。 赵云很是不解:“太守,我们来这阳翟干嘛?” “子龙,关东联军你也看到了,那帮人个个唯利是图,攻打董卓不过摆个姿势而已。我这次参加会盟,为的就是见识一下中原的人,否则在幽州久了,人都慢慢地固步自封。我右北平军实力不弱,但人才缺乏,你是知道的,幽州过于偏僻,实在没有足够的人才。自光武之后,这颍川便大族汇聚,人杰地灵,今日来此,只想延揽一些人才,为我右北平所用。”赵云点了点头。 郭嘉年纪虽小,但名气可不小,两人在阳翟的大街上,随便找了几个人询问郭嘉的住处,很快就打听到了。这郭嘉年轻气盛,有些张狂之名,在阳翟还是个名人。 两人马不停蹄地来到了郭嘉家。郭嘉并非富裕之人,家境一般。 “请问郭嘉在吗?”赵云上前敲门大喊:“请问郭嘉在家吗?” 过了一会儿,一个年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出来了。 “两位找我儿有什么事吗?”原来是郭嘉的父亲。 “大叔,我乃右北平太守刘鑫,闻名奉孝才高八斗,今日特来拜访,不知奉孝可在?” 中年人一听是太守,略有些紧张,但看到只有两个人,胆子又大了起来:“我儿两个月前就外出了,至今未归。” 来的真是不凑巧,刘鑫又问:“大叔可知奉孝何时能回来?” “哎呦,这就不知道了,他性格随意,想回的时候自然就回了,可没个时候。” “那他又去哪了呢?” “听他说要去一下冀州,找那四世三公,叫什么名来着?”中年人做出思考状。 去找袁绍了?刘鑫略微吃惊,历史上郭嘉确实去找了袁绍,看袁绍不待见他,他又回了家乡,后来得戏志才的举荐,才跟了曹操。 刘鑫叹了一口气,他来这里可不容易,错过了也就再也没有机会了。他想了一下,又对中年人说:“大叔,哪日奉孝回来,还请转告一下他,就说右北平太守刘鑫仰慕他的才华,欲招揽于他,可惜事与愿违,他日他如愿意,可来右北平找我。”明知郭嘉是不可能去右北平找他的,但话还是要说。中年人点了点头。 刘鑫让赵云把礼物放下,中年人还不愿意收,他只能强塞,然后和赵云离开。他不能空手而归,想着尝试去找其他人,颍川的谋士又不只郭嘉一个。 他突然想到戏志才也是个不错的人选,可问题是他只知戏志才是颍川人,却不知道是哪个县。他和赵云打听了一番,始终没有打听出来。 两人不知不觉得来到了许昌附近的颍阴县,却无意中得知荀氏就在颍阴县,荀氏是个大族,荀彧荀攸叔侄就是颍川荀氏之人。 刘鑫自然希望能延揽到荀彧、荀攸这等人才,但荀氏名望太盛了,延揽的代价恐怕会很高,远非郭嘉和戏志才等寒门子弟能比。他想到自己来一趟确实不容易,不能放过一丝机会,便决定来旬家一趟。 来到旬家,叫开荀家大门,出来的是一个年约三十的人,长相儒雅。莫非这就是荀彧?刘鑫很快否认了这个想法,因为荀彧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年龄。 “在下刘鑫,请问荀彧先生可在?” “原来找弟弟的,他不在。”荀彧的哥哥?莫非是荀衍?幸亏他来之前做过功课,知道荀彧有一个哥哥叫荀衍,字休若,还有一个弟弟叫荀谌,字友若。三兄弟号称荀氏三若。 “不知宾客寻找弟弟有何事?” “在下从右北平而来,听闻荀彧先生大名,特意来拜望,可惜他不在。” “啊!从右北平过来,那可不近,快进来坐吧!”荀衍赶紧招待刘鑫和赵云入内。 “不知荀彧先生往可处去?何时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