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青灯古佛,了却残生
李邦宁的毒计让赵昺相当满意,就算天下士绅恨得牙根痒痒的,就算知道是赵昺的主意,又有何妨?士绅们的怨气也只能针对蒙英昴本人。 妙哉,妙哉!赵昺不由自主地会心一笑。 自古以来凡是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摇摆不定,幻想着左右逢源,两头讨好的人,其结局都是死的很惨,无一例外。 李邦宁的计划一旦实施开来,蒙英昴绝对没有退路,不被同僚看好,又得罪了有钱人,其结果就是只能跟着赵昺一条道走到黑了。 就算将来扶不住了,也可以把蒙英昴推出去,与朕何干? 诛晁错,清君侧?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汉景帝也知道杀了晁错,诸侯也不会退兵,只不过借晁错的人头一用罢了。 无数的例子印证了一句亘古不变的真理:“无情最是帝王家。” 面对皇帝的宝座,什么亲情、友情、师生情皆可抛弃。 “李总管,情况都调查的怎么样了?” 赵昺准备先礼后兵,先把罪证拿到手,好好配合的话一切都好说。倘若不识时务,拒不配合的话,那就砍上几家来个敲山震虎,杀猴骇鸡。 “回官家,都已经调查清楚了,所有的卷宗都已经整理妥当,官家可以随时查看。” “哦,有没有那种罪大恶极,民怨沸腾,并且脑袋很铁的?”赵昺一边把玩着手中的铅笔,一边语气平静地说着。 “回官家,老奴这里还真有两家符合官家的条件。”李邦宁呵呵一笑,道。 “哦,说来听听。”赵昺闻言也来了兴致。了吧逼 “这首恶以老奴看来,非东莞县伦氏家族莫属,其族长名曰伦天虎。强买强卖,欺男霸女,草菅人命,无恶不作。以老奴看来已无法形容,简直就是人神共愤的地步。重要的是,此人早已经放出风来。” “呵呵,伦天虎,这名字挺霸气。此人都说了些什么?”赵昺问道。 “陛下恕罪,老奴不敢说!”即便是身为宫中第一人的李邦宁,此时也吓得赶紧双膝跪地,不敢吭声。 “哼!起来回话!”赵昺自然知道是没什么好话,把手中的笔狠狠地砸在桌面上,一脸怒气地说道。 “老奴,官家恕罪,此人大逆不道,老奴实在不敢说出口来。”李邦宁跪在地上,不停地磕头,说道。 “起来,从实说来,朕恕你无罪。” “老奴遵旨。此恶贼曾说我大宋早在三年前德祐皇帝请降之日便已经亡国,连太后娘娘都,都……如今不过是回光返照罢了,待到大元天兵一到,定让小,小皇帝再跪迎一次……” 李邦宁跪在地上,身体颤抖着,额头早已磕破,哆哆嗦嗦地说道。 此处的太后指的并不是谢道清,而是指全皇后,也就是赵昺他哥赵?的生母。 宋朝灭亡之后,全皇后被押往大都,后来在正智寺出家为尼,从此青灯古佛,了却残生。 此言论已经不仅仅是大逆不道了,甚至可以说是在映射全太后和靖康之耻中徽宋二帝的后宫嫔妃们的遭遇。 这无疑是在将赵昺置于公众面前,进行无情的嘲讽和抨击。 “啪!”一声巨响,名贵的砚台狠狠地砸在地板上,顿时支离破碎,黑色的墨汁溅了一地。 书房的声音惊动了外面的锦衣卫,这些宫中护卫却又无召不得入内。 这些人的顶头上司武垒远在高要县未归,以至于当值的锦衣卫们一个个如临大敌,却又进退不得,一时间人人神色紧张。 谢道清是宋理宗赵昀的皇后,其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其实并不是那么不堪。 早在蒙元包围鄂州(今武汉武昌区),大有顺江而下之势,整个宋朝一片惶恐,纷纷请求理宗皇帝迁都以避锋芒。 此时的谢道清却站出来坚决反对迁都:“若迁都,民心、军心尽失,后果不堪设想。” 说到鄂州和武昌,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而且这两个地名经常被搞混。 慢慢来,不着急,一步一步捋清楚了。 先说说湖北省鄂州市, 鄂州市古称吴都、武昌。夏代时为“鄂都”,商代时为“鄂国”,曾为楚鄂王封地。西与武汉市接壤,东南与黄石市毗连,与黄冈市隔江相望。 那么明明是后世的湖北省鄂州市,为什么又叫“武昌”呢? 这里面和孙权有关。 当年,关云长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好人妻的那位打算迁都以避关羽锋芒。此时司马懿,蒋济等人献计曹操联合东吴。后来吴国偷袭关羽后方,和魏国前后夹击,这便有了关云长败走麦城的故事。 荆州丢失,关羽战死。蜀吴两国自然成为仇敌,孙权为了对抗蜀汉(刘备称帝国号“汉”,后世称“季汉”、“蜀汉”。不管叫什么,都是一个政权。)把首都从建业迁到鄂州(市)地区,并且修建武王城,改名“武昌”。 取自“以武为昌”之意。 这便是后世湖北省鄂州市曾用名“武昌”的来历。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这里面的“武昌”说的就是湖北省鄂州市。“建业”即今天的江苏南京。 (这首诗是针对东吴末帝孙浩的,跟孙权无关。) 说完了鄂州市,那么再来说一说武汉市武昌区名字的转变过程。 这件事还和孙权有关,孙权从建业迁都至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苦于武昌周围无险可守,于是为了拱卫首都武昌(今鄂州市),在其上游一百多里外的江夏山修建了一处军事城堡,取名“夏口”。 江夏山就是后世武汉武昌区的蛇山,而夏口也就成了武昌(武汉武昌区)古城的第一个名字。 为什么叫“夏口”? 因为夏口对面就是汉江,也就是说汉江从对面汇入长江。而汉江在古代又名“夏水”。 汉江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为“江河淮汉”。 站在黄鹤楼上,长江江面上数十里范围内一目了然,一览无余。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夏口”这座古城的名字也不停地改变着。 历经“郢城”、“郢州城”,这也是夏口的第二个名字。再到“鄂州”、“江夏郡”,到唐朝又改回“鄂州”。 唐宋时期,均称为“鄂州”。 到了元朝,改“鄂州路”为“武昌路”,其治所“鄂州”改名为“武昌”,这也是武汉市武昌区即武昌古城的第五个名字。 至此“武昌”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后世。 武昌(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这个名字名花有主了,那么原来的老“武昌”(孙权迁都的地方,即后世的鄂州市)就不能再叫武昌了,只能改名鄂州(今湖北省鄂州市)了。 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这两个地方的名字给互换了。 老“武昌”名字被别人给占用了,还没地方说理去。 (本文是历史文,在本书中的鄂州专指武汉。) 待到1274年底蒙元攻克鄂州之后,沿江东进之时,整个临安更是乱成一锅粥,官员士绅纷纷逃亡。 这个时候已经是太皇太后的谢道清再次站了出来,张贴榜文:“我国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吾与嗣君遭家多难,尔大小臣不能出一策以救时艰,内则畔官离次,外则委印弃城,避难偷生,尚何人为?亦何以见先帝于地下乎?” “天命未改,国法尚存。凡在官守者,尚书省即与转一次;负国逃者,御史觉察以闻。” 这段话记载在《宋史·宋理宗谢皇后传》中。 前面是痛斥那些逃跑者,后面是说凡是坚守岗位的给予一份赏钱。 再往后便是瀛国公(退位后的赵?)及全皇后被押往大都。 谢道清则因病暂留临安,同年八月被元军从宫中抬出亦被强行押往大都。 贾似道率领南宋最后的精兵13万,输的一塌糊涂,把南宋最后的家底彻底败光。 当谢道清张贴榜文的时候,连宰相陈宜中都跑路了。 很多人把南宋的灭亡归结于谢道清身上,这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