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同人衍生 逍遥农场

第364章 吃水莫忘挖进人⑵

逍遥农场 天人之心 3343 2024-04-18 18:52
  “当前名国在中医的研究上,用针灸治疗或者辅助疑难病症也渐显苗头,比如小剂量药物穴位注射治疗萎缩性胃炎、火针治疗慢性骨髓炎、舌针治疗脑性瘫痪,帕金森氏症等病症;由此可见,针灸这一伟大的医学学科还有更大的潜力值得我们掘;中医的医疗手段除了中药、针灸之外,其实还有拔火罐和四诊这两种方法;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代称之为‘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为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所产生的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不断改进方法,使拔罐疗法有了新的展,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围,成为针灸治疗当中的一种疗法。火罐疗法,是中国医学遗产之一,在中国民间使用很久,晋代医学家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当中,就有角法的记载,所谓的角法,是用挖空的兽角来吸拔脓疮的外治中医疗法。”  “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这本书当中,也曾记录着使用竹筒火罐来治病,书中曾经说过:‘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从以上介绍的角法和青竹筒制火罐的情况看来,中国的晋、唐时期早已经流行罐了;东晋名医葛洪,在其所撰的《肘后备急方》当中,就提到用角法治疗脱肿;所用的角为牛角;鉴于当时此法盛行,应用不当易造成事故,所以葛洪特别告诫要慎重地选择适应症候,还在书中强调:‘痈疽、瘤、石痈、结筋、瘰疬、皆不可就针角,针角者,少有不及祸者也。’。显然是着这一定的道理,哪怕以现在的目光来看,所列出的多数病症,也确实不是拔罐的适应症。”  “隋唐时期,拔罐的工具已经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开始用经地削制加工的竹罐用以代替兽角;竹罐取材广泛,价廉容易获得,大大有助于这一疗法的变及和推广;同时竹罐质地轻巧,吸拔力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在隋唐的医籍当中,记载这方面内容较多的是王焘的《外台秘要》,比如《外台秘要?卷四十》当中就有有关于用竹罐吸拔的详细描述:‘遂依角法,以意用竹做作小角。留一节长三、四寸,孔经四、五分。若指上,可取细竹作之。才冷搭得螯处。指用大角角之,气漏不嗍,故角不厌大,大即朔急差。作五、四枚,铛内熟煮,取之角螫处,冷即换。’,就指出应据不同的部位,取用不同大小的竹罐,而是当时所用的吸拔方法,即为当今还在沿用的煮罐法,也可以称为煮拔筒法。”  “当然值得我们深思的则是,《外台秘要》对这一方法在多处加以具体的介绍,在第十三卷当中提到,先在拔罐的部位上,‘以墨点上记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吸拔工具和吸拔方法的改进,对后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明代拔罐法已经成为中医外科当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当时一些主要外科著作几乎都会把这种疗法例入其中的;主要用于吸拔脓血、治疗痈肿,在吸拔方法上,较之前代来说,又有所改进;用得较多的是将竹罐直接在多味中药煎熬后的汁液中,煮沸直接吸拔,这种方式,竹罐又被称之为药筒;明代外科大家陈实功,对这种疗法曾作过详尽的记载――煮拔筒方:‘羌活、独活、紫苏、艾叶、鲜菖蒲、甘草、白芷各五钱,连须葱二两,预用径一寸二、三分新鲜嫩竹一段,长七寸,一头留节,用力划去外青,留内白一半,约厚一分许,靠节钻一小孔,以栅木条塞紧。将前药放入筒内,筒口用葱塞之。将筒横放锅内以物压,勿得浮起。用清水十大碗筒煮数滚,约内药浓熟为度候用。再用披针于疮顶上一寸内品字放开三孔,深入浅寸,约筒圈内,将药筒连汤用大磁钵盛贮患者榻前,将筒药倒出,急用筒口乘热对疮合上,以手捺紧其筒,自然吸住。约待片时,药筒已温,拔去塞孔木条,其筒自脱。’”  “这种煮拔药筒的中医疗法,在明清的一些重要外科著作,比如《外科大成》等以及《医宗金鉴》,都有详细简单不等的记载,表明这种疗法十分的流行。除了煮拔筒法,也应用一些更为简便的拔罐法,比如明代的申斗垣在《外科启玄》一书当中就记载着竹筒拔脓法:‘疮脓已溃已破,因脓塞阻之不通……如此当用竹筒吸法,自吸其脓,乃泄其毒也’;一直到清代,拔罐法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先是拔罐工具的再一次得到革新,竹罐虽说价廉容易获得,但吸力较差,而且久置干燥后,容易产生燥裂漏气;为补此不足,清代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且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对此,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一书叙述的最为详细:‘火罐:江右及闽中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人大指,腹大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表明陶罐已作为商品买卖,广为流行了;其次拔罐方法,有较大进步,‘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如头痛则合在太阳、脑户或颠顶,腹痛合在脐上。罐得火气舍于内,即卒不可脱,须得其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  “此类拔罐法,就是当前仍颇为常的投火法,同时,也改以前以病灶区作为拔罐部位,采用吸拔穴位用以提高治疗效果;还有,清代《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当中还提到一种治疗疯狗咬伤的特殊拔罐之法,就是在咬伤之处,‘急用大嘴砂酒壶一个,内盛于热酒,烫极热,去酒以酒壶嘴向咬处,如拔火罐样,吸尽恶血为度,击破自落’等等;总得来说,拔罐疗法在中国已经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而且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的特殊的治病方法,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其发展过程非常的缓慢,由于长期以来,主要是用以治疗痈种疮毒,清代虽说有所有发展,但从总体情况来看,仍宥于疮疡外科的外治法当中;所以,本来属于刺灸法之一的拔罐法,在中国古代大量的针灸著作当中却十分鲜见,尤其是清末之后,随着针灸医学本身的衰落,拔罐孙露也流落于民间,其发展更趋于停止不前,也正是因此,拔火罐疗法被慢慢的成为中医的治疗手段了。”  “为什么拔罐治疗能够在中医当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呢?其实这都是因为拔罐治疗的疗效确实是不错,拔罐治疗在医疗上面有着很多的积极治疗的作用;拔罐治疗具有机械刺激作用:拔罐疗法是通过排气造成罐内负压,罐缘得以紧紧附着于皮肤表面,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可以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进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拔罐治疗具有负压效应:拔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淤血,小毛细血管甚至破裂,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现象;红细胞当中的血红蛋白的释放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它可以通过神经系统对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双向调节,同时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肤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进而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其次,负压的强大吸拔力可以使汗毛孔充分张开,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强,皮肤表层衰老细胞脱落,从而使体内的毒素、废物加速排出体外。”  “拔罐治疗具有温热作用:拔罐局部的温热作用,不单单可以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而且还可以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和细胞的吞噬能力;拔罐处血管紧张度及黏膜渗透性的改变、淋巴循环加速,吞噬作用加强,对于感染性病症,无疑形成了一个抗生物性病因的良好环境;再有,溶血现象的慢性刺激对人体起到了保健功能。不过,不要认为拔罐治疗的疗效非常好,所以拔罐治疗所需的治疗设备就很是精贵或者很是难得,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想法,那就完全错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