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冠军旅进行例行训练。这里没有远征军极光综合训练场的条件,只能简单进行一些体能训练和对抗练习。 训练结束回营地吃早餐。这里的饭菜比起哨所强很多,甚至比起远征军营地也分毫不差。凌正辉为了保障探索基地的给养,保证所有人员的战斗力,早在探索基地开始建议时就已经提前调集了大量补给运送到这里,连海水淡化系统都运了两套过来。可见凌正辉对这次行动的重视。 吃过早餐,时间来到早上8点。冠军旅全体成员都已经领到任务所需要的装备。全员的衣服是拥有高级别防护效果的“深渊守护者”半硬壳式全身包裹型护甲,有点像潜水服,在关键部位有硬式防护甲,配上封闭式头盔和维生背包,看起来相当科幻。 武器暂时还没有确定,需要打通通道后,放入骡子和无人机侦察,确认环境是否有水、辐射、易燃易爆物等,再决定带什么样的武器进入。手枪、步枪、机炮都是标准装备,还有匕首、长矛、长刀等冷兵器都有准备。甚至为了预防有水中战斗的可能,还准备了水下使用的弩、水下步枪、声波炮和水下电击叉。 明天第一批进入的先头部队负责清理通道、排除风险、打通通往指定目标的道路,由雷万钧担任队长,杨枫担任副队长,主力是远征军第一师特种突击旅第一营,暗火特遣队也会加入。 第二批进入的部队负责巩固阵地、建立安全区、维持打通的通道,由李万锋担任队长,魏啸和柯乐水担任副队长,主力是远征军第一师特种突击旅第二营、第三营。 第三批进入的部队负责寻找指定物资、清理目标区域、运送物资,由林棋担任队长,王炎、田不二和季书玉担任副队长,主力是远征军第一师特种突击旅第四营、第五营、第六营。 王尚杰和符三秋带领远征军第一师特种突击旅第七营在地面留守,负责进行支援。 因为第一批进入的队伍是最危险的,这次凌正辉给调过来整整1000套外穿式机械骨骼,专门配备给第一批队伍,和第二批的部分队伍。 因为今天上午预计就能打通通道,整个探索基地的人员在早上9点时就已经全部处于待命状态。 很多人都往钻台周围聚集,看热闹是人的天性,大家都想看看这种见证历史的时刻。远征军轮值的守护队伍执行保卫任务,把大部分人都阻挡在距离钻台200米外,只有少部分持有通行证的人能够靠近钻台。 凌正辉正在指挥部中央控制室,盯着屏幕上的进度。倒计时开始播报: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零……通道打通。 远征军这边的指挥中心里,网格监测系统的震动数据突然升高,应该是打通后岩石和结构壁掉落时砸出来的。 整个探索基地响起广播:文明基地探索通道已经打通!顿时热烈的掌声在探索基地各处响起。时间定格在上午10时51分22秒。 两台大型吊车从没有营房的方向,缓缓行驶到钻台边。一台准备吊走钻台上的钻机,另外一台准备吊装一个快速升降梯系统。 很快在工程人员的努力下,快速升降梯系统更换完成。 这时可以看到通道直径大约有10米,配合这个快速升降梯,一次可以运载100个全副武装的人,也就是10支小队,当然不包括占地大的机器骡子,这个得专门运输。 探索基地指挥部中央控制室里,凌正辉向远征军指挥中心下达命令:“放入无人机和侦察机器骡子,执行前置侦察任务。” 快速升降梯已经做好准备,运载吊篮里已经放入2台无人机和2只骡子,还有共100个每个100千克分散放置的配重块,吊篮里搭载的重量已经超过10吨。在人员正式乘坐前,需要做的模拟载重测试也一并做了。 这里毕竟离地下有2千米左右,为保证信号传输,吊篮里也有信号中继器。 一切准备完毕,吊篮以每秒接近10米的自由落体速度下降,到达底部大概需要3分多钟。不过上升速度高达20米每秒,上升过程只需要不到2分钟。 当吊篮底部传感器感应到接近底部时开始减速,最终稳稳停住。 田不二首先控制无人机起飞,一台贴近顶部飞行进行整体扫描,一台飞行高度大概1.8米模拟人眼视界,在周边绕了一圈。然后两只骡子下了吊篮,自行根据预定命令进行探索,并且利用搭载的机械臂收集一些物品。 中央控制室里凌正辉已经看到传回的影像,雷万钧也在远征军指挥中心里看到了同样的画面。 影像非常清晰,除了没有光线,只有无人机和骡子上带的灯照到的地方可以看清,其他各处都隐没在黑暗中。微光成像的画面暗淡,而且绿幽幽的,看得非常瘆人……远不如正常影像画面看得舒服。至于凝视红外成像画面,没有热源,全是黑色的一片。 这里没有水,很干燥。 温度偏热,有43摄氏度,但比预计中的低。 湿度33%,比预计中要高。 辐射反应微弱,不足以对人体造成伤害。 空气中没有有毒成份,与地表空气相差不大,氧气浓度比正常低很多,只有8%左右。 …… 这一切说明维生系统还在生效!至少部分功能还维持着工作。 暂时没有发现人类尸体,与想象中的遍地尸骸全然不同。给人的感觉这里就像是被主动废弃了的废墟一样,并不是遭受到了灭顶之灾。 随着无人机和骡子的推进,异样的感觉更加明显。这座工厂里除了被巨型钻机打通的那处一片杂乱之外,其他地方看起整齐有序,甚至地面都没有杂物或者垃圾。骡子踏过的地方,也只有浅浅的脚印,灰尘都不多。 除了一片黑暗之外是预料之中,剩下的全是预料之外。 看到影像的人,皆是默然无语…… “先回收吊篮,把载重测试做完,无人机和骡子留在下面。”凌正辉命令道。 不到2分钟,吊篮上升到地面平台,在旁边待命的工程师围了上去。 下降和上升的实验在接下来还需要做6次,工程师没有动上面的配重,只取下了由骡子上搭载的机械臂收集到的一些物品。 包括两片内壁碎片,一个塑料水杯,一片从工厂机器上拆下来的铭牌,一顶破旧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