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献公晚年宠爱骊姬,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王位,设计陷害太子申生以及公子重耳和夷吾。太子申生被逼自杀,重耳和夷吾则被迫逃离晋国。重耳带着他的一众亲信,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流亡生涯。 重耳一行人流亡到了许多国家,他们历经磨难,有时受到礼遇,有时则遭受冷遇甚至迫害。在狄国时,重耳生活了十二年,在这里他娶妻生子,生活相对安稳。但随着局势的变化,重耳又不得不继续踏上征程。他们先后辗转到卫国、齐国、曹国、宋国等地。 在楚国,重耳受到了楚成王的盛情款待。楚成王以国君之礼迎接重耳,为他举办了盛大的宴会。宴会上,楚成王问重耳:“公子若返晋国,将何以报我?”重耳回答道:“子女玉帛,君所余也;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意思是说,晋国的物产都是楚国所富余的,真不知道该用什么来报答。楚成王却笑着说:“虽然,何以报我?”重耳思索片刻后回答:“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意思是如果将来晋楚两国在中原交战,晋国军队会先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三舍即九十里),以报答楚国今日的恩情,如果还不能得到楚国的谅解,那再与楚国交战。 重耳在楚国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晋国,登上了王位,成为了晋文公。晋文公重耳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晋国国力逐渐强盛。他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扩充军队,晋国在诸侯中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大。 公元前 632 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中原地区相遇,战争一触即发。此时的重耳并没有忘记他曾经对楚成王的承诺。面对强大的楚军,晋军将领们纷纷请求出战,但晋文公却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退到了城濮。晋军的这一退避行为,让许多人感到不解,甚至有些士兵也开始抱怨。但晋文公深知,这不仅是为了信守承诺,更是一种战略考量。 一方面,退避三舍可以显示晋国的诚信,在道义上占据优势。在春秋时期,诸侯之间虽然纷争不断,但礼仪和道义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被各国所重视。晋国的退避,让其他诸侯国看到了晋国是一个守信用的国家,这在舆论上为晋国赢得了支持。另一方面,退避三舍也让晋军在战略上处于有利地位。晋军在后退的过程中,可以选择有利的地形进行驻扎和防御,同时也可以避开楚军的锋芒,让楚军长途跋涉,消耗其体力和士气。 楚军看到晋军后退,以为晋军胆怯,便贸然追击。当楚军追到城濮时,晋军早已严阵以待。晋文公亲自登上高台,指挥作战。晋军在战术上采取了先攻击楚军较弱的两翼,再集中兵力攻打楚军中路的策略。晋军的中军元帅先轸指挥有方,他派栾枝率领部分军队伪装败退,引诱楚军左翼追击,然后突然回师反击,将楚军左翼打得大败。同时,狐毛、狐偃率领晋军右翼也向楚军右翼发起猛攻,晋军右翼的士兵们个个奋勇争先,他们用战车冲击楚军的阵地,用弓箭射杀楚军士兵,楚军右翼也逐渐抵挡不住。在晋军两翼取得胜利后,晋军主力迅速向楚军中路发起总攻,此时的楚军中路已经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晋军的猛烈攻击下,楚军中路也被击溃。 城濮之战以晋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这一战,不仅让晋国在诸侯中确立了霸主地位,也让“退避三舍”这一故事成为了千古佳话。它体现了重耳作为君主的诚信和智慧,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他能够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既遵守了自己的诺言,又通过巧妙的战略安排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同时,这一故事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诚信是一种宝贵的品质,而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审时度势、灵活应变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献公晚年宠爱骊姬,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王位,设计陷害太子申生以及公子重耳和夷吾。太子申生被逼自杀,重耳和夷吾则被迫逃离晋国。重耳带着他的一众亲信,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流亡生涯。 重耳一行人流亡到了许多国家,他们历经磨难,有时受到礼遇,有时则遭受冷遇甚至迫害。在狄国时,重耳生活了十二年,在这里他娶妻生子,生活相对安稳。但随着局势的变化,重耳又不得不继续踏上征程。他们先后辗转到卫国、齐国、曹国、宋国等地。 在楚国,重耳受到了楚成王的盛情款待。楚成王以国君之礼迎接重耳,为他举办了盛大的宴会。宴会上,楚成王问重耳:“公子若返晋国,将何以报我?”重耳回答道:“子女玉帛,君所余也;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意思是说,晋国的物产都是楚国所富余的,真不知道该用什么来报答。楚成王却笑着说:“虽然,何以报我?”重耳思索片刻后回答:“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意思是如果将来晋楚两国在中原交战,晋国军队会先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三舍即九十里),以报答楚国今日的恩情,如果还不能得到楚国的谅解,那再与楚国交战。 重耳在楚国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晋国,登上了王位,成为了晋文公。晋文公重耳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晋国国力逐渐强盛。他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扩充军队,晋国在诸侯中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大。 公元前 632 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中原地区相遇,战争一触即发。此时的重耳并没有忘记他曾经对楚成王的承诺。面对强大的楚军,晋军将领们纷纷请求出战,但晋文公却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退到了城濮。晋军的这一退避行为,让许多人感到不解,甚至有些士兵也开始抱怨。但晋文公深知,这不仅是为了信守承诺,更是一种战略考量。 一方面,退避三舍可以显示晋国的诚信,在道义上占据优势。在春秋时期,诸侯之间虽然纷争不断,但礼仪和道义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被各国所重视。晋国的退避,让其他诸侯国看到了晋国是一个守信用的国家,这在舆论上为晋国赢得了支持。另一方面,退避三舍也让晋军在战略上处于有利地位。晋军在后退的过程中,可以选择有利的地形进行驻扎和防御,同时也可以避开楚军的锋芒,让楚军长途跋涉,消耗其体力和士气。 楚军看到晋军后退,以为晋军胆怯,便贸然追击。当楚军追到城濮时,晋军早已严阵以待。晋文公亲自登上高台,指挥作战。晋军在战术上采取了先攻击楚军较弱的两翼,再集中兵力攻打楚军中路的策略。晋军的中军元帅先轸指挥有方,他派栾枝率领部分军队伪装败退,引诱楚军左翼追击,然后突然回师反击,将楚军左翼打得大败。同时,狐毛、狐偃率领晋军右翼也向楚军右翼发起猛攻,晋军右翼的士兵们个个奋勇争先,他们用战车冲击楚军的阵地,用弓箭射杀楚军士兵,楚军右翼也逐渐抵挡不住。在晋军两翼取得胜利后,晋军主力迅速向楚军中路发起总攻,此时的楚军中路已经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晋军的猛烈攻击下,楚军中路也被击溃。 城濮之战以晋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这一战,不仅让晋国在诸侯中确立了霸主地位,也让“退避三舍”这一故事成为了千古佳话。它体现了重耳作为君主的诚信和智慧,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他能够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既遵守了自己的诺言,又通过巧妙的战略安排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同时,这一故事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诚信是一种宝贵的品质,而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审时度势、灵活应变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