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低估了的影响力
歌声继续响起。 “……老百姓认识他,鹿白十三香!” 画面中的孙晴,拿起十三香,往面前热气腾腾锅里倒了倒。 随后,端起一盘看起来非常有食欲的菜,陶醉的闻了闻,并冲着镜头展示。 “老百姓赞美他,鹿白十三香!” 伴着歌声结束,孙晴端着菜,向不远处,其乐融融团坐在饭桌前的家人走去。 画面定格。 一桌丰盛菜肴,其上是放大的鹿白十三香产品,下面文字信息,则是简洁的联系方式等。 最后,那清甜嗓音念出广告词,“鹿白十三香,家的味道!” 广告终于播完。 孙晴下意识往放旁边的挎包看去,里面装着,到这边后取下的帽子和墨镜。 而她戴着这些,理由不再是兰姐时时叮嘱的什么“明星神秘感”了。 这支广告,才播出短短的几天时间。 坐火车从沣肃过来,车上就听到好几人有意无意的哼唱这首广告歌了,许是这首“歌”旋律太过上口的缘故。 像兰姐,最近空闲时,也总时不时的唱着。 当她在车上摘墨镜,没多会就被人给认出来。 只不过,大家不知道她名字,只知道她是广告里的那个,所以,有的干脆喊她“十三香”! 蓦地。 客厅里出奇的安静。 孙晴转头,却见唐怡以及唐爸爸唐妈妈,皆张大嘴巴的诧然着。 她见此,心往下沉。 难道说这个广告拍的并不好。 可据一路而来的情形,明明是反响很好的啊。 而且,广告播出后,她还在剧组。 吴导演还表示让她有所准备,称以后宣传这部戏,可能需要她和男女主角一起多跑跑。 这也侧面证明了广告的成功吧。 刚要开口,唐爸爸面前那份文件从茶几上滑掉,她帮忙去捡,突然在上面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白云百货。 签约鹿白十三香时,兰姐可是托人对这家公司做了调查的。 知道除了调料生意,还在宿阳开了一家投资规模逾五百万的百货大楼。 而这家百货大楼的名字,就叫“白云百货。” 也对,能大手笔花那么多钱广告,拿去大电视上投放,并随手签了她好几年约的,不可能只是一家简单的调料公司。 孙晴弯腰捡起文件,留意的扫了扫,当看到“海沙分店”、“预算”、“三千万”等字眼后,脑袋不由发蒙。 什么意思? 白云百货要在海沙开分店吗? 竟还是几千万的投资? 这? 这不可能吧! 更让她发蒙的,这些资料,为什么会出现在唐怡家里。 此时此刻,客厅里还有个更无语的。 唐怡机械的扭转脖子。 刚刚看广告,当画面里出现中药铺,又见桌子上摆着繁多草药,就暗觉“不妙”了。 果然,在看到孙晴出现在镜头里的同时,一个极为熟悉的包装盒也跳出。 孙晴拍的,竟然是十三香的广告! 是啦,上次那家伙去燕京,给她去学校送钱,只是顺便的。 那家伙可是专门去大电视台投放广告的,还拜托了杨叔叔打招呼。 否则,后面也不会想去津市感谢拜访,也就不会发生那场连环事故…… “小怡,你们怎么了?” 孙晴把资料放到茶几上,又忍不住的问向唐爸爸,“叔叔,你怎么会有白云百货的资料?” 唐妈妈回过神来,啧啧有声,好笑的对孙晴说,“原来,你拍得是小秦家的广告啊。这可巧了!” 唐怡的视线也慢慢对焦,在孙晴脸上转了转,脱口而出的问,“小晴,你不会认识秦向河吧?!” “啊,秦老板吗,你怎么……” 听唐怡熟稔的喊出秦老板名字,孙晴惊讶万分。 等再看唐爸爸、唐妈妈的笑意神情,以及茶几上的白云百货分店筹备资料,她蓦然恍悟。 对呀,小怡现在不就是在宿阳电视台工作的…… “什么啦,他只是我普通朋友,最近我爸在帮他捣鼓什么分店……”唐怡忙解释,对孙晴的无端猜疑,不禁有点来气。 那家伙有媳妇有孩子的,自己怎么可能和他有丝毫关系! 伴着妈妈在一旁解释,自己这好朋友,终于明白过来,为什么她家对秦向河熟悉了。 之后,听小晴好笑的聊起,认识那家伙的经过。 而且,也在那家伙介绍下,才被吴导演看中,得到的女二角色。 望着小晴一下变得健谈,唐怡微皱眉头。 想着,晚上和小晴单独聊时,一定要把那家伙“真面目”给揭露出来。 她们从上学时就认识,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小晴就像她妹妹一样,很单纯的! 其实。 孙晴还是远远低估了这则广告的影响力。 对此了解最直观的,莫过于朱彪。 为配合广告,承担起各地分销业务的枫林街分店,此前先安装了公司电话。 从广告播出的第二天起,电话就响个不停。 到了第五天,朱彪已经派两个店员,来专职接这些电话了,而且,往往一个电话,就能带来成千上万元的生意。 其后,各地代销商,更是纷纷涌来宿阳,包括县城总店也是如此繁忙。 有的看接待不过来,甚至直接跑去了茅塘工厂。 自打广告播出后,十三香销量就骤然猛增,而且是指数倍的增长。 广告中,孙晴唱的那首“口水歌”,因为魔性旋律,加之朗朗上口的歌词,很快就传遍大街小巷。 人们的耳朵边,也频频被“十三香”所轰炸着,而且是全国范围,还有不少人,则是冲着那“家的味道”而去的。 秦广山这才知道,上次弟弟回来,告诉赶紧加大产量,是为了什么。 即使如此,每日倍增的订单,仍是很紧迫,相信用不了多久,库存就将耗光。 于是,十三香工厂,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大生产。 而周边村子的年轻人,也纷纷的摩拳擦掌。 照这个情形,工厂再扩招一大批工人,是势在必行。 茅塘人再眼红也没法了,不说年轻人,就连村里很多中年人,要么是进十三香厂,要么进了原料加工厂。 如此,周边村子“吃肉”的机会,终于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