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待士卒的态度来看,古之名将,大概分为三种,第一种将领选择与士卒同甘共苦,比如名将吴起。 史有明载: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甚至为了士卒为他效死,还留下了“吴起吮脓”这样变态的典故。 第二种将领对待士卒极为苛刻,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冠军侯霍去病了。他每次打仗都带着几十斤酒肉,士卒受伤了生病了,他宁愿酒肉坏掉扔了,也不分一点给别人。 别人对他的这种做法质疑:你这样怎么能够让士卒为你卖命呢?他也只是不屑地回道:赏功罚过而已。 第三种介于二者之间,历朝历代大多数将领基本属于这一种。 赵德昭带兵也打算走这一条路,首先赏罚分明肯定是要的,假如立功无赏,犯错不罚,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人肯在战场上拼命了。 同甘共苦他也会做做样子,不就是跟着士兵一起训练嘛。赵德昭自认为自己还是比较能吃苦的。 不过暂时赵德昭真的抽不开身,今天便是除夕,赵匡胤于宫中设下家宴,届时老赵家的携家带口,人人都得出席,借他几个胆,他也不敢不去。 从腊月二十八开始到正月初五日,一共七天,是大宋的黄金周。这样的黄金周在宋朝一共有三个,除了现在元旦的七天外,寒食、冬至也各有七天假,圣节、上元、中元、夏至、腊月还各有三天假,一年三百六十天,宋朝的官员一共有一百二十多天假期。 赵匡胤第一次做皇帝可能没什么经验,被文官们一通忽悠,就搞出来了一个历朝历代假期之最。要不说宋朝的官好当,钱多,假期多,事情还少。 这样的事情,赵匡胤其实还没少做。就比如说现在的官制,也是他老人家一拍脑袋给定下来的,导致冗官众多,司马光曾经在续资治通鉴中评价“不限才愚,尽居禄位,未离襁褓,已列簪绅”。 赵德昭想想其实赵匡胤这个军二代其实还挺有趣,军事能力强悍,治政能力中平,后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但有一点基本没人会去否认,那就是他比较有人情味,比起其他帝王,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 赵德昭现在基本已经摸透了他的性子,初步接触下来,相处还算比较融洽。所以他琢磨着趁着大过年的,送个什么像样的礼物给他,也算报答他对自己的爱护之情了。 金银玉石,他好像不缺,送了好像也没什么诚意,美女?赵德昭摇了摇头,他缺不缺先放一边,儿子送老子女人,这就不是什么正经人做的事。 思来想去赵德昭提笔认真写下了一幅字,写完之后,吩咐下人好生装裱。看看时间还早,他又到内室去寻妻子。 今晚家宴,内眷也要入宫。等赵德昭赶到内室的时候,只见王知韵满头珠翠,身着袆衣,雍容典雅,施三白妆,加珍珠面靥,戴垂珠耳坠,手持玉圭,冲着他盈盈一礼,口称,“夫君。” 赵德昭笑道:“倒是极少见你这副妆扮,当得上雅致端庄四个字。” “只是这首饰坠得脖子生疼,好不自在。” 说到底王知韵不过才十九岁年纪,夫妻感情又融洽,在赵德昭面前她倒是天真烂漫得紧。 “夫君帮你揉揉。” 王知韵面露羞赧之色,“夫君,妾身帮你更换冠服。” “你歇着吧,让她们换好了,我有话要和你说。” 赵德昭张开双臂,婢女小召立刻上前为他解开常服,另外又有两个婢女上前,服侍他穿戴朱明衣。衣服穿戴完毕,赵德昭坐下,任由婢女为他戴上远游冠。 朱明衣,上绣山、龙图案,远游冠,冠用北珠卷结于冠上,有二十四梁,冠前有金博山加蝉为饰。这套冠服乃大宋皇太子专属服饰。 赵德昭现在穿上实属有些僭越。不过他这一套衣冠,是赵匡胤在他冠礼之时所赐,情况就又另当别论了。 “过完年后我想到城外的庄子住上一段时间,家里就全靠娘子一人支撑了。” 王知韵有些错愕,“好端端的不住家里,跑到庄子里去住做甚?训练部曲,难道还要夫君亲自动手吗?” “夫君正在绸缪一件大事,内中详情现在却是不好与娘子细说。我不是去训练他们,我是要加入他们一起训练。而且明年……算了,到时候再与娘子细说吧。” “夫君真的准备出征?” 赵徳昭点点头,王知韵默然不语,心中却已经为可能到来的那一天,担忧不已。 “娘子放心,我一定会为你和正哥儿搏一个前程。” 王知韵轻轻“嗯”了一声,愁绪并没有因此稍减。成婚将近三载,赵德昭不耽于酒色,不爱荒嬉冶游,更不曾轻慢她半分,说实话她对赵德昭没有半分不满意的地方。 哪怕以前赵德昭性子冷清了一点,让她都不敢对他过分亲昵,也比大部分人要强上许多了。只是越是如此,她就越是患得患失。 “夫君要做的事情妾身不懂,夫君自去勾当大事就是,万勿以妾身和正儿为念。” 赵德昭看她这副楚楚可怜的样子,一时也不知道如何宽慰,只能心底轻叹一声,“且看将来吧。” 二人收拾停当,来到宅院外面坐上马车。夏尽忠领着六个侍卫骑着马,护卫在马车左右。一行人浩浩荡荡径往皇宫大内而去。 街道爆竹声此起彼伏,就连老百姓在这一天愁苦的脸色也添上了几分笑容。成群结队的小孩,互相追逐嬉戏,笑声、哭闹声,远远地飘荡开去。 赵德昭掀开车上的帘子,看着这一幕,触景伤怀,忍不住低声吟哦,“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一百多年以后,汴梁繁华更甚,只是那时的百姓面对凶残的金兵,又是何等的绝望?“哎,若是我能登上大宝,绝不会让那等惨绝人寰的事情发生!” 赵德昭不是异想天开,他曾经认真分析过两宋一十八位帝王。北宋除了开国之君赵匡胤,其余都是赵光义一脉,南宋则相反,除了对金称臣的“臣构”之外,剩下的都是赵匡胤一脉。 赵匡胤一脉的皇帝,不管贤愚,普遍性子刚强,对北方及其强硬。赵光义这一脉,仿佛在高粱河一战中被抽掉了骨头,几乎个个都性子软弱。 其实在赵德昭的心里,赵光义的治政能力是略略高于赵匡胤的。只是那种一遇挫折便缩头的性子,让他在后世与赵匡胤的评价相去甚远。 “我若是能出头,定然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绝不让中国之土腥膻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