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开局即亡国,什么?我是慕容冲

第68章 入幕之宾

   公元370年11月的建康城格外寒冷,桓温率军由姑孰前往建康。   建康城外,桓温巍然屹立,其军帐如林,严阵以待。寒风凛冽,却吹不灭他眼中那抹锐利与深邃。他缓缓步上高耸的了望塔,目光穿透寒雾,投向远方:中军四营的大营,那里操练声、喊杀声震耳欲聋。   “慕容玄明,此人确为将中翘楚,竟屈身他处,欲制衡于我,实乃可惜。”桓温沉吟,语气中既有惋惜也有不甘。他身旁,智谋过人的郗超轻声接道:“主公明鉴,慕容德之心,深似海,难以捉摸。他身为燕国皇族后裔,昔日以复国之名投奔大晋,其真实意图,恐怕非仅止于助朝廷制衡一方。昔日封处道的复国誓言,犹在耳畔,如今主公行之大事切不可让他搅局。”   桓温目光幽幽,他轻声问道:“朝廷此番派遣何人前来迎接我?”“谢安石”   桓温闻言,不禁轻叹一声,语气中既有惋惜也有无奈:“安石不肯高卧于东山之上,又不肯为我所用。景兴啊,我景兴,你可知我礼贤下士尚有有三大憾事?”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其一,北伐燕国之时,我未能采纳你景兴的良策,致使战果未达预期。;其二,我与主簿王珣相交莫逆,深知其才华横溢,却未能得他全力相助,共谋大业,此乃我知人善任之憾;其三,便是如慕容玄明、谢安石这般,才华横溢、智勇双全之士,虽名动天下,却终究不能为我所用,实乃我求贤若渴、不得人才之最大遗憾。”   郗超闻言,目光微敛,神情中流露出一丝理解与共鸣。他缓缓开口,声音温和而坚定:“主公之言,超深以为然。然则,天下之大,人才济济,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至于北伐之事,胜败乃兵家常事,主公不必过于介怀。未来仍有无数机会,只要主公运筹帷幄,决策英明,定能再振军威,克复中原,成就一番不朽功业。”   桓温语气中带着一抹不容置疑的决绝,沉声道:“吾已至花甲之年,岁月如梭,未知余生几何。然吾心所愿,非但求生前显赫,更望死后或能流芳百世,即便不然,亦要遗臭万年,留名青史。   明日,我将设宴,特邀慕容德共聚,你需在幕后周密部署,安排人手详实记录每一细节,乃至其言行举止,绘影图形,务求精准无误。事后,这些资料需广而告之,散布于建康,我要让慕容德与朝廷之间,因猜疑而心生间隙,若能借此使得慕容德在这场纷争中按兵不动,坐观成败,那便是最佳之局。”   翌日:   慕容德与谢安一同前往桓温大营,当他们踏入桓温大营的那一刻,营内的气氛似乎比昨日更加紧张而微妙。桓温早已等候多时,他面带微笑,眼神中却闪烁着不易察觉的锋芒。   “听说朝廷派了安石前来,我可是欣喜不已啊!”桓温客气道,而谢安则以他那温文尔雅之姿,谦逊回应:“能得桓公如此抬爱,安石实感荣幸之至。”   随即,桓温的目光转向慕容德,脸上绽放出更加灿烂的笑容,上前围绕着慕容德转了一圈,“玄明啊,江南风水养人,你这瞧着比当初初来的时候气色好多了。”   言罢,桓温不由分说地拉起慕容德的手,热情洋溢地朝大帐内走去:“今日风势虽大,但帐内已备下暖炉与香茗,定能为你驱散寒意,暖身。”同时,他也不忘回头对谢安说道:“哦安石也快请。”   桓温拉着慕容德先走,谢安却是跟在两人身后,一路上桓温不断询问慕容德的身体状况、家族近况以及最近饮食,言辞间充满了关切与尊重。而反观对谢安,桓温只是简单地客套了几句,便让侍从引领其至一旁落座,明显地将更多的注意力与热情放在了慕容德身上。   慕容德被桓温这么一下也整不会了,只能对谢安投向抱歉的眼神,而谢安则以他那惯有的淡然微笑回应,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我早已看穿一切,但并不在意”的豁达与从容。   三人步入大帐,暖炉的温热与香茗的芬芳瞬间驱散了外界的寒意。桓温请慕容德与谢安分别落座后,宴席正式开始,气氛逐渐变得温馨而融洽。   谢安首先代表朝廷发言,他语气诚恳,言辞中满是对桓温的敬重与赞赏:“桓公这些年镇守一方,屡建奇功,不仅保卫了疆土安宁,更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其功绩之显赫,实乃朝廷之幸,万民之福。今日,我代表朝廷特来慰问桓公,”   桓温连连摆手,脸上却浮现出一抹复杂的神色,他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眼前的繁华,直视着更远的未来。“安石谬赞了。桓某虽镇守一方,略有微功,但心中常怀愧疚,不能克定中原,恢复大业。此乃我毕生之愿,日夜所思,不敢或忘。而今耳顺之年,尚且没有如同伊尹这般辅佐君王,安定黎庶,我之大憾!”   桓温的话语中,明里是对自己未能完成大业的自责,暗里却透露出他对于权力的渴望与自己的野心。他的目光在慕容德与谢安之间流转想要从两人眼中看出什么。   而谢安则保持着他一贯的从容与淡定,他轻轻抿了一口香茗,目光深邃地望向桓温。“桓公之志,令人敬佩。欲成大事,非但要有雄心壮志,更需审时度势,顺应民心。我辈中人,当以天下苍生为念,以和为贵,避免无谓的战乱与牺牲。”   谢安听到伊尹两字之时心中疑惑不断,桓温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吗?这一番回话也有着试探之意。   桓温话锋一转,目光温和地转向慕容德,赞道:“玄明,闻你现今都督四营,整顿中军,剔除冗弱,如此中军定能锐不可当。有你在建康,我心甚慰,仿佛已得麒麟之臣在侧。”桓温的话语虽隐晦,但在座诸人皆饱读诗书,岂能不知麒麟阁中曾有一位权倾朝野、废立帝王之臣及其同党的典故。此言一出,意味深长。   桓温是在意有所指,慕容德还想辩驳几句,谢安直接道:“玄明得明公如此赞誉,实乃殊荣。明公礼贤下士之名,早已传遍四海。昔日我身为明公麾下征西大将军司马,便深知明公胸怀壮志,非凡俗可比。只是,不知明公心中,谁可担当这麒麟之臣的重任?”   桓温闻言,朗声大笑,笑声中透露出几分豪迈与不羁。笑罢,他目光如炬,直视谢安:“安石,你我相知甚深,你的才华与风骨,我向来极为欣赏。如今,我且问你,你可愿成为麒麟臣之肱骨?”   谢安道:“我为麒麟之臣也好,玄明为麒麟之臣也罢,明公意欲为麒麟之臣还是佐王之臣乎?”此言一出,如同掷地有声,瞬间让原本轻松的氛围变得凝重而紧张。   这就几乎是明示了,麒麟阁之首便是霍光。霍光也辅佐皇帝,而如今谢安却把霍光和佐王之臣单独拎出来。   空气仿佛凝固,每一丝呼吸都能清晰可闻。桓温的笑容逐渐淡去,眼神变得深邃而复杂,仿佛能洞察人心最深处的秘密。   “安石,你我相知多年,你的才华与气度,我向来钦佩。你问我意欲何为,我桓温所求,这么多年了,天下人人皆知。”   桓温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决,他缓缓踱步,每一步都似乎踏在了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安石,你言中之意,我自然明白。那些事情固然是历史之镜,但镜中之人,亦可为今日之我。我桓温,虽非圣贤,却也胸怀天下,志在四方。”   说到这里,桓温的眼神更加深邃,仿佛能穿透重重迷雾,直视未来。“非我桓温所愿,但若有朝一日,社稷危亡,皇权不振,我亦不得不为天下计,行非常之事。我之所求,非个人权位之尊荣,乃是国家安宁、百姓安康之大业。”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掷地有声。   政治家又可以叫做演讲家、表演家。   作为演讲家,政治家们不仅仅是言辞的编织者,更是情绪的操控者。他们深知,言辞虽能打动人心,但真正能够深入人心、操控舆论的,是那些被精心设计、能够激发人们最深层次情感与欲望的言辞。因此,他们运用厚黑学的精髓,将真实与虚假交织,将理性与感性融合,编织出一张张既诱人又具迷惑性的语言之网。在演讲台上,他们时而以正义之名,唤起民众的热血与激情;时而以悲情为引,博取同情与怜悯。这些言辞,如同锋利的刀刃,精准地切割着民众的心理防线,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政治家手中可操纵的棋子。   而作为表演家,政治家们更是将厚黑学的权谋之术发挥到了极致。他们深知,政治舞台就是一个巨大的剧场,每个人都是其中的演员,而自己则是这场大戏的总导演。因此,他们精心策划每一场表演,从服饰、举止到表情、语气,无一不经过精心雕琢,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展现出完美的形象。他们时而化身为亲民的领袖,与民众打成一片,以展现自己的亲民形象;时而化身为威严的统治者,以彰显自己的权威与不可侵犯。这些表演,不仅仅是为了赢得民众的欢心与信任,更是为了在权谋的较量中占据有利地位,为自己的政治目标铺平道路。   此时正义凛然的桓温似乎连自己也麻痹了,仿佛他不是一个行废立之事的权臣,而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大忠臣。   在厚黑学权谋的视角下,桓温的这番表现,无疑是他深厚政治手腕与高超心理战术的展现。他巧妙地将自己置于道德的制高点,以忧国忧民的形象,掩盖了内心深处对权力无尽渴望的真相。   桓温深知,权力的游戏不仅仅是力量的较量,更是人心的博弈。他利用演讲与表演的艺术,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为了国家与民族利益不惜一切的伟大人物,以此赢得人心,巩固自己的地位。   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桓温却暗中布局,精心策划着废立皇帝的权谋大戏。他利用手中的权力,排除异己,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他通过巧妙的政治手腕,操控着朝堂的舆论走向,使得自己的声音成为主流。   霎那间,室内归于一片死寂,只有窗外呼啸而过的寒风,似乎也在窥探着这幕后的秘密。那风声,如同细针般穿透每个人的心防,让人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就在这静谧得几乎能听见心跳的时刻,一阵突如其来的风势,猛然间吹起了大帐的一角帘幕,宛如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揭开了隐秘的一角。   帘幕之后,映照出一幅令人意外的画面——衣衫的一角,随风轻轻摇曳,只是风愈发的大了,将帘子吹开,那熟悉的布料纹理与颜色,让在场的众人心中皆是一震。这衣衫,竟是属于郗超,那个平日里总是隐于幕后,却对桓温的决策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智囊。   桓温的眼神在那一刻变得深邃而复杂,他仿佛并未完全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阵脚,而是以一种近乎冷漠的理智,审视着这一突如其来的插曲。而谢安,则是眉头微蹙,眼神中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忧虑。   谢安舒缓了眉头笑道:“景兴可谓是入幕之宾啊!”   几人见状也哈哈大笑起来   桓温笑道:“景兴既然来了,何不进来共商大事?”   “郗某不请自来,还望诸位海涵。”郗超步入大帐,对着众人微微一礼,随后便径直走到桓温身旁,站定。   “明公心中已有定夺,郗某不过是顺应时势,略尽绵薄之力罢了。”他的回答,既含蓄又深邃,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陷入了沉思。   寒风依旧在窗外肆虐,大帐内的气氛虽然有些许暖意却依旧扑朔迷离。   请支持的书友打出五星好评!!!发电三次!!!谢谢大家!!!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