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梭,转眼间已是庆历八年。 范仲淹的书房内,一封封奏折堆积如山。他的头发已经斑白,但那双眼睛依然炯炯有神。窗外的梅花开得正盛,暗香浮动。 \"大人,\"欧阳修捧着一份名单走进来,\"富弼大人已经致仕归乡,韩琦大人也被调往河东。如今朝中支持变法的大臣,已经不足当年的一半了......\" 他顿了顿,又道:\"吕夷简、夏竦等人虽然表面上不再反对,但暗地里却在不断蚕食改革成果。州县官学逐渐荒废,将兵制度也在悄然恢复旧制......\" 范仲淹轻叹一声:\"是啊,时移世易,物是人非。\" 这些年来,变法中的重要支持者相继离去:杜衍病逝,孔道辅致仕,田况被贬......就连最坚定的支持者富弼,也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归乡养病。 而反对派却借机不断扩大影响力。许多新政都被逐渐废止,一些地方甚至完全恢复了旧制。 \"大人,\"欧阳修忧心忡忡,\"难道我们的努力,就要这样付诸东流吗?当初您说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可如今......\" 范仲淹站起身,走到窗前。院子里的老梅树已经开了二十余载,见证了他的每一次得意与失落。 \"欧阳修啊,变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这一代人或许力有不逮,但总要有人来开这个头,为后人做个示范。\" 就在这时,一个年轻的官员求见。那是新科进士王安石,已经在地方任职多年,以清廉正直着称。 \"学生斗胆,想请教大人一个问题,\"王安石恭敬地说,\"变法之路,究竟应当如何走?学生在鄱阳任职时,亲眼目睹百姓疾苦,深感非变法不足以救民。\" 范仲淹看着这个年轻人眼中的热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他沉思片刻,说道:\"王安石啊,变法贵在得人心。不光是要得朝廷上下的支持,更要得百姓的认同。否则,就算暂时推行了新政,也难以持久。\" \"就像当年我们推行将兵制度,虽然一开始遭到不少反对,但因为确实解决了边防问题,最终还是得到了将士们的支持。可惜......\" 王安石若有所思:\"大人的意思是,要循序渐进?\" \"也不尽然,\"范仲淹说,\"关键是要找准时机。就像行舟,既要看风向,也要看水势。时机未到强行推进,反而会事倍功半。\" 他顿了顿,又道:\"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人才。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只有培养出更多有志之士,变法才能持续下去。\" 这番话,深深印在了王安石的心里。多年后,当他主持变法时,也曾回想起这次谈话。只是彼时的他,选择了一条与范仲淹完全不同的道路。 庆历十年,范仲淹致仕归乡。临行前,他最后一次站在皇城楼上,望着这座他为之奋斗半生的都城。 \"大人,\"欧阳修问,\"您觉得我们的变法,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范仲淹望着远处的朝阳,笑道:\"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我们是否尽力了。\" 他转身看着欧阳修:\"你要记住,变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许我们这一代人看不到成功,但只要有人继续坚持,总有一天,理想会变成现实。\" 马车缓缓驶出京城。范仲淹知道,一个时代即将结束,而新的时代正在孕育之中。 在他离开的方向,朝阳正在升起。阳光中,一个叫王安石的年轻人,正在为自己的理想默默准备着。新的变法序幕,即将拉开。 范仲淹离京后不久,朝廷的政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支持变法的大臣纷纷被调离京城:韩琦被派往河东,文彦博出守河北,富弼因病致仕。一时间,朝中再无变法派的中坚力量。反对派则趁机将诸多新政废止,朝廷大体恢复了庆历新政之前的旧制。 欧阳修在一个深夜,独自来到范仲淹曾经的府邸。庭院萧条,梅树依旧,只是再也闻不到那缕暗香了。 \"先生,\"王安石突然出现在他身后,\"您也来凭吊故地吗?\" 欧阳修叹息道:\"是啊。记得当年此处常常灯火通明,范公与诸位大人商议国事,直至深夜。如今却......\" 王安石沉默片刻,突然说道:\"先生,学生有一个想法。\" \"说来听听。\" \"范公的变法之所以失败,是不是因为改革的力度不够?如果当初能一次性推行更彻底的改革,或许就不会功亏一篑。\" 欧阳修愣了一下:\"你的意思是......\" \"是的,\"王安石眼中闪着异样的光芒,\"如果有一天我有机会主持变法,一定要推行更彻底的改革!不能再像范公那样步步为营了。\" 欧阳修看着这个年轻人坚定的眼神,心中既欣慰又担忧:\"安石啊,变法之道,如同治病。太过激进,反而会伤及根本啊。\" \"先生过虑了,\"王安石胸有成竹,\"只要方向正确,就不怕改革的力度太大。\" 两人又聊了许多,直到月上中天才散去。欧阳修望着王安石远去的背影,总觉得这个年轻人身上,有一种特别的执着。 这种执着,让他想起了当年的范仲淹,却又有些不同。范仲淹的变法,讲究循序渐进,以\"得人心\"为要;而王安石似乎更倾向于雷厉风行的手段。 \"但愿他能吸取庆历新政的教训吧,\"欧阳修喃喃自语,\"变法之路,最忌操之过急啊......\" 十年后,王安石果然主持了新一轮变法。但这一次的改革,却比庆历新政要激进得多。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而此时的范仲淹,已经在苏州定居。每当夜深人静,他也会想起京城的种种往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常常吟诵这首词,感慨万千。 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他播下的种子并未消亡。在新一代士大夫中,变法的理想仍在延续。 这,或许就是他最大的安慰了。 第一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