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不可一日无君,亦不可一日无相。 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武帝已然开始审慎地斟酌新丞相的人选了。 武帝,这位年轻而富有雄心壮志的君主,自登基以来,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气魄和智慧。 他心怀天下,渴望能有贤能之士辅佐自己,开创一番盛世伟业。 武帝性格坚毅果断,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勇于尝试新的理念和政策。他精力旺盛,对国家的发展充满了无限的热情和期待。 汉初之时,众多官员多选自功臣贵族子弟,然而这些人选很快便被用尽。待到武帝之时,可供选择的余地变得极为狭小。 最具希望的乃是两位外戚,即窦太后的侄子魏其侯窦婴和王太后的弟弟田蚡。 窦婴为人正直豪爽,性格中带着几分倔强和不屈。 他在政治上颇有抱负,一心想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窦婴喜好儒术,对儒家的理念深信不疑,渴望以儒家的思想来治理国家。 而田蚡则是一个精明圆滑、善于算计之人。他深知权力的重要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 虽也对儒术有所偏爱,但更多的是将其作为谋取权力的工具。 后来,武帝拜窦婴为相,而这一切皆出自田蚡的暗中运作。 景帝离世后,武帝封田蚡为武安侯,他一时之间成为朝中炙手可热之人。 田蚡本欲谋取丞相之位,却被管家籍福劝止。籍福言道:“倘若皇上欲拜您为相,您务必要推辞,将相位让与魏其侯。 您如今刚刚发迹,尚无法与魏其侯相较。 魏其侯身为窦太后的侄子,显贵已久,况且他在平乱之中立下赫赫大功,天下英才纷纷归附于他。 若魏其侯荣任丞相,您起码也能登上太尉之位。 太尉与丞相同属三公,您亦可同时博得让贤的谦逊美名。” 田蚡认为籍福所言在理,于是入宫向王太后表明心意,太后再将此话转达给武帝。最终,武帝拜窦婴为丞相,拜田蚡为太尉。 但要推行儒道,窦婴、田蚡皆无此等学问。 于是,窦婴向武帝举荐了赵绾和王臧,此二人同为当时儒学巨擘鲁申公的弟子,师从申公研习《诗》。 申公当时年逾八十。武帝尚为太子之时,王臧便是他的老师。由此,武帝拜赵绾为御史大夫,拜王臧为郎中令。 首先要做的便是立明堂。 在上古时代,政治与教化合为一体,所谓“明堂”,乃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祭祀祖先之所。 武帝颇为迷信,对祭祀鬼神之事兴趣浓厚。他本是精力充沛、好奇心旺盛之人,再加上少年心性,对于立明堂这般“形象工程”自是垂涎三尺。 然而明堂太过久远,赵绾、王臧也不太知晓明堂究竟为何物。 于是,武帝派出使者,“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隆重地将申公从鲁地请至京城。武帝对申公闻名已久,他见到申公,犹如在困顿迷途之中望见了光亮,激动万分。 武帝问道:“我该如何行事?” 申公满头白发,打着呵欠说道:“少言,多为。” 武帝掩饰住失望的神色,拜申公为太中大夫,“议明堂事”。 接着便是令诸侯就国。此事颇为棘手,只因各位诸侯皆不情愿。 原来,诸侯的食邑虽在外地,但他们大多迎娶了皇家的公主。 别说他们自己不愿回到穷乡僻壤,那些身娇肉贵的公主更是不愿前往。 其实此事令人颇为费解,因为这个“令诸侯就国”的诏令并无实质利益,但它却彰显了武帝改革的坚定决心。 此外的各项政令分别为: 1. 除关。武帝之前,各国各有关禁。武帝废除关禁,既是要营造出一个“不设防”的盛世景象,更为重要的是,这对于瓦解诸侯国“占山为王”的状态大有裨益。 2. 仿周礼而创汉制。武帝欲推行儒道,而儒道之源在周,故而这条诏令的颁布乃情理之中。 3. 贬谪诸窦宗室中“无节行者”,削除其爵位。这直接涉及到人事的调动与豪族的利益。 这个针对窦氏宗族的法令,乃是武帝对窦太后的一种挑衅与试探。窦氏家族之人果然暗中向太后抱怨。 就在此时,闽越攻打东瓯,东瓯遂向汉朝紧急求救。 闽越即如今的福建,东瓯则是如今的浙江、闽北地区。 两国同属越人,风俗相近。自秦末大乱之际,闽越、东瓯等纷纷独立复国,且日益强盛。 原来,吴王刘濞之子刘子驹藏匿于闽越,他怨恨东瓯在父亲刘濞败逃投奔之时将其杀害,故而时常怂恿闽越国王对东瓯用兵。 消息传至长安,武帝于廷议之时让群臣商议对策。 太尉田蚡率先发言,他认为越人之间相互攻伐,自古有之,毫不稀奇,更不必劳民伤财地发兵救援。 越地多为蛮荒之所,即便我方获胜,又能有何实际益处?秦朝时便已将其舍弃。 武帝正思考着田蚡所说之话,此时有一人站了出来,痛斥田蚡的见死不救。 此人名为严助。 严助乃严夫子严忌之子,武帝即位之初“举贤良方正”,严助乃是首批入选之人,深受武帝赏识,常常替武帝与那些他看不惯的老臣当庭辩论。 不久,武帝将其擢升为中大夫。 严助本名庄助,然而后人为了避讳汉明帝刘庄,为庄助改了姓。 严、庄二者原本相互训释。实则刘庄比严助晚出生一百多年,是极为晚辈之人。庄助若地下有知自己变成了严助,不知会作何反应。 严助分析道,救人之事,只怕自身力量不足以救援,恩德无法惠及东瓯。 若有此力量与本事,为何不救?秦人舍弃越地,我们就要舍弃吗?秦人连咸阳都舍弃了,何止区区越地!如今东瓯前来求救,若陛下不予救援,他们还能向何处求助?我们大汉又如何统领万国? 严助言辞犀利,句句有力,武帝听闻这等热血激昂的议论,当即说道:“太尉不足与计。” 于是,武帝令严助率兵救援东瓯。 自战国以来的军制,发兵必须有虎符作为凭证。 虎符分为两半,一半在君主手中,一半在将帅手中,两半合二为一,方可发兵,因而当初才有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事。 或许是因虎符掌管在太皇太后手中,而非在自己这里,又或许是为考验严助,具体情形难以确切知晓。 总之,武帝未将虎符交予严助,这就要看严助的随机应变与智谋了。 严助手持武帝所赐的旌节来到会稽郡。 严助对郡守说道:“皇上刚刚登基,不想动用虎符,烦请您发兵。”“无虎符便想发兵,此乃谋反之举。”郡守依据汉朝法律拒绝了严助。 狠话已然放出,倘若无功而返,就不单单是面子的问题了。 严助一咬牙,扯过郡守手下的一个司马,抬手便是一剑。司马的人头顺着阶梯滚落,血迹斑斑。郡守看得目瞪口呆。 严助随后大呼道:“有敢违抗天子之命者,下场如此!” 于是郡守发兵迅速救援东瓯,汉兵未到,闽越兵已闻风而退。 出兵东瓯一事,对错难以断言。 依照田蚡的看法,闽越攻打东瓯确实属于越人的内部纠纷,汉朝派兵维和无疑是拿自己的钱财填补他人的亏空。 但世事往往需从长远审视,方能得出较为明晰的结论。 汉朝出兵,增强了对吴越的影响力,这对于日后将其纳入中华版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抛开利益的考量,东瓯的危机,本是因帮助汉朝诛杀刘濞所引发,汉朝不应坐视不管。 武帝的心中怀有宏大的版图,他要凭借自身的意志将其一点一点描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