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田到户以后,社员们爆发了极大的生产热情,田才刚分下,社员们就赶紧担着各式各样肥田的东西往自家地里撒。 家里地上的土皮,山上的茅草,公厕里的腌臜物,全部被社员们担到了田里和稻草混在一起堆肥,唯恐自家的田少了半分肥力,来年少打了一线谷子。 性子急一些的,甚至已经开始赶着耕牛把自家田给犁了一遍,边上的田壁更是用镰刀砍的干干净净,连一根杂草都没有留下。 至于原来的队上的猪粪牛粪什么的更不用说,圈里都被社员用铲子硬生生铲下去一层,杨庆现在住在牛棚上都已经闻不到一丝异味。 至于棚里原来的那点伴着稻草的牛粪,早就被一家兄弟抢走了,两兄弟为了多分一点牛粪稻草,还在田边打了一架大的。 要是在后世肯定算一个大笑话,两兄弟为了争一点牛粪大打出手,书上都不敢这么写,但是在刚分田的这个时间段,这种事情司空见惯。 有些已经分家的出去的儿子,为了争田基,对着父母兄弟也是破口大骂,性子急一点的,直接就动起了手。 在1981年,这些刚分下来的田土可不止是田,而是农民的命,为了争命,没有什么干不出来的。 只有杨庆,把分来的田直接丢到一边,分下去是什么样,现在依旧还是什么样,连田基边上都懒得去修,别人的田地被主人修的光光鲜鲜,就杨庆的田地乱糟糟。 “这个杨老三啊!原来看着还是一把好手,没想到是一个懒汉!” “就是!你看他的田,这像个什么样子?” “要是再这么下去,谁家愿意把女儿嫁给他啊,以后结婚都难!” “这个短命死的,还以为现在大家都要办酒席啊!天天往河边镇里跑,有个屁用!” 特别杨庆的两亩大田还是村里的一等田,就在社员们的眼皮子底下,更是惹得不少人指指点点,老杨家更是骂个不停。 “庆小子,这田是咱们农民的命根啊!你怎么能不好好管理管理!” “就是!杨老三,你这样荒着田,明年的收成肯定会比别家的少一些的!” “杨大哥,要不要我帮你把田修修啊!” 李队长,自家邻居,还有赵凤娟看着田有些难受,连连劝说杨庆,要他想办法把田地侍弄一下。 “好好好!” “我记着呢!” “有空我一定弄!” 杨庆嘴巴上答应的好好的,但是依旧我行我素,把田丢在一边不去管它。 “种田能致富吗?” 杨庆来自几十年后,自然明白一个事实,这两亩多田,你把它种出花来它都不能致富,最多能填饱肚子,不然后世农村人为什么出去打工? 南方的农村,又不是北方的大农场,土地平坦,方便机械化种植,零零碎碎的地块,都得靠人力种植收割。 前世杨庆父亲还在种地的时候,杨庆就给自己父亲算过一笔账,如果算上人工,种子、肥料、还有农药钱,农民种地是一笔亏本的买卖。 要不是现在政策不明朗,投机倒把算犯罪,吃饭也还要粮票,物资供应也不充足,经常拿钱都买不到物资,杨庆都想把地分给别人种,自己去投机倒把挣大钱去。 不过根据杨庆的观察,那一段记录中投机倒把的黄金岁月就要来了。 杨庆这几天经常去镇子里,发现公社的民兵经常不在岗,一打听才知道公社的干部为了保证分田到户的顺利实施,已经把民兵调走给各大队干部站台去了。 毕竟越穷的地方,分田的政策落实的往往越困难,穷山恶水出刁民可是一句老古话,自有它存在的道理。 杨家冲生产队才花了七八天功夫就把田分了下去,已经是一个让人震惊至极的速度,听说还有不少生产队,现在分田都还是在拍桌子骂娘呢。。 杨庆今天又去了镇上一趟,发现民兵又不在,又想起之前和老人谈古谈起的投机倒把黄金时光,所以正式下定决心准备搞点火烘鱼拿去县里卖。 经过处理的火烘鱼咸香皆备,又没了那股子鱼腥味,在物资供应极为发达的后世毫不起眼,但是在物资匮乏的1981年,这可是真正的好东西。 又咸又香,把鱼儿蒸熟撕开,稍微放点油一炒就是极为好吃的荤菜,在秋收的时候,杨庆特意给自己相熟的几家人送了一点自己制作的鱼块,引得所有人赞不绝口。 赵小妹每次吃鱼块都能多吃一碗饭,证明这东西的确符合1981年这个时代人的胃口,应该是能有销量的。 到时候挑着火烘鱼去县里卖,带个小锅去用油炒一盘做例菜,被那挠人的香味一抓,肯定能挣上一笔大的。 杨庆越想越觉得可行,下定决心以后立马骑着自行车往县里跑,再去看看县里抓投机倒把的红袖章到底是个什么情况,顺带也去县里供销社买几袋盐和几米塑料布,要是有铁钉什么的,也要买一些准备做架子。 杨庆已经观察了好几个早上,县里抓投机倒把的红袖章都没人,想必最近一段时间都被调去搞分田的事,应该不会有人抓这个。 盐还好,大粒盐全省统一价3毛钱一公斤,制作火烘鱼必须要这种大粒粗盐,不然普通精盐腌制盐度有些不够,耗费会更多。 杨庆买了100公斤才花了30块,只是塑料大棚膜的价格有些吓人,杨庆买了2米x3米的一块6平方塑料布,就花了五块钱。 铁钉的价格也不便宜,那种长钉的大铁钉1毛钱一个,短一些小铁钉的五分,杨庆大大小小买了五块钱。 “工业品真贵!” 杨庆暗暗咋舌,要知道现在一个农家鸡蛋就5分钱,一块6平塑料布值100个鸡蛋,后世一个农家鸡蛋2块钱,要是后世哪个农资店老板这么一块6平破塑料布敢卖200块这么贵,肯定会被打死。 杨庆买完所有东西,把铁钉放在前篮,塑料布和盐摞在自行车上后架上就往生产队狂奔。 现在的自行车结实的很,带个两百来斤货物不费事。 等天色渐晚,到了夜半时分,杨庆用布捂住手电筒的发散灯光,只留下中间一小撮照着路,半夜偷偷摸摸的担着盐走山路去了老赵家。 “砰砰砰!” 夜半时分,赵家的木大门被杨庆悄悄敲响。 赵老爷子披上衣服,颇有些警惕的打开门一看,居然是杨庆挑着一担麻袋站在自己门口。 “赵伯父?想不想挣一笔钱?” 杨庆压着嗓子,笑颜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