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蓟辽防务,宣大防务
泰昌元年腊月初2。 朱由校一声令下,早已经整装待发的援辽纵队、卫戍纵队、北方纵队、西北纵队,按照作战部署,顶着风雪,开赴各自的目的地。 新锦衣卫携带任命圣旨,随同前往宣诏。 皇家卫队对老百姓秋毫不犯,严明的军纪,强大的后勤保障,整洁的军容、整齐的队列、嘹亮的军歌、遍地飘扬的红旗,吸引了京城无数人的目光。 朝野各方看见如此强军,心态瞬间发生变化。 得益于国道的建成通车,各纵队沿国道每日行军速度达到平均50公里。 腊月初5。 真保镇总兵谭兴实率军到达距离京城约160公里的真保镇。 腊月初7。 新任蓟辽总督曹文衡、蓟州镇总兵狄兴国率军到达距离京城约200公里的蓟州镇大营三屯营。 同日,万全都司指挥使梁邦兴、宣府镇总兵蓝邦强率军到达距离京城约200公里的宣府镇。 万全都司治所北直隶宣府镇城。下辖宣府左卫、宣府右卫、宣府前卫、万全左卫、万全右卫、怀安卫、保安卫、蔚州卫、永宁卫、怀来卫、延庆卫、开平卫共11卫,以及兴和、美峪、广昌、四海冶、长安岭、云州、龙门7个千户所。 北直隶地区总计有蓟州卫、真定卫、永平卫、山海卫、遵化卫、密云中卫、密云后卫、开平中屯卫、州左屯卫、兴州右屯卫、兴州中屯卫、兴州前屯卫、兴州后屯卫、延庆卫、隆庆卫、东胜左卫、东胜右卫、镇朔卫、涿鹿卫、定边卫、神武右卫、神武中卫、忠义中卫、卢龙卫、武清卫、抚宁卫、德州卫、宁山卫、大同中屯卫、沈阳中屯卫、定州卫、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通州左卫、通州右卫、涿鹿左卫、涿鹿中卫、河间卫、潼关卫、德州左卫41卫。 以及牧马、梁城、沧州、倒马关、潮河、白洋口、渤海、宽河、镇边城、顺德、武定、平定、蒲州13个千户所。 大宁都司内迁北直隶地区总计有保定左卫、保定右卫、保定中卫、保定前卫、保定后卫、营州左屯卫、营州右屯卫、营州中屯卫、营州前屯卫、营州后屯卫、茂山卫、紫荆关千户所,11卫1所。 宣府镇因镇总兵驻宣化府得名,宣化即张家口。 宣府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别是明朝建都北京之后,宣府镇更是保卫京都,防御蒙古南下的咽喉之地。 嘉靖年间,宣府镇长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筑。 隆庆和万历年间,皆对宣府镇长城进行过修复。崇祯年间,朝廷仍十分重视宣府镇长城的修筑。 张家口作为进出口贸易的互市,必须全面彻底的掌控在朝廷手中,重建贸易秩序。 有组织有计划的向蒙古、女真倾销商品,掠夺敌人的财富和物资。 严控钢铁、粮食等战略物资流出,削弱敌人的战争潜力,为彻底征服蒙古、辽东助力。 腊月初9。 新任山海镇总兵米兴务率军到达距离京城约330公里的山海关。 腊月初10。 新任宣大总督陈奇瑜、山西行都司都指挥使阮邦国、大同镇总兵闵邦民率军到达距离京城约400公里的大同。 腊月12。 山西都司都指挥使杜邦圆,太原镇总兵席邦富率军到达距离京城约400公里的太原。 山西行都司治所大同府。下辖大同前卫、大同后卫、镇朔卫、定边卫、阳和卫、天成卫、威远卫、平虏卫、云川卫、玉林卫、镇虏卫、高山卫、蔚州卫、东胜卫共14卫,以及井坪守御千户所。 山西都司治所太原府。下辖太原左卫、太原右卫、太原前卫、振武卫、平阳卫、镇西卫、潞州卫、沈阳中护卫、汾州卫共9卫,以及沁州、宁化、雁门、保德州、偏头关、磁州、宁武、八角、老营堡9个千户所。 大同镇是九边中最早设立的军镇之一,终明一世都屹然边塞。不管是京师屏蔽、边疆要塞,还是边疆贡市商贸,都与大明王朝的荣辱兴衰始终相伴相随。 大同镇以构筑长城的方式记录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明的碰撞与交融,是两百多年来历史进程的晴雨表。 大明初期的北疆军事策略为积极防御,对蒙古诸部采取扶此抑彼,并伴以军事打击,将塞前歼敌调整为以攻代守。 仁宣时期,北疆军事策略调整为守备为本的消极防御。 开平卫、东胜卫的内迁,使得宣府、大同二镇遂临边地,管辖区域相应缩小,战略地位愈发重要。 大同镇三面近塞,彻底暴露在蒙古铁蹄之下。大同镇肩负起拱卫京师之藩屏,战略地位日益提高。 开平卫治所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附近的上都城,隶属大宁都司。宣德9年(1433)内迁赤城县独石堡,隶属万全都司。 东胜卫治所内蒙古托克托县,洪武4年 (1371年)初设。永乐年间东胜内迁。东胜左卫迁至卢龙县,东胜右卫迁至遵化县。 东胜卫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起着连接山西诸卫与宁夏诸卫,控扼河套的重要作用,东胜卫的变迁直接影响着明朝北疆边防形势。 东胜、宁夏两地的经营,可以战略上呼应河套前哨的缺陷,起到了弥补河套地区防御空白的作用,形成了有利于明朝的边境防线。 东胜卫的内迁并没有表示明朝放弃对此地的巡逻及经营,也没有削弱明朝对河套的控制,蒙古也不能拥有河套。 成化、弘治时期,防守为主的北疆军事策略得到进一步确立并延续,大规模的修筑长城以宣大为中心展开。 以边墙、营堡、城寨、墩台结合的立体长城防御体系,至万历年间得以大成,为大明王朝带来了崩塌前的一丝安全感。 终明一世,大同镇在长城防御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隆庆五年(1571年)隆庆和议后,长城防御体系的防御重心向东转移,原本作为军事前沿的大同镇开始转变角色。 随着十余处以供互市的开放,大同成为了一座繁华的商业重镇。其繁华富庶不下江南。 太原镇与大同镇、宣府镇号称明朝北防九边的中三边。总兵驻地宁武关距离京城约500公里。 太原镇是因北疆边防形势严峻,为加强防御而设,是九边内长城最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环,构成了大明内外双层防线的立体纵深长城防御体系。 从位置上看,太原镇在大同镇之后,起着支撑加固大同镇,阻敌深入的作用。 山西号称表里山河,东有太行为屏障,西有黄河为襟带,南有首阳、底柱、王屋,析城诸山,滨河错峙,孟津、潼关皆为门户。北有大漠、阴山为外蔽,勾注、雁门为内险。 山西首府太原,古称晋阳,别称龙城,素有控带山河,据天下之肩背的美誉。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多少英雄豪杰在此指点江山,叱咤风云。演绎无数惊心动魄,腥风血雨的历史画卷。 当九边成为大明王朝北疆边防的代名词被世人所熟知的时候,边墙已经由边防之墙成为了边界之墙。 隆庆和议后战争不再,太原镇的军事功能逐渐弱化。 随着晋商的发展,逐步形成以代州、雁门关为中心的商贸圈、以宁武为枢纽的商贸要地和以偏关、保德为边境交易的水旱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