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一目了然

第91章 外放刺史

一目了然 李一振 3846 2024-12-19 03:19
   曹睿此话一出,房间中即刻陷入了诡异的宁静。   刘放缓慢的抬起头看了眼皇帝,又用余光瞟了眼孙资。孙资则是睁大了眼睛怔在了那里,目光不自觉的看向地面。   而三名侍中,辛毗若有所思,陈矫皱着眉头,杨阜面无表情,显然各有各的考虑。   就在几瞬之间,孙资的额头上冒出来一层细密的汗珠,胸膛中的心脏也砰砰的跳得厉害,耳边也响起一丝嗡声。   孙资仕官数十年,自诩见过不少朝臣起伏的故事。但真轮到自己的时候,却也不免瞬间慌了神。   是校事出了问题,还是我自己出了问题?   孙资在脑海中盘算着这个问题。十余年来,得武帝和文帝信重,在秘书监和中书省任职机要,如何能是自己出了问题?   一定是校事的问题!   孙资几乎是瞬间就做出了这样的判断,随即忍着身体上的本能反应,挤出一丝笑容拱手说道:“陛下圣明,中书省为朝廷执掌机要,本就繁忙无比。臣处理这些事务,或许也难免疏漏之处。”   “臣赞同陛下之言,校事府是该从中书省分出去了。”   曹睿倒是有些意外,孙资竟然如此痛快的就要将校事府之权交出来。   曹睿道:“那孙卿不如现在给朕仔细说说,大魏的校事府现在具体是个什么样子?”   孙资清了清嗓子:“那臣先说校事府的人员布置?”   “可以。”曹睿简单说了两字。   孙资道:“禀陛下,大魏校事现在的总数约两千人……”   曹睿打断了孙资的话:“约两千人?就没个准确的数字吗?”   “陛下稍待。”   孙资转身到架上拿出一卷竹简,展开后认真读道:“截至太和元年四月之前,校事总数约两千一百八十七人。”   “其中,洛阳校事掌司隶、雍凉、兖州、荆州监察事,总数为九百三十六人。”   “邺城校事掌冀州、并州、幽州、青州监察事,总数为四百六十人。”   说道这里,孙资的话语顿了一下。上个月邺城的校事都尉赵区自杀身亡,应该再减一人了。   “许昌校事掌豫州、徐州、扬州监察事,总数五百九十七人。”   “其余约两百人,散在吴蜀各地作为探子。”   曹睿伸出手来,孙资连忙将手中竹简递给了皇帝。   接过之后,曹睿抬眼看了下刘放:“刘卿之前和朕说,各地校事的资料半月就能整理好。现在已满半月了,朕还要自己来才看得到。”   刘放倒是比孙资镇定多了:“是臣疏忽了,臣与孙中书本来打算朝会之后,再进呈给陛下的。”   和孙资相比,刘放还是更有体统一些的。   大致看了几眼后,曹睿问道:“邺城的赵区死了,许昌的校事都尉朕没问过。”   “洛阳的校事都尉,朕记得名叫刘慈是吧?此人现在在哪?”   孙资拱手答道:“陛下,刘慈一直都在洛阳,是否要臣去唤他?”   曹睿摆了摆手:“不必,让他且待着吧,朕现在没工夫见他。”   “朕登基以来,几乎没怎么用过校事,连带着对校事也不熟悉。”   “辛侍中,”曹睿转头看向辛毗:“刘慈此人,你之前伴于先帝左右时,有了解过吗?”   辛毗沉默两瞬,抬头看向皇帝说道:“校事都尉刘慈之名,臣听说过些许。”   “说一说吧。”曹睿道。   辛毗拱手:“关于刘慈,有一事几乎是朝中共知的。”   “从黄初元年到黄初四年之间,刘慈所领的洛阳校事,在洛阳检举了官吏和百姓数以万计,一时间朝中大骇。”   “当时高柔高文惠身为治书执法,曾极力劝阻先帝重新审查这些校事检举之事,许多冤案得以纠正,高文惠也因此升为廷尉。”   治书执法,乃是御史台的官员,位居御史中丞之下。   御史中丞,现在就是御史台最大的官员了。先汉时曾有御史大夫一职,只不过到了后汉被改为司空,就是现在司马懿任的职位。   在汉末和大魏,三公虚置没有职权,司马懿现在所做的事也和御史台没有半点关系。   曹睿笑着说道:“高廷尉便是这般成了廷尉吗?”   辛毗笑笑没有说话。   “那先帝后来可有处置刘慈?”曹睿又问。   孙资抢着说道:“刘慈所为之事,也是其职责分内之事。先帝未曾处置于他。”   曹睿心中竟有了一丝猜测。   所谓校事,到底是让其监察百官、以防真的有事发生,又或者是让其经常搞些事情,按皇帝心意来臧否大臣的去留?   这又是一个黑手套和白手套的哲学问题了。   曹睿点头道:“既然先帝都没处置刘慈,朕也同样不拿过去的事情来罪他。”   目光看向身侧的三名侍中,曹睿面上带笑说道:“辛卿、陈卿、杨卿。”   辛毗和陈矫、杨阜三人连忙拱手回应。   曹睿说道:“校事府的权责,朕现在就从中书省移至侍中寺了。”   “洛阳、邺城、许昌三地的校事,就由三位侍中分别统领。你三人可有要挑选的?”   辛毗抿了抿嘴,刚要说话,陈矫就拱手抢着说道:“臣等为陛下分忧,又岂会挑选职务?陛下让臣等分领何处,臣等自会不负皇命。”   曹睿笑了一声:“陈侍中是这般想的吗?辛侍中和杨侍中呢?”   见惯了皇帝的‘奇思妙想’,辛毗自然是没有什么意见的。杨阜刚被升为侍中不久,现在又得了校事之权,哪还会挑三拣四?   辛毗和杨阜都表示没有想法,那曹睿也就顺势分派了下来:“那就这般好了,洛阳校事由辛侍中所领,邺城校事由陈侍中所领,许昌校事由杨侍中所领。”   “孙卿这两日就与三名侍中做个交接可好?”曹睿看向孙资:“三日够吗?”   孙资正用挨着手背的衣袖小心擦着额上的汗,听闻皇帝发问,连忙说道:“莫说三日,一日就够了。”   曹睿点了点头:“待交接完毕之后,孙卿做一任外官吧,中枢待的久了,去外活动活动也好。”   “兖州刺史,尚在中原,离司隶又近。”曹睿笑着看向孙资:“孙卿可还满意?”   刘放与三名侍中的目光都看向了孙资,孙资半坐在椅子上、方才微微弓起的腰背竟挺直了些,神态之间明显轻松了许多。   今日陛下一提到要从中书省剥离校事府,孙资的心中就一直悬着。当皇帝‘兖州刺史’四个字脱口而出之后,孙资这才彻底安心,再也不惧了。   堪称平安落地。   孙资笑着拱手道:“陛下莫要这般讲,为陛下和朝廷效力乃是臣之本分,哪有什么满意不满意的呢?”   “既然陛下要用臣为兖州刺史,臣到任后一定不负皇恩。”   孙资哪敢不满意?   能得一州刺史,已经是意外之喜了。孙资说话之时,竟不由得想起了好友贾逵。与其在宫中伴君整日提心吊胆,倒真不如外放快活!   孙资这一瞬间,只想到自己这些年的功劳。可对面的皇帝,却完全不是这般想法。   孙资此人才华极佳,否则也不可能与刘放一同执掌中枢机要十余年之久。但和刘放稍有不同的是,孙资在中枢伴随皇帝的言语之间,却有时会夹带私货。   虽谈不上有罪,但也会使人反感一二。   比如,孙资曾在论及曹休和贾逵的纷争时,多有维护贾逵之意。   还有,在吴质回洛阳之前,孙资也数次在言语中对吴质有所诋毁。   曹睿当然可以贬斥孙资,但思来想去,吴蜀大敌当前,曹睿并不想使朝中的人心动乱。   少一些内耗,多一些安稳。   若孙资是个废物,那么贬了也就贬了。但此人的才华着实出众,值此用人之际,以孙资作为一州刺史,也算是人尽其用。   也兼顾朝廷体面。   见孙资领命的痛快,曹睿笑着说道:“孙卿可认识现任的兖州刺史王昶?”   “朕大约记得,你们二人是同乡。”   孙资点头应道:“臣是太原人,早年初次出仕之时,就是本郡司徒王允王公举荐。”   “王昶王文舒也是出自太原王氏,臣也只是在邺城时与王昶有过些许来往,已经数年未见了。”   曹睿说道:“南征之时,朕在寿春见过王昶,此人才学见识都算不错,当年也曾在先帝幕中任职。”   “刘卿,”曹睿看向刘放:“朕将王昶调入中书省,以其领‘中书侍郎’之职,来当刘卿的副手。这样可好?”   刘放面带微笑拱手说道:“陛下此番安排,自然是极好的。王文舒的才学臣早就知晓,让他进中书,正好也能发挥此人的才学。”   曹睿笑着颔首。   其实,曹睿的本意是好的。   孙资夹带私货,不适合再为中书之任,但也称不上是有罪。借着整理校事之时,将孙资外放为官,也是合情合理、人尽其用。   皇帝想给朝廷留几分体面,但臣子们却不是这般想的。   曹睿与侍卫们先回了书房,剩下三名侍中在与孙资坐着交接。   倚到躺椅上之后,曹睿将钟毓唤了过来,让其将此事与西阁、东阁传个话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