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一目了然

第1章 得失之间

一目了然 李一振 3664 2024-12-19 03:19
   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建安十八年正月,孙权在将这八个字送给了曹操之后,时隔十四年之久,终于由魏国的第二任皇帝曹睿,将这八个字又给孙权还了回去。   军帐之中的诸位臣子听闻皇帝此语,在纷纷抚手大笑之时,也一并扫了心中积郁多年的阴霾之感。   真的是多年了。   自从曹操那次从濡须撤军之后,返回中原之后自感时日无多,回到朝中便加快了夺权上位的步伐。   曹操用董昭之策,先是晋位魏公、加九锡、建立魏公国并定国都于邺城。三年之后的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又晋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   几乎如同天子一般。   但随着曹操爵位越来越高、年龄也越来越大,魏国的内外形势却急转直下,朝中各派的争端也愈加白热化。内忧外患之时,再无前些年勃勃生机之感。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进攻阳平关,乌桓和鲜卑侵扰北疆,宛城守将侯音造反。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部将黄忠在定军山阵斩夏侯渊,曹操不得不从长安率军亲至汉中,而又不得不将汉中亲手放弃;关羽北攻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同时因孙权背刺、才解了襄樊的危机。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在洛阳病逝。同年。朝中震动四方不安,曹丕以魏代汉,大赏名爵。   接下来就是曹丕的三次伐吴了。第一次三路进军、无功而返。第二次、第三次广陵观兵,几乎连吴军的面都没怎么碰到。   此次大胜,无疑是对从皇帝到群臣、再到各位将领,完完全全的一剂强心针。自此曹魏再现攻势,对外作战的手脚也终于得以伸张。   曹睿看向帐中神色飞扬的众臣子,面上的笑容渐渐收拢了一些:“今日一早,大司马已经率步骑四万向皖城进发。明日中午之前,想必就可以到达皖城吴军的营寨之处。”   “根据吴军俘虏的说法,此次吴军倾举国之力而来,八万之众近乎全军覆没,孙权在皖城、皖口也就只有约两万之数。”   “如今大军在此,接下来还要顺势扫荡何处?还请诸卿与朕一并议一议。”   如今曹休已率军西向皖城,挂车此地军队自然是由大将军曹真总揽。但曹真在领命之时,却显得颇为不好意思。   从曹真的视角来看,自己不过是将四万五千中军从洛阳带到了寿春而已。在挂车一战中,自己率中军两万步兵最晚到达无强口,又在战役堪堪结束之时方才到达战场,连一场像样的仗都没打上。   不过,曹睿却不这样认为。   曹休与曹真这两名宗亲大将,在如今阶段确实是曹氏军权的两位柱石。   魏军步兵虽多,但真正精华的部队却是骑军。除了让熟悉地形的右将军朱盖率一万骑兵、自己身边留着五千骑以作护卫之外,剩下的三万骑兵则始终放在曹休的手里。   而挂车一战,正是曹休所部骑兵分割战场、转进包围,对逼迫吴军不得西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曹真则率两万中军步兵在战场最后,牢牢地为曹睿把住了后退之路。   虽说此战的具体指挥,多半是由曹睿与司马懿、曹休和几名侍中共同商议的。但曹休和曹真执掌其中最精锐的部队,才是曹睿在此战敢于用兵的底气所在。   见皇帝要与众臣议论下一步攻势,常伴皇帝身侧的司空和侍中们一时间都没作声,原本负责作战的各位将军也不知如何开口,生怕在大胜之后说错话,影响了自己本来的战功。   曹睿扫视一周,见无人开口便看向了曹真:“大将军有何看法?与朕来说一说。”   曹真听到皇帝的问话之后,竟也沉默了片刻,方才缓缓的说道:“陛下,如今挂车一战大胜,西面皖城的吴军在侧,也是必定要攻取的。”   “但是在重夺了皖城附近之后,用兵的路线就有两种选择。”   “其一,是继续向西南行进,攻取还在江北的松滋、寻阳、蕲春等地,最终在江北与荆州文聘所在的江夏连为一体。”   “这也是继续在陆上作战的选择。”   “其二,是沿着皖水南下,攻取潜口、再夺皖水入江的皖口。”   “如此这般,我大魏将在江北夺一基地,从而可以与孙权一争长江,以解多年以来水军不能过江之难。”   曹睿点了点头。从舆图上看去,夺了皖城之后也就只有这两路可以继续进兵,若不乘此大胜继续进取,显然是天予不取一般了。   “不过……不过究竟从哪一路进取,却不仅仅是军事本身之上的含义了。”曹真继续说道。   曹睿微微皱眉,盯着曹真的眼睛。   曹真摸了摸自己的短髯,随即说道:“陛下,臣是想说如今挟大胜之威,无论是皖口也好,还是蕲春、寻阳也罢,要打的话肯定是能打下来的。”   “但是打下来之后如何处置,这种事情反而为难。”   曹睿思考片刻,轻轻叹了口气:“是因为此地无人,不足以供养军队吗?”   曹真回应道:“正是如此。”   曹睿看向众臣:“此事谁记得清楚?替朕和诸位解说一下。”   蒋济在坐席之上站起,拱手说道:“禀陛下,臣本是淮南人,对淮南之事也更为熟悉,就由臣为陛下说明吧。”   曹睿轻轻抬手表示同意。而蒋济也抖了抖身上袍服,从此事的根本源头说了起来。   蒋济对着皇帝和帐中众人说道:“建安十四年之时,当时臣在扬州别驾的任上,奉命前往谯县朝见武帝。”   “就在建安十四年的前一年,国家刚刚在赤壁一战中失利,损兵折将之下,在淮南无力应对孙权的进犯。”   “臣记得很清楚,当日武帝和臣说,想将淮南百姓迁徙入河南,一如官渡时迁徙延津、白马的民众一般。臣曾劝谏,但武帝不听。”   “因此在建安十四年,朝廷下令淮南之民北迁之后,淮南十余万户百姓皆逃亡江东。”   “建安十八年,武帝又一次想将江北的百姓全部迁走,于是江淮之间的百姓再度逃亡,庐江、九江、蕲春、广陵诸郡几乎一空,人都逃至吴国了。”   事情是曹操亲手做下的,曹睿这个第三代人根本无法说什么。不过还是要弄清楚此地百姓为何逃亡的。   曹睿轻轻摇了摇头:“百姓逃亡总得有个说法吧?蒋卿,你如实说来不要顾忌。”   蒋济与皇帝相处多日,也知道皇帝并不会因言罪人,因此小心说道:“百姓逃亡的原因自然是有许多。”   “比如说害怕到了河南做屯田客失了自由身,或者害怕被抓去充军,还有孙权派人鼓动、说什么要屠尽淮南之人……”   蒋济确实没有隐瞒。真实的话语听起来不是刺耳,而是太刺耳了。   如蒋济所说,汉末流民一旦被固定在土地上为屯田客,基本上就与自由二字告别了。   若缺少兵士,自然会从流民中募兵,不会有半点心慈手软。   而什么屠尽淮南之人的说法虽然无稽,但曹操也并非没有屠杀过。   屯田,兵制,这两个问题既然是现在这个时间点都难以解决的,那么只能解决一些表面的问题了。那就是在战胜之后,是否要派兵守住皖城、守住皖口、守住蕲春和寻阳的问题。   战争本身固然重要,但战争毕竟是为政治服务的。   就像本次战争,起因是孙权让周鲂诈降于曹休,而曹睿为了不重蹈原本历史中石亭之战的覆辙,动员六州的军力、率领全部中军来到淮南,才有了昨日大胜的战果。   曹睿要打这仗的原因有很多。提升威望、扫清颓势、惩戒吴国、增强军权等等,综合下来判断此仗能打。   如若打下皖城后继续作战,面临的就是一个格外艰难的抉择,那就是要不要在此地留军驻守。   曹睿用指节轻轻的敲着桌案,随后向众人说道:“其实昨日大战之时,朕收到了来自荆州方向的军报。因是战时,朕也没急着和诸卿来讲。”   “朕与陈群约定,在元月一日之后同时进发。不过陈群的五百艘大小舰船,在从汉水顺流而下、到达江夏附近的沔口之时,两岸狭窄、吴军楼船扼守江中而不得过。”   “陈群也因此失败,丢了两百艘船不说,也因此未能与文聘合流。文聘在江北又没有船,陈群与文聘两部也只能退守在江夏与襄阳了。”   曹真想了一想,拱手说道:“陛下,既然骠骑将军在荆州没有作为,那么我们这里欲占据蕲春以求与荆州连接,也没有多少意义了。蕲春孤悬江北,当地又无百姓,攻之而无用。”   “臣记得黄初三年之时,吴国叛将晋宗投我大魏之后,先帝命其为蕲春太守。不到半年时间,东吴贺齐率军突袭蕲春,就又将蕲春夺了回去。”   曹睿点了点头:“既然如此,蕲春一地先往后放一放。待大司马在皖城击退吴军之后,再论皖口吧。”   帐中众臣也纷纷称是。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