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在武力上的造诣,常年战火导致大清国内的各种矛盾空前激化,武力虽然可以平息,外患无法从根本上稳定政局。面对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变化,文治才是关键所在,所以这个这个时候大清的决策中心爱新觉罗玄烨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下面来说说康熙的文治。 文治有两点一个是勤学。一个是这个勤政,咱们一个一个的说,先说这个勤学康熙皇帝一生好学不倦。 “上而天象、地舆、历算、音乐、考礼、行师、刑律,下至射御、医药、奇门、王遁、满蒙、西域、外洋之文书字母,殆无一而不通。”这句话是后来的曾国藩来评价康熙的,用句我们现在的话来评价就是康熙是一个全才,知识涉猎非常的广泛。 那是什么支撑的康熙的这种学习态度,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康熙读书的时候没有觉得这是一个苦差事,反而觉得这是件快乐的事情,就像我们现在有些学霸他没有觉得上课,学习,考试是一件苦哈哈的事情,反而学渣会这样,上课就睡觉,回家也不学习,考试才会考不及格。 我想学习这件事情康熙绝对不是下生就会的,就像现在有些教育大咖都说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是父母,当然读书这个事情他妈应该不是最好的老师,应该是他的父皇顺治。 因为之前我说过顺治在亲政之前是一直被多尔衮限制的,其实学习方面多尔衮也是很限制他,所以在他亲政的时候知识是非常的匮乏的,但是得弥补这方面的缺陷,他亲政之后就非常拼命的读书,传说顺治为了尽快的掌握更多的学问,还曾经在读书的时候累吐血的经历,这个我想我们所有的学生应该都不曾有过吧。我们都知道清朝是马上夺得天下,所以在顺治亲政之后,基本上稳住了局面,这个和他一直勤奋好学有着莫大的关系。 如果说顺治是一个只知道酒池肉林的皇帝,估计康熙跟他也差不多,正是因为他的老爸喜爱学习,并且通过自已的知识,国家治理的还不错,所以康熙从小就耳濡目染,就养成了学习的兴趣。 我们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你不读书,那么你对于事物的看法就是由你身边人决定的,同样的道理,如果康熙不读书,他对于朝政的处置那基本上就是朝中大臣说咋办他就是咋办,那跟明朝后期的那些不务正业的皇帝就没有什么区别的了。 顺治在位期间恢复了中原王朝特有的制度叫经筵日讲。简单的说就是皇上召见各种有学问的人给他讲课,这项制度最早是汉武帝刘彻开始的,因为刚开始继位的时候刘彻知道自已的水平还不够,所以找来不少学派的人来讨论,因为他不想照搬之前的方法,想做的积极一些。顺治本人也对这件事情比较认可,毕竟闭门造车肯定是不行,没有高人指点你就是累死也参不透这其中的奥秘。我们现在的孩子要找名师指点就是这个道理,稍加指点这个一下子就通了,但是你不指点,可能就转不过来这个弯来。 早在康熙八年就有大臣给皇上上书奏请开设这个经筵日讲。康熙皇帝听后非常欣赏,完全赞同这个观点,马上命令礼部准备这件事,到了康熙学霸这,他认为,过去开讲的这个频率太低,既然要讲。那就把这个经筵的频率改成日讲,每天讲,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为了使这个经筵日讲不拘泥于形式。皇上亲自圈定,这个学讲官员的名单由谁来给我讲课,最终从这个隶部工部翰林院这些部门儿当中精心挑选了16名讲官。又从这16个讲官里挑选出十个作为日讲官,每天给他上课的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康熙十年三月十七首开经筵日讲一讲就讲了十五年,这十五年风雨无阻,这期间出现了三藩之乱,因为当时的国事非常的繁忙,所以就有大臣提议让皇帝休息下,建议这个经筵日讲暂停,但是康熙是坚决不同意,他认为国事政事虽然重要,但是学习同样重要,他还曾经戏言说他不如果不干皇帝了,可以去做一个博学的鸿儒。 任何历史都可以对我们有借鉴的地方,对于康熙的学习,对于我们的教育我想的是如果父母言传身教,不是下班回家就玩手机,而是跟孩子们一起读书;让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再加上一个非常有经验的老师,这三点都具备的话,您的孩子在学习上不说可以超越学霸康熙吧,至少学习的成绩应该是不错的。